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


●偉大抗戰精神,既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新時代革命軍人擔當強軍偉業、矢志民族復興的寶貴精神源泉
習主席深刻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在全民族救亡圖存洪流中淬火而生,是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關頭,以血肉之軀和錚錚鐵骨澆筑而成的不朽精神豐碑。它既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新時代革命軍人擔當強軍偉業、矢志民族復興的寶貴精神源泉。
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際,中華五千年文明涵養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價值理念熔鑄民族血脈,“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怒吼響徹神州大地。從“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悲憤覺醒,到“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團結抗戰,深厚家國情懷構筑了偉大抗戰精神最深沉的文化根基。在艱苦卓絕的戰斗中,共產黨人以鋼鐵信念引領勝利方向,奠定了偉大抗戰精神形成的政治基石。習主席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九一八事變后,我們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開辟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血與火交織的艱苦戰斗中,狼牙山五壯士縱身一躍浩氣長存,楊靖宇吞草根棉絮血戰到底,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萬千將士以其錚錚鐵骨共同鑄就民族不屈的脊梁,為偉大抗戰精神寫下生動注腳。抗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同仇敵愾,“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踴躍支前,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遍地開花,匯聚成抗擊侵略、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凝聚成偉大抗戰精神的制勝偉力。偉大抗戰精神,同樣也輝映於人類正義事業的浩蕩洪流。白求恩、柯棣華跨國援華,蘇聯志願航空隊血洒長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道義同心、命運與共,使偉大抗戰精神映照出崇高的國際主義光輝。
偉大抗戰精神,在萬眾一心中激蕩磅礡浩氣,於浴血鏖戰中彰顯精神偉力,是中華民族克敵制勝的深層密碼。它構筑了堅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生死存亡之際,超越地域、階層、政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覺醒,四萬萬同胞緊密團結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並肩御侮,熔鑄成全民族抗戰的銅牆鐵壁。它激發了血戰到底的不屈戰斗力。面對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中國軍民以劣勢裝備對抗強敵,以血肉之軀譜就英雄壯歌。抗日戰場上,處處激蕩著視死如歸的凜然氣節和鋼鐵意志。它鍛造了百折不撓的堅韌意志力。縱使犧牲慘烈、條件艱苦,中國軍民始終信念如磐、頑強戰斗,這種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磨礪出的愈挫愈勇的民族韌性,正是對保持持久抗戰戰略定力的生動詮釋。它孕育了曙光在望的必勝信念力。基於對戰爭正義性質的深刻洞察和對民族復興歷史大勢的堅定認知,中國人民始終葆有“中國不會亡”“最后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的堅定信念,《黃河大合唱》的激蕩、《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在至暗時刻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成為克敵制勝的精神支柱。它彰顯了穿越時空的精神感召力。烽火遠去,精神長明。偉大抗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中的璀璨篇章,其蘊含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與必勝信念,已融入民族血脈,成為砥礪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征程的永恆火炬。
偉大抗戰精神,在賡續傳承中繪就強軍長卷,於時代洪流中激蕩復興大潮,是新時代強軍興軍的磅礡動能。筑牢信仰之基,熔鑄忠誠之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偉大抗戰精神昭示的寶貴歷史經驗。新時代革命軍人要銘記抗戰歷史、賡續紅色血脈,將對黨的赤誠忠心落於保家衛國的強軍實踐,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永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本色。錘煉血性膽魄,鍛造精兵勁旅。要深刻學習體悟抗戰英雄的精神品質,牢固樹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深化實戰實訓,鍛造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鋼鐵雄師。砥礪奮斗意志,錘煉過硬作風。傳承東北抗聯爬冰臥雪、延安軍民自力更生的艱苦奮斗傳統,在練兵備戰中吃苦耐勞,在科研攻關中敢啃硬骨頭,以過硬作風和昂揚斗志推動新時代強軍事業穩步向前。汲取創新智慧,銳意改革強軍。抗戰時期的許多戰法創新,都是人民軍隊在敵強我弱態勢下主動求變、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新時代革命軍人當主動研究這一時期的戰史戰例,從中汲取戰爭指揮藝術的精髓,掌握運籌帷幄、克敵制勝的普遍規律。面對信息化智能化戰爭新形態,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特點規律,全面提升科技素養和聯合作戰能力,創新戰術戰法。堅持軍民一心,匯聚制勝偉力。要深刻感悟人民戰爭的磅礡偉力,發揮自身作用鞏固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系,以實際行動詮釋對人民的大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為了人民利益勇於犧牲奉獻。(胡 靜 徐弘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