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陸軍某合成旅營長張燦燦的沖鋒足跡——

風雪兼程轉型路

2025年08月27日08:56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張燦燦指揮官兵快速登車。張永進 攝

張燦燦指揮官兵快速登車。張永進 攝

西北戈壁,旋翼轟鳴。

地面,陸軍某合成旅步兵分隊在某型無人裝備掩護下迅速前插﹔空中,數架無人機精准引導炮兵實施火力打擊﹔無形戰場,電抗、通信分隊採用多種手段對“敵”進行電磁壓制……一張遠中近結合的聯合火力打擊網悄然織就。

指揮這場訓練的,是該旅某營營長張燦燦。入伍23年來,硝煙裡的沖鋒、風雪中的鏖戰,為張燦燦烙刻下深深的高原印記:一臉粗粝的皮膚,一雙敏銳的眼睛。

這些年,從大漠戈壁到冰峰雪谷,張燦燦帶領官兵征服了一處處險難地域,攻克了一系列戰訓難題﹔從傳統的摩托化步兵到指揮有人無人協同的戰術訓練,在漫漫風雪中,張燦燦蹚出一條向戰強能的進擊轉型之路。

從戰斗員到指揮員——

紅軍傳人,要用行動立起好兵的樣子

“當兵就要當好兵,沖鋒就要沖在前。”

張燦燦的日記本扉頁,寫著這樣一句話。

入伍后來到紅軍連隊,他是訓練標兵,跑得快、跳得高,經常登上訓練“龍虎榜”﹔當連長時,他接連帶出兩個標兵連隊﹔擔任營長后,他多次取得全旅軍事訓練考核軍官組第一名……

回首一路走來的堅實足跡,張燦燦語氣堅定:“無論時代怎麼變,身份怎麼變,紅軍部隊的精神永遠不能丟。選擇了這身軍裝,就要當個好兵!”

張燦燦所在的陸軍某合成旅,擁有厚重的光輝戰史。營區主干道上,誕生於不同時期的戰旗迎風招展。9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拼搏奮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戰旗添彩。

每當走過迎風招展的戰旗,“一心向黨、一意謀戰、一腔熱血、一往無前”的豪情便在張燦燦心中激蕩,向戰而行的步履更加鏗鏘。

那是一次實兵演習,張燦燦所在連隊擔負先遣偵察任務。演練第一天,官兵就連續戰斗20多個小時,接連處置武裝10公裡急行軍、戰場救護等7組導調情況。這時,一些官兵感到有些“吃不消”,開始流露出怕苦畏難情緒。

越是關鍵時刻,越要挺身而出。時任連長的張燦燦與連隊10名黨員骨干組成“黨員突擊隊”,在隨后的任務中始終沖鋒在前。行至半程,張燦燦腰椎舊疾復發,他咬牙堅持著。在他帶動下,戰友們鼓足干勁、密切協作,出色完成后續各項任務。

“帶兵人的威信是靠本事掙來的,無論什麼時候,自身過硬才是立身之本。”張燦燦告訴記者,從戰斗員到指揮員,雖然身份角色發生轉變,但紅軍傳人的底色不能變,必須始終站排頭、沖在前,“我至今記得在下連之初老班長的告誡,作為紅軍傳人,永遠要赤膽忠誠、英勇無畏。”

一次駐訓,營長帶隊攀上山腰,時任副營長的張燦燦在兩公裡外負責后勤保障。突然,對講機裡傳來一陣焦急的呼叫:“哪裡有氧氣?”

得知有戰友因高原反應昏迷不醒,急需輸氧。心急如焚的張燦燦不假思索地喊道:“我來送!”

那一夜,風雪砸得車窗哐哐作響,車輛陷入泥濘受阻。為了節約時間,張燦燦扛起氧氣罐,順著碎石滑入漆黑的河谷,在點點星辰的微光下,跨過冰河,穿過石灘,拼命在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路上沖向戰友。

途中,張燦燦被絆倒了兩次,手被石頭的棱角劃破,頭也因高原反應脹痛得厲害……這跌跌撞撞卻又堅定不屈的沖鋒姿態,像極了他剛入伍時,一次次苦練高寒山地障礙時的樣子。最終,昏迷的戰友及時吸上了氧氣,轉危為安,張燦燦卻體力透支,癱倒在一旁。

如今回想那次驚心動魄的沖鋒,張燦燦卻很淡然:“危急關頭也想不到那麼多,我覺得自己體能好、跑得快,就該是我去,沖到后來大腦一片空白,唯一的想法就是一定把‘救命氧’送上去。”

一身赤膽照征程。從為了榮譽在比武中奮勇沖鋒,到為了戰友在河谷裡勇往直前……這些年,張燦燦入了黨、立了功、提了干,也在強軍路上取得過不少硬邦邦的成績,但細究本心,他始終還是那個隨時准備站出來、頂上去的紅軍傳人。正如他所說:“拋開所有身份不談,我希望自己永遠是一名標兵,是一名能打勝仗的好兵。”

從扛擔子到樹樣子——

開拓路上,知責盡責才能勇毅前行

“有事情就找張營長。”

採訪時,官兵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讓記者感到這位硬漢營長柔情的一面。“營長雖然嚴厲,但都是在教方法、指路子。每當我們工作訓練中遇到難題,營長從不會一味傳導壓力,而是手把手地帶我們把困難踩在腳下。”

那年,張燦燦所在單位改編為合成旅后,挑戰接踵而至。

一次演練,支援分隊與主攻分隊因通信不暢沒有合拍。復盤時,時任連長張燦燦沒有批評兩個分隊,而是帶頭檢討反思:“這次演練失利跟大家沒有關系,是我沒有掌握清楚行動要點,才導致協同出了問題。”

調整好狀態,他和戰友們一起把專業教材翻了一遍又一遍,並主動到“標杆單位”登門求教﹔駐訓時,他帶領官兵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低溫環境裡把協同練成肌肉記憶……經過不懈努力,各分隊終於實現了高效順暢協同行動。

“越是面臨新挑戰,越要想辦法帶領戰友攻堅克難。”在張燦燦看來,自己就是連隊研戰謀戰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扛起擔子、負好責任,率先找到破題的“鑰匙”,而不是把責任向下轉移。

張燦燦晉升中校后不久,旅隊受領了陸軍新軍事訓練大綱中兩個課目的試訓任務。得知消息,張燦燦立即向旅黨委請戰,開啟了連續奮戰。

那段時間,為了給基層分隊訓練蹚路子,張燦燦吃住都在陣地上,白天實兵實裝練,晚上一步一步推演流程。

然而,一次階段評審,他們的演示並未收到預期效果。火辣辣的烈日下,張燦燦心裡有些失落,臉頰漲得通紅。

令戰友們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營長又精神抖擻地站在隊伍前。他果斷調整方案,按照新思路帶領訓練骨干重新攻關,最終在一個月后的現地示范中,贏得一致認可。

回想那關鍵的轉折一夜,張燦燦向記者說出心裡話:“我承受了壓力,但不能把壓力轉嫁給他們﹔我要是沒了斗志,他們肯定更失望﹔我要是扛不住了,那隊伍以后怎麼帶?”

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這些年,武裝越野,他是領跑員﹔戰術訓練,他是示范兵﹔指揮作戰,他是探索者。張燦燦帶頭學裝備、研戰法,營屬武器裝備樣樣精通,新課目訓練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示范……官兵在訓練上有不懂的地方,看看他就知道該怎麼做。

“我是從戰士成長起來的,知道大家在想什麼。多教些實在的方法,少給點壓力,就能更好讓大家擰成一股繩,在轉型路上攜手奮進。”張燦燦說。

從探路者到領跑者——

持續探索,就能走向新的勝利

“改裝無人機,這怎麼可能?”

受領某試點任務之初,張燦燦號召全營官兵發揮主觀能動性,一邊練好基礎操作,一邊自主改裝、革新無人裝備。

這在尚不熟悉無人作戰的官兵眼中,無異於天方夜譚。

“再難的路,都是一點點走出來的。”張燦燦給大家打氣。那段時間,他和戰友們一起利用點滴時間學習編程、電路搭設、空氣動力學等知識。同時,為了盡快熟悉“新戰友”,即使加班到再晚,張燦燦也會到模擬器上練習幾遍無人機操作。

“現在反應速度不如從前,學東西也慢了,但我不還是學會了。”靈活自如地操控無人機在空中劃出一道道飛行航跡,張燦燦這個全營“年齡最大的無人機操作手”鼓勵官兵,“我都可以,你們也行!”

數月間,在張燦燦的示范帶動下,全營大部分官兵都掌握了無人機操作,探索形成的“無人機操作手訓練法”在全旅推廣。同時,他牽頭組建的戰法創新工作室與無人裝備攻關團隊也初具規模,“無人機專修室”裡,3D打印機等設施器材一應俱全,10余件自研裝備在模擬演練中嶄露頭角。

盡管取得成績,張燦燦仍經常反思一個問題:“我們作為試點,到底要交出一張什麼樣的答卷?”

站位高一點,目標高一點,不能在低水平徘徊!每一個夜晚,“有人+無人”“信息+火力”“要素協同”“體系作戰”等詞匯都會在張燦燦腦海裡縈繞。訓練間隙,他不斷涌現新思考:“無人機可兼顧遠程偵察與煙霧彈投放,掩護突擊分隊開辟通路”“電子對抗設備會對無人機造成干擾,但二者也存在戰術協同”……這些萌芽想法,成為照亮轉型的微光。

“新目標呼喚新能力,新裝備要有新戰法。”張燦燦常態組織營連骨干開展“軍情動態、連排戰術、火力運用、前沿技術”討論交流,帶領大家向轉型路上的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發起挑戰。

前不久一次訓練中,張燦燦帶領無人裝備攻關團隊成功驗証了一項戰法創新。看到新成果,張燦燦眼裡透著欣喜。

一步一台階,平地壘高樓。從只要求跑得快、打得准的傳統摩托化步兵,到研究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的合成精兵,張燦燦的“技能庫”裡更新了很多技能。回顧自己經歷的轉型之路,張燦燦感慨道:“剛入伍時,我肯定想不到還有這一天,但一步步走下去,輕舟已過萬重山!”

近日,幾名年輕戰士自主改裝的無人機再次試飛成功。望著一張張朝氣蓬勃的面龐,張燦燦勉勵大家:“我們走的是一條具有挑戰的路,只要持續探索,就能走向新的勝利。”(張磊峰 馬嘉隆 孫利波)

(責編:王瀟瀟、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