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北部戰區海軍某油料中繼泵站——
“戰場血液”滾滾暢流


從喧囂的市區出發,一路人煙漸稀,汽車慢慢隱入荒涼野外。行至一處山腳下,一個小院出現在眼前,這便是記者此行目的地——北部戰區海軍某油料中繼泵站。
正值三伏,暑氣逼人。打開車門,熱浪扑面而來。該站三級軍士長葛鵬帶著3名戰士走上前,還沒來得及寒暄,營院裡突然傳出幾聲犬吠。4名戰士、1條軍犬,就是這個小站的全部“有生力量”。
站雖小,責任卻大。駐守戰士不僅要承擔上級隨時下達的油料收發保障任務,還要做好日常設備維護保養工作。
葛鵬是泵站資歷最老的兵,其他戰士都是他帶出來的徒弟。“油料是‘戰場血液’。與油料打交道,再謹慎也不為過。”這是葛鵬傳授業務技能時的口頭禪。
“經歷過險情考驗,才更懂得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重要性。”葛鵬告訴記者,一次收發油料作業時,油泵突然傳出陣陣異響。憑借豐富經驗,他判斷可能是管線破損,立即組織對管線進行全面巡查,果然發現一處缺口。採取應急處置措施后,他們連夜報請機關選派專業人員前來維修,及時排除了安全隱患。
“現在,科技手段讓油料監控、油罐維修等工作更加省時省力。”油料保管員、一級上士黃金寶介紹,在上級機關大力支持下,站裡安裝了一套自動測量系統。該系統可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油料的液位、溫度、密度等關鍵數據,自動傳輸至營區值班室監控終端。
營房后面,幾個白色油罐高高矗立,在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油罐旁的空地上,立著一塊電子顯示屏,屏幕被正午的太陽晒得發燙。記者輕點屏幕,每個油罐的各類信息實時呈現。
記者了解到,過去,官兵需定期攀爬到油罐上方,使用工具逐一測量油料數據,不僅耗時費力,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如今有了自動測量系統,隻需輕點鼠標,就能精准掌握每個油罐的狀況,工作效率和安全性顯著提升。
“三伏天,油料遇上高溫,就像坐在‘火山口’,隨時可能出情況。”葛鵬擦了擦額頭上沁出的汗珠說,收發油料的機房空氣不流通,執行保障任務時,他們要伴著設備的轟鳴聲,聞著刺鼻的油料氣味,汗流浹背地堅守在機房裡。
“科技是守護油料安全的最大助力……”油料器材保管員、中士何建森剛接過話茬,就被四周突然冒出的濃煙打斷。不一會兒,記者眼前也是一片煙霧。事態緊急,記者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聽到監控警報驟然響起。原來,這是上級臨機組織的一場消防訓練。
“快,‘起火’了!”站裡幾名戰士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他們根據監測系統提示,迅速趕到“火情”最嚴重的區域,密切配合滅火。葛鵬告訴記者,得益於手上這款集指揮調度、紅外監測、智能報警等功能於一體的移動終端,他們可實時掌握安全態勢、消防信息、氣象信息等數據,為保障油料安全筑牢防火牆。
吃過午飯,幾名戰士帶上專業設備,准備巡查管線、檢查罐體。葛鵬介紹說,自動測量系統雖已大幅減少油料監測工作量,但實地巡查依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圍牆周界巡查、庫外管線巡檢,對確保油料安全至關重要。
山林悶熱,沒走多遠,記者已是滿頭大汗。“這不算什麼,比這苦、比這累的活多著呢!”葛鵬說,夏季開展清罐作業,才是真正的考驗——40℃左右的高溫炙烤著密不透風的油罐,官兵身著防護服和防毒面具在罐內作業。任務結束,每個人身上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
營區外不遠處的山坡上,油罐與灌木叢之間橫亙著一條防火隔離帶。葛鵬說,這是他們用手鋸、鐮刀清理出來的。前幾年,戰士們巡查時發現,灌木叢中落葉密集,存在火災隱患,便自己動手開辟出這條防火隔離帶。
據悉,針對該站地處山林,任務區佔地面積廣、防火壓力大的實際,上級為油料罐區、露天泵站安裝了具備全天候監控功能的熱成像系統和森林防山火系統,能有效檢測駐地周邊火情。一旦出現煙霧、火情或熱源,系統都會第一時間報警,為官兵快速響應、高效處置贏得時間。
說話間,司泵員、中士楊乃超打開背包,取出一架無人機。指尖輕點,接入圍牆周界監控系統的無人機平穩升空,航拍畫面同步傳輸到屏幕上。楊乃超一邊緊盯畫面,一邊調整無人機姿態和速度,確保能清楚查看管線狀態。
預警快速響應、信息實時回傳、火情自動甄別……記者不禁感慨,有了科技賦能,油料保障更加智能高效。
更讓記者感慨的是,盡管保障任務艱巨繁重,安全風險壓力巨大,這個小站,已連續數十年保持安全無事故的紀錄。守住安全底線的密碼是什麼?營區牆上那句醒目的隊訓或許就是答案——全天候精細保障,無假日優質服務。
採訪結束,記者正准備乘車離開,值班室電話突然響起,上級下達了新的保障任務。看著戰士們有條不紊展開作業,記者深感,那管線裡奔涌的,不僅有寶貴的燃油,還有他們滾燙的青春、沸騰的熱血……(畢笑天、付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