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公布軍事力量建設情況


近段時間,波蘭接連公布多項軍事力量建設情況,涵蓋裝備採購、產能提升及區域安全合作等多個領域。有外媒觀察到,階段性披露軍備動態已成為波蘭推進軍備建設過程中的慣用做法。波蘭對外披露落實軍事力量建設計劃、提高軍事能力的具體行動,目的是提升自身在北約聯盟中的地位與影響力。
加快裝備採購
8月初,波蘭與韓國簽訂價值65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採購合同,包括180輛K2主戰坦克、80輛支援車,以及配套的彈藥和后勤設施。其中,63輛K2主戰坦克將在波蘭本土組裝生產。波蘭軍工界將此次交易視為具有重要意義的合作,認為通過技術引進與本土化生產,有望實現核心武器裝備自給自足。目前,波蘭已累計訂購數百輛新型主戰坦克,以加快裝甲部隊更新換代。該國在通過捐贈、外銷和淘汰等方式逐步縮減老式坦克庫存。
7月,波蘭國防部長卡梅什宣布,將投入6.6億美元新建3座彈藥工廠,目標是在2028年前將155毫米炮彈的年產量提升至18萬發,較當前產能增加4倍。3座工廠各有分工,一座主要生產當前炮兵部隊的制式彈藥,年產量10萬發,計劃今年年底投產﹔一座生產與國產“蟹”式自行火炮及韓國K9火炮兼容的新一代彈藥,年產量約8萬發,預計2027年初運轉﹔另一座則負責大口徑彈藥研發及火藥裝填,外界推測可能用於新型火炮和導彈技術的開發測試。
卡梅什表示,新建工廠將採用現代化技術標准,引入人工智能質檢系統和全自動化生產線,以提升效率與精度。他還稱,波蘭將對現有彈藥工廠進行升級擴建,進一步擴大整體產能並優化生產流程。據報道,此輪彈藥產能提升計劃將155毫米炮彈的單發成本降低30%。若計劃實施順利,波蘭有望成為北約內部該類型彈藥的重要供應方,同時將創造1.2萬個就業崗位,並帶動機械、化工等關聯產業發展。
此外,波蘭宣布採購18套ELM-2238X STAR-X型岸基雷達系統,計劃2027年起開始交付,2030年前交付完畢。該系統由波蘭KenBIT公司與以色列ELTA系統公司聯合研制,具備三坐標探測能力,可同時跟蹤多個海空目標,與波蘭海軍現役護衛艦及即將列裝的新型護衛艦等作戰單元情報系統實現互聯。
推動地區合作
有分析指出,波蘭按季度密集公布軍事建設情況、集中體現其“歐洲最強陸軍”計劃的推進力度已成為常態。通過持續展示軍事建設成果,波蘭在“歐洲再武裝”進程及北約軍事力量格局調整中,逐步提升話語權。
在北約框架下,波蘭尋求通過主導區域性安全合作,在聯盟體系中承擔更重要角色。為此,波蘭推動區域性聯合防空體系建設,計劃聯合波羅的海3國、希臘及挪威等北約成員國,實現區域聯合防空和分區域空防作業。此前,波蘭已與希臘就技術細節及情報共享機制展開磋商,下一步或以新型雷達列裝為契機深化合作。
同時,波蘭牽頭北約6國推進“無人機防御牆”項目,計劃構建從挪威延伸至波蘭、長達3000千米的“聯合防空屏障”。卡梅什認為,德法等國牽頭的全歐洲空天防御計劃面臨諸多挑戰,波蘭推動的區域性聯合防空計劃更具操作性和推廣價值。
此外,波蘭不斷深化與北約盟友的軍事合作,近期與荷蘭簽署多項軍事合作備忘錄,其中包括同意荷蘭F-35A戰斗機進駐波蘭軍事基地。9月至12月,波蘭將聯合荷蘭、挪威兩國,在歐洲東翼開展聯合巡航行動。外媒評論稱,波蘭正憑借地緣優勢拉攏盟友兵力聯合行動,意圖在歐洲整體防務轉型中提升自身影響力。
受到外界質疑
有軍事專家對波蘭軍事擴張計劃的可行性提出質疑,指出當前多項軍購項目依賴貸款融資推進,若融資失敗將導致相關協議難以落地。此外,按照裝備列裝速度和整體規劃,未來10年,波蘭軍隊人數需擴充至現有規模的1.5倍,而當前兵員儲備不足,這一擴編目標面臨挑戰。
軍工業內人士則擔憂,目前軍火市場的活躍與俄烏戰場局勢密切相關,“一旦實現停火或戰事降級”,過剩產能可能引發行業大幅波動。波蘭軍方預測,若2026年俄烏實現停火,新建生產線的利用率可能驟降至目前的35%,並對關聯行業效益產生連帶影響。
波蘭國內的反對聲音,主要在安全風險與資源分配兩方面。部分民眾擔憂彈藥生產涉及的高危化學品造成環境污染,同時高調的軍事擴張可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使波蘭卷入戰爭。另有軍方內部人士指出,6.6億美元的彈藥工廠投資佔波蘭年度防務開支的15%,屬於“透支行為”,或擠壓其他關鍵軍事項目的資源投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