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突擊鐵拳”的持續沖鋒——走進“平型關大戰突擊連”

黃子娟 遲博 王立軍
2025年08月14日09:41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222
小字號

【連隊名片】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誕生於南昌起義,現為第79集團軍某旅裝步9連。1937年9月,該連參加平型關戰斗並擔任突擊任務,戰后被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授予“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榮譽稱號。連隊先后被授予“平漢戰役主攻連”“渡江英雄連”等6次榮譽稱號,榮立集體一等功8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20次,涌現出30多名英模人物。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中,連隊官兵代表參加“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方隊﹔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中,“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旗幟列入“戰旗方隊”,再次光榮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鐵甲怒吼,硝煙正濃。渤海灣畔某訓練場,擔負尖刀任務的第79集團軍某旅“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快速向縱深挺進。

空中偵察、無人破障、協同沖擊……面對藍軍重重防御,連長閻偉見招拆招,熟練指揮突破“敵”陣。

從平型關拼死血戰日寇到演兵場錘煉勝戰能力,連隊官兵在“猛打猛攻、首沖敵陣”突擊精神的激勵下,如同永不卷刃的鋼刀,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實現從傳統步兵到裝甲精兵的蝶變重塑。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奪得三面流動紅旗,難掩心中喜悅。詹麗紅攝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奪得三面流動紅旗,難掩心中喜悅。詹麗紅攝

“戰旗是前輩們用鮮血染紅的,我不能給這面戰旗抹黑”

榮譽室內,在全連官兵的見証下,二級上士王烽將比武奪冠的獎牌放入展櫃。抬頭注視“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戰旗,思緒被拉回到9年前。

入伍之初,體型瘦弱的他屢次考核墊底,甚至萌生調崗的念頭。時任連長李遠超沒有責備,而是把他帶到了連隊榮譽室,給他講述“猛子”連長曾賢生的戰斗故事:“當年面對數倍於己、裝備精良的日軍,老連長帶領全連率先沖入敵陣,即使子彈打光了也不曾后退!九連的兵,字典裡沒有‘認輸’兩個字!”

那夜,王烽在連隊門前的雕塑下佇立良久,戰旗獵獵作響,如同先輩的錚錚誓言回響耳畔。他暗自下定決心:“戰旗是前輩們用鮮血染紅的,我不能給這面戰旗抹黑。”

於是,他咬牙訓練,“白加黑、五加二”:每天堅持早起進行10公裡體能訓練,白天在訓練場努力鑽研專業,晚上再加練進行肢體力量強化。隨著日復一日的努力,他單薄身軀日漸精悍,各項素質迅速提升。年終考核,他一舉摘得全連綜合第一,讓大家刮目相看。

連隊指導員栗新朝告訴記者,每當新兵入營,第一項活動就是參觀連隊榮譽室,讓紅色基因厚植官兵血脈﹔每次執行重大任務,官兵們都會面向戰旗庄嚴宣誓,以此提士氣、強勇氣、礪膽氣﹔每逢連隊授稱日、平型關大捷紀念日,他們都會組織紀念活動,回顧連隊戰斗歷程,用紅色血脈熔鑄突擊之魂。

“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奔戰場……”站在平型關戰斗遺址前,來自平型關的下士馬文凱情不自禁唱起了這首《八路軍軍歌》。

2020年,馬文凱在大學報名參軍,並被分到了“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剛到連隊,走進連史館,看到一張張老照片和那面寫滿榮光的戰旗,仿佛無聲訴說著連隊在那片熱土上的英勇和犧牲。馬文凱說:“那一刻,我在心裡告誡自己:不負平型關,不負突擊連,當最過硬的兵!”

可當夢想照進現實,一切並不那麼輕鬆。連隊訓練要求高,有幾次考核,馬文凱的成績都排在了后面。“作為英雄集體的一員,怎麼才能更好扛起這面戰旗?”馬文凱一遍遍問自己。

練,拼了命地練!寒風帶雪的三九天,繞著營區操場拼命地跑,一圈,兩圈,三圈﹔夏日炎炎的駐訓地,穿著厚厚的裝具沖山頭、爬戰術,脫掉鞋襪,腳踝上的膏藥已經和皮肉粘到一起……鉚著勁、咬著牙,功夫不負有心人。馬文凱在旅軍體運動會上,以絕對優勢取得綜合成績第一名。

戰旗引領信念,傳人續寫精神。在突擊連,人人都有這股勁。這面戰旗,像強大的磁場,把每個人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近年來,連隊官兵參加中蒙“草原伙伴-2024”陸軍聯合訓練,實彈射擊實現首發命中,連隊官兵先后3次取得全國兵棋推演對抗賽冠軍,連隊榮譽一次次被續寫。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正在組織協同訓練。戴勝豐攝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正在組織協同訓練。戴勝豐攝

“穿新鞋走老路,注定頭破血流,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向戰轉型”

平型關,北為恆山余脈,南接五台山,東通冀北,西抵雁門,自古就是晉冀兩省的重要隘口。

一場網上兵棋對抗演練,模擬懸崖陡峭、溝壑曲折的平型關地形展開。如何發揮現有裝備最大戰斗效能?“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官兵利用模擬訓練平台給出了答案——從戰術運用到協同指揮,從單一兵種到體系聯合,一個個聚焦戰斗力生成的問題被拋出,又在激烈的思想交鋒中被解決。

在連隊兵棋專修室內,類似的模擬戰斗時常上演,這也是連隊官兵研戰謀戰的尋常一幕。

從抗日戰場拼殺,到虛擬空間激斗。面對時代發展帶來的新變化,該連堅持以習近平強軍思想引領轉型之道,在強軍實踐中鍛造突擊之刃。

2017年,該旅千裡移防,連隊由傳統步兵改為裝甲步兵。對官兵們來說,“裝甲”兩字猶如一座大山,橫亙在轉型之路上。

從“摩托化”到“履帶式”,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官兵剛摸透裝備“脾氣秉性”,連隊再次換裝某新型裝甲步兵戰車。相比以往老裝備,新裝備專業信息化程度高、技術要求高,首次接裝后不久,迎接上級摸底考核,結果車長、炮長、駕駛員,3個主要專業及格率不足60%。

“編制轉型,任務轉換,關鍵在思想轉變,裝甲步兵到底應該怎麼訓?”痛定思痛,大家逐漸感到:穿新鞋走老路,注定頭破血流,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向戰轉型。

為了使“車”“炮”“人”形成合力,連隊全體官兵爭分奪秒研戰法、練戰術、強技能,探索推出“共同課目集中訓、區分專業重點訓、模塊組合連貫訓”的訓練方法,披星戴月向著勝利突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到半年,旅組織創破紀錄比武, 20個課目連隊全部參考,奪得7個第一、6個第二。在接下來的考核中,連隊專業優良率達到100%,合成營實兵對抗演習取得總評第一名,相應訓法在全旅推廣應用。

隨著未來戰爭形態加速演變,瞄准未來戰場的轉型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帆風順。

2019年11月,連隊受領北部戰區陸軍“裝甲步兵連夜間奪控戰斗”課目示范任務。此時,他們第二次換裝僅半年,並且是首次組織多兵種、多彈種、多要素協同演練。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連隊官兵憋著一股勁,晝夜奮戰攻堅克難。10余種新型裝備的上萬字說明書,鑽!上千組技戰術參數,背!數十個新專業近百個新課目,練!

課目示范如期舉行。時任連長王昌喜不斷調整部署,精准指揮10余種火器進行打擊,僅40分鐘,成功搶佔“敵”扼守要點……官兵們勇猛的表現,贏得現場百余名將校指揮員的熱烈掌聲,經驗做法被推廣各單位學習借鑒。

戰嚴寒、斗酷暑,連隊夜以繼日探索裝甲步兵分隊的實戰經驗,完成了“摩步”到“裝步”再到“合成”的轉型“三級跳”,濃厚的研戰謀戰氛圍,生動詮釋了連隊的勝戰追求。

連隊組織官兵入黨宣誓活動。詹麗紅攝影

連隊組織官兵入黨宣誓活動。詹麗紅攝影

“作為九連的兵,戰場上就該這樣,見了敵人敢拼,見了槍眼敢堵,見了碉堡敢炸!”

九連榮譽室裡,一張對比表詳細列出了平型關大戰時兩軍的差距:“兵力,我軍1萬余人,日軍2.2萬余人﹔手槍,我軍3821支,日軍9476支﹔輕機槍,我軍274挺,日軍541挺……”

“在敵我武器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如何打贏這場仗?依靠的就是八路軍戰士不畏強敵,敢於犧牲,敢於亮劍,保家衛國的決心。”指導員栗新朝介紹,每次大項任務前,連隊都會組織官兵重溫這段戰斗歷程,用血性膽氣砥礪突擊之勇,引導官兵始終向著勝利突擊。

2023年8月,連隊赴北疆腹地參加實兵演習,上等兵王榮飛擔負指揮所外圍警戒任務,面對藍軍抵近偷襲,不顧生命危險沖到近前,用身軀擋住單兵火箭筒口,拼命將火箭筒從對方手中奪了過來。

“這個兵簡直不要命!”電光火石間的“空手奪白刃”,讓藍軍目瞪口呆后離開。誰知王榮飛不甘放棄,在應急分隊接應下,成功抓捕藍軍,徹底粉碎“敵”偷襲企圖。

事后,戰友們問已經力竭的他:“當時怎麼想的?怕不怕?”王榮飛堅定地說:“沒想啥!就覺得哪怕再危險也必須要阻止他!作為九連的兵,戰場上就該這樣,見了敵人敢拼,見了槍眼敢堵,見了碉堡敢炸!”

平時訓練敢流血,戰場殺敵敢拼命。在九連,像王榮飛這樣的戰士比比皆是。每當戰斗的號角吹響,他們人人當先鋒,自覺將“猛打猛攻、首沖敵陣”的突擊精神融入實際行動,不懼挑戰、超越自我,用血性意志淬煉勝戰鋒芒。

“別說斷一根手指頭,就是胳膊斷了,我也照樣會那麼做!”時隔多年,駕駛員陳希姜再次回憶那場“惡仗”,眼神依舊無比堅定。

當時,參加夜間戰斗演練,陳希姜駕駛戰車通過崎嶇山路,車頂駕駛艙門顛開。如果不閉合艙門,炮長就無法完成射擊,突擊任務可能功虧一簣。

漆黑之中,陳希姜摸索著嘗試關閉上下晃動的艙門。忽然,他隻覺手上一涼,好像被夾了一下。顧不上仔細查看,忍著劇痛,他立即轉動門閂緊鎖艙門,繼續突進。

直到完成突擊任務,心情有所放鬆的陳希姜,才感覺到鑽心的疼。跳下戰車,戰友發現他手掌和衣服上全是血漬,陳希姜被立即送到醫院,檢查后發現小拇指已經被夾骨折。

正是這份堅守戰位、誓死完成任務的鋼鐵意志,讓陳希姜忍受了斷指連心的劇痛。這既是連隊血性在實戰硝煙中最深刻的體現,也無聲地訴說著“突擊傳人”的勇毅與剛強。

戰旗獵獵,血性昭昭。從練兵場上的極限淬火,到大項任務的實戰檢驗,突擊精神早已化作一代代官兵無堅不摧的鋼鐵脊梁、攻無不克的勝戰基因。

(責編:任佳暉、鄧志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