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望江縣軍地聯合開展“慰烈”公益活動——
跨越時空的“團聚”


胡繼明為父親擦拭墓碑。劉陽陽攝
“爸,我是繼明啊!我終於見到您了!”前不久,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烈士陵園,74歲的胡繼明跪在父親胡學如烈士墓前,傾訴衷腸。此次跨越70多年的“團聚”,得益於安徽省望江縣軍地聯合開展的“慰烈”公益活動。
胡學如,1928年出生於安徽省望江縣,1949年11月,棄醫從戎,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父親參軍后,在一次作戰中負傷,養傷時曾探過一次家,我當時還年幼,沒什麼印象了。”胡繼明告訴筆者,胡學如歸隊后,隨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其間,胡學如給家裡來過書信,說了在部隊的情況,還隨信寄來了他的照片,之后便失去聯系。“后來,家裡人才知道父親已於1953年3月犧牲,可葬在哪裡並不清楚……”說起那段歷史,胡繼明言語間滿是遺憾。
2024年年底,安徽省望江縣軍地聯合開展“慰烈”公益活動,走訪慰問小組走進望江籍烈士家庭,傾聽烈屬需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走訪中他們了解到,一些烈士家庭留存的烈士照片受歲月侵蝕,受損嚴重,便逐個統計登記,邀請當地專業畫家統一為烈士家庭繪制烈士肖像畫。
走訪慰問小組看望胡繼明時,他拿著一張泛白的照片向工作人員表達了想找到父親安息地的願望。“替烈屬圓夢,就是對烈士的告慰。”了解情況后,望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立即著手尋找胡學如烈士的安葬地。
“我們發動安徽省為烈士尋親志願者聯盟一同參與,今年2月,通過梳理中華英烈網上的信息,終於找到了線索。”該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曹伯宏告訴筆者,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最大的后方醫院接收了大批轉回國內治療的志願軍傷病員,一些救治無效的官兵就地安葬在佳木斯市烈士陵園。
望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與縣人武部工作人員主動聯系佳木斯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尋求他們的幫助。
佳木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類似胡學如烈士的情況有很多。當年從前方轉送回來的傷病員,很多隻知道姓名,聯系不上家人……
兩地工作人員緊鑼密鼓地推進烈士信息比對工作,與此同時,“為烈士畫像”工作也在同步進行。
經過前期的統計,共有11戶烈士家庭提出了“為烈士畫像”需求。今年暑期,望江縣軍地正式啟動“畫出你的模樣,守住你的榮光”烈士肖像繪制公益活動。
“每一次落筆,都感覺與英烈更親近了。”志願者童樂妍來自該縣雷陽街道一間畫舍,該畫舍有4名學生,承擔了為7位烈士繪制肖像任務。接到任務后,她們反復翻閱每位烈士的相關資料,依照僅存的珍貴照片,原原本本將烈士們的音容笑貌呈現在畫紙上。在專業教師指導下,歷時近1個月,她們幾易其稿、不斷修改打磨,最終畫出了最滿意的7幅畫像,並挨家挨戶送到烈屬手中。胡繼明的堂叔胡林祥看到畫像時激動落淚:“像!真像!畫得真好,簡直和你父親年輕時一模一樣!”
巧合的是,畫像送達的第2天,望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傳來喜訊——胡學如烈士的安葬地找到了。得知消息,胡繼明迫不及待地想去祭奠父親。“胡老這麼大年紀,我們不放心他一個人千裡迢迢去祭奠。”輾轉數千公裡,在望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陪伴下,胡繼明終於在佳木斯市烈士陵園和父親胡學如“團聚”,於是有了開頭的一幕。
胡繼明把家鄉帶來的糕點和畫像供奉在墓前,淚眼婆娑地說:“爸,咱離得遠,不能隨時看望您,但有國家照看,我們就放心了,國家對我們烈屬很照顧,您放心吧!”兩地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一同為烈士獻上鮮花,面向烈士墓鞠躬致敬、寄托哀思。(謝婷婷、劉陽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