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關注人工智能融入反潛作戰


點擊播報本文,約
據英國媒體近日報道,傳統上依賴專業人員操作的反潛作戰領域正在經歷變革。英國通過對人工智能、自主作戰平台及實時數據整合技術的深度融合,在反潛作戰領域邁出關鍵步伐。英國不僅主導發起北約反潛作戰智能防御倡議、牽頭構建盟軍水下戰場任務網絡,還通過本國“卡博特”項目推進自主平台部署,意圖打造覆蓋北大西洋的反潛屏障。
近年來,全球潛艇作戰能力與活動范圍顯著提升和擴大,多國加速列裝或採購配備不依賴空氣動力系統(AIP)的新一代柴電潛艇。此類潛艇續航時間長、隱蔽性強,可有效規避傳統聲吶探測。與此同時,潛艇在北極深海、爭議水域等敏感區域的活動頻次增加,進一步加劇反潛作戰的復雜性。
傳統反潛作戰屬於典型的資源密集型作戰模式,高度依賴專用探測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需通過人工解析聲吶信號、布設探測設備並指揮行動,成本高昂,且受限於人員經驗與反應速度。而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正打破這一范式:通過實時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無人作戰平台已具備自主識別、評估並應對水下威脅的能力,推動反潛作戰向智能化、分布式轉型。
海洋環境充斥大量聲學和電磁信號,僅靠人工分析難以捕捉微弱異常信號。人工智能作戰系統通過持續學習噪聲模式,如不同類型潛艇的聲紋特征、海洋生物活動規律、民用船舶航行噪聲,不斷優化目標識別能力。聲吶回波、數據節點及人機互動記錄均可作為模型訓練的“素材”,推動預測精度持續提升,最終實現精准區分海洋生物、民用船舶與對手潛艇等目標。
更關鍵的是,人工智能系統可實現多傳感器融合,將聲吶、雷達及衛星信號整合至統一平台,助力使用人員快速完成態勢感知和戰術決策。這一流程的核心支撐,是搭載人工智能系統的無人水面艇(USV)和無人潛航器(UUV)。這些裝備體積小、隱蔽性強,可在目標海域持續掃描數天至數月,既能避免人員傷亡,又能作為“全天候哨兵”預測對手動向、共享情報,實現對關鍵海域的持續管控。
從戰略層面看,掌握人工智能反潛技術的國家可部署智能化船艇網絡,構建“無形水下邊界”,在對手潛艇威脅航母打擊群、海底電纜等高價值目標前完成探測和預警。這意味著,傳統以人力為主、被動防御的反潛作戰模式,正加速向先發制人、分布式部署且成本效益更優的新型形態轉型。
英國最新戰略防御審查報告提出,將重點強化水下安全與作戰韌性,加大對海上自主作戰平台的投資,以提升海軍在競爭性環境中的作戰能力。盡管英國在工程技術人才儲備、無人艇研發領域具備基礎優勢,但技術革新伴隨的新課題不容忽視。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統需與現有指揮架構深度融合,同步更新人員培訓體系、修訂作戰規則,確保人機協同高效順暢﹔另一方面,高風險作戰場景中機器主導決策的倫理爭議,如自主攻擊權限、誤判責任認定成為亟待探討的議題。
此外,部分英軍專家對當前沿用的認証程序表示擔憂,認為煩瑣的審批流程可能延緩新型無人平台列裝進度。他們呼吁加快推進更明確、高效的監管改革,避免英國在全球反潛技術競爭中陷入被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