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山東省龍口市“任常倫民兵應急連”——

“以英雄之名,擔時代之責”

2025年08月20日08:49 | 來源:中國國防報222
小字號

山東省龍口市“任常倫民兵應急連”組織訓練。王軍華攝

山東省龍口市“任常倫民兵應急連”組織訓練。王軍華攝

無人機抵近偵察回傳實時“敵情”,爆破手穿越“染毒地帶”開辟通路,醫療小組冒著炮火搶救“傷員”……三伏時節,一場帶戰術背景的民兵支援保障訓練,在山東省龍口市民兵訓練基地綜合訓練場上火熱展開。擔綱這場實戰化訓練的正是以抗日英雄任常倫名字命名的該市“任常倫民兵應急連”。

1938年,日本鬼子侵佔膠東,17歲的任常倫在老家黃縣(今龍口市)加入抗日自衛團。19歲參加八路軍后,隨部隊轉戰膠東,參加大小戰斗120余次,9次負傷仍沖鋒在前,被山東軍區授予“一等戰斗英雄”稱號。1944年11月,在海陽長沙堡戰斗中,擔任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旅14團1營5連3排副排長的任常倫,子彈打光后與日軍拼刺刀,在刺死5名日軍后,壯烈犧牲,年僅23歲。后來,任常倫所在連被命名為“任常倫連”,他的故鄉被當地政府改名為“常倫庄村”。1945年,當地群眾捐出銅鎖、煙袋鍋、門把手,為任常倫鑄造了2米高的銅像矗立於英靈山之巔。2009年,任常倫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他“輕傷仍殺敵、重傷不叫苦,舍命殺頑敵、堅持干到底”的戰斗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來人勇往直前。2023年6月15日,根據上級命令,龍口市正式編建“任常倫民兵應急連”。

“英雄的名字不是招牌,而是感召。要以英雄之名,擔起時代之責。”龍口市人武部領導介紹,“任常倫民兵應急連”組建后,他們與南部戰區某旅“任常倫連”結成共建對子,邀請“任常倫連”官兵定期為該連訓練“把脈”,在傳承任常倫精神中互促共進﹔與常倫庄村、任常倫事跡展陳館共同打造“紅色地標+民兵先鋒”教育實踐平台,通過村、館、連共建,讓英雄精神成為全體民兵奮進向前的不竭動力。

“每年新民兵入隊,第一課是瞻仰任常倫烈士銅像,第一項訓練是重走英雄當年的戰斗路線,學唱的第一首歌是《戰斗英雄任常倫》。”指導員鄒恭冉告訴記者,他們以任常倫為榜樣,著眼新時代民兵擔負的使命任務,扎實開展基礎訓練,在近似實戰環境中磨礪戰斗意志、培養戰斗作風﹔主動與駐軍開展協同訓練,在嵌入式聯訓聯演中查找短板弱項,提高戰時支援保障能力﹔列裝無人機、生命探測儀等新裝備,在與武警部隊和消防應急部門聯合進行智能化救援訓練中,錘煉平時應急能力,努力做到“聽到命令就行動,操起裝備能戰斗”。

“一組打隔離帶,二組壓制火頭……”2023年夏季,龍口市下丁家鎮大庄村南部發生森林火災,“任常倫民兵應急連”聞令而動,以最快的速度集結就位,奔赴火場,連長馬康一聲令下,大家不畏烈火濃煙,如同當年任常倫沖入敵陣一般,勇敢地投入到滅火戰斗中。經過數小時鏖戰,山火被成功扑滅。

“戰斗英雄任常倫,他是黃縣孫胡庄的人,十九歲參加了八路軍。打仗賽猛虎,沖鋒在頭陣,完成任務堅決又認真。為人民犧牲也甘心……”前不久,記者在龍口七甲學校,見到了正在給學生們講任常倫故事的“任常倫民兵應急連”民兵張青厚。他從這首在膠東傳唱了80年的《戰斗英雄任常倫》歌曲講起,由淺入深,娓娓道來,潛移默化在學生心中種下學習英雄、崇尚英雄、爭當英雄的種子。張青厚告訴記者:“少年強則國強。任常倫17歲參軍時和現在的中學生一樣大,他迎著槍林彈雨沖鋒在前的大無畏精神,是這個時代青少年最需要的。”

據龍口市黨史專家、市文聯副主席張鵬介紹,這兩年,“任常倫民兵應急連”主動扛起傳承紅色基因重任,常態化組織民兵到明德學校、新民學校、實驗小學等中小學和街道社區,宣講任常倫事跡,開展國防教育,張青厚等12名民兵已成為市國防教育師資庫入庫成員。

夕陽西下,“任常倫民兵應急連”以點名講評的方式結束一天的訓練。當連長馬康呼點“任常倫”時,全連民兵齊聲答“到”,洪亮的聲音響徹雲霄……(丁胡彬、蘇高明、賈玉省)

(責編:彭曉玲、代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