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八女英雄女子民兵排”苦練技能提升遂行支援保障任務能力——

柔肩擔重任 巾幗綻芳華

2025年08月21日08:46 | 來源:中國國防報222
小字號

8月4日,“八女英雄女子民兵排”組織戰場環境偵察訓練。鄧 昊攝

8月4日,“八女英雄女子民兵排”組織戰場環境偵察訓練。鄧 昊攝

秋日,走進黑龍江省林口縣烏斯渾河畔,八女英烈雕塑靜靜佇立。雕塑上,英烈的目光望向山下不遠處的烏斯渾河,似乎隨時都在等待著那聲“歸隊”的命令。

“當年8位女英雄為了掩護大部隊轉移獻出了寶貴生命,今天我們作為新時代民兵,要牢記使命、苦練本領,有效履行支援保障任務……”“八一”前夕,林口縣人武部組織“八女英雄女子民兵排”重走抗聯路,在八女英烈殉難地紀念碑前,民兵們圍繞“傳承抗聯精神怎麼看,奮斗攻堅怎麼干”展開討論。

1938年秋,烏斯渾河畔,為突破日偽軍的“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2路軍決定西征。婦女團政治指導員冷雲帶領7名戰友隨第五軍一師輾轉作戰。部隊行至烏斯渾河畔時,因叛徒告密,遭到日偽軍包圍。已行至河邊准備渡河的8名婦女團官兵,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主動吸引火力,使部隊主力得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彈盡糧絕之際,她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洶涌的河中,壯烈犧牲。這8位英烈分別是東北抗聯五軍婦女團政治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奔騰河水銘記烽火歲月,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2024年5月,為緬懷八女英烈,傳承東北抗聯精神,牡丹江軍分區批准林口縣人武部組建“八女英雄女子民兵排”。經過自願報名、層層推薦和考核選拔,20名優秀女青年脫穎而出,成為第一批隊員。

“緊盯使命任務,打造精干高效的新型民兵支援保障力量,當好英雄傳人,是我們組建這支隊伍的初衷。”該縣人武部領導介紹,“八女英雄女子民兵排”為無人機偵察排,20名民兵全部是大學生。

“在彈盡援絕之際,她們相互攙扶,英勇堅定地走進冰冷的烏斯渾河,犧牲時,年齡最大的安順福25歲,最小的王慧民隻有13歲……”入隊第一課,20名女民兵來到八女殉難地,憑吊先烈。那一刻,一個個英雄的名字,穿越時空、熠熠生輝,在她們年輕的胸膛裡激蕩出沉重回響。

這一課,震撼人心。從沉重歷史場景回到現實訓練場,姑娘們面對的挑戰同樣艱巨。操控無人機,對女民兵來說並非易事。排長荊林林出生在八女殉難地林口縣刁翎鎮三家子村,從小就聽爺爺奶奶講述八女投江的故事,8位女英雄早已成為她心目中的偶像。為盡快掌握無人機操控技術,她帶領3名骨干赴長春某無人機培訓學校學習,以優異成績完成結業考核。回來后,她們手把手教授隊友。

起初,女隊員面對復雜的操作界面和飛行參數,有些手忙腳亂。考慮到裝備昂貴,有的女民兵不敢操控。荊林林帶領大家一起重溫八女投江的故事,激勵大家:“革命先輩連死都不怕,我們還能怕一個小小的無人機?”在她的鼓舞下,大家放開手腳訓練。訓練場上,無人機時而加速沖刺,時而驟停懸滯,精准繞過每一個障礙物。

民兵張瑩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一名無人機愛好者。剛開始訓練時,她憑以往經驗都能順利完成。一次,無人機分隊在風雪天組織對抗訓練。張瑩本想一展身手,沒想到無人機剛一升空就被“鎖定”。對此,張瑩自知原由,因為在復雜環境和戰術背景下躲避追蹤、尋找目標等內容,平時練得不多。“打仗還看天氣嗎?隻有平時從難從嚴訓,戰時才不會掉鏈子。”縣人武部領導的批評就是動力。從此,她選擇復雜環境和惡劣氣候條件刻苦訓練,提高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低空橋下偵察、空中迂回作業、快速鎖定目標、准確回傳數據……如今,20名民兵人人都能精准操控無人機穿越復雜地形,完成多種動作,為遂行支援保障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柔肩擔重任,巾幗綻芳華。7月下旬,一場軍地聯合抗洪搶險訓練在牡丹江畔拉開帷幕。“無人機分隊前出偵察……”一聲令下,“八女英雄女子民兵排”操控無人機緊急升空,對救援區域進行勘測,採集影像和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等數據信息,及時傳回指揮中心。

“無人機分隊投送救生器材”“無人機分隊為沖鋒舟引航”……按照指揮員指令,女民兵操控無人機以規范的戰術動作有序捕獲目標,為任務部隊准確提供目標指引,並投送救援物資。軍地領導稱贊:“不愧是英雄傳人,關鍵時刻頂得上去。”

應急應戰站排頭,參建參治顯身手。當廣袤的農田進入春耕關鍵期,她們操控無人機群精准噴洒藥劑﹔當林海深處響起防火警訊,她們操控無人機化身空中哨兵,以科技之眼守護青山安寧﹔訓練之余,姑娘們又化身國防教育宣講員,足跡踏遍全縣城鎮鄉野……

在林口縣第三小學,女民兵周雯琦向學生們講述八女投江故事時,一名學生舉手問:“姐姐,她們為什麼不怕死?”周雯琦回答的聲音溫柔而堅定:“她們也怕,但她們更怕的是祖國山河破碎,怕的是身后的鄉親們受苦。正是這種超越恐懼的勇敢,才讓她們成為永遠的英雄……”

當年,八女犧牲后,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悲憤地在日記中寫道:“烏斯渾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80多年后的今天,在八女犧牲地,“八女投江”的群雕屹立在萬道霞光中。英雄的傳人們在烏斯渾河畔高擎英雄旗幟,續寫新的榮光。(孫闊、李軍波、喬振友)

(責編:彭曉玲、代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