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軍魂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部隊。”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主席的這一重要論斷,既是對人民軍隊光榮歷史和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深刻揭示了人民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奧秘——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歷史從未走遠,勝利來之不易。回望14年抗戰烽火,從平型關大捷到黃土嶺戰斗,從百團大戰到車橋戰役……一次次勇戰頑敵,一場場艱苦斗爭,靠“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軍隊何以能一次次克敵制勝、威震敵膽?根本就在於有堅如磐石的軍魂凝聚力量、指引方向。
戰無不勝因有魂,軍魂不變鑄忠誠。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為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必將在黨的旗幟引領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支撐。
永不褪色的忠誠底色
有軍必有旗,有旗必有魂。
回望來路,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以鮮血為代價換來的、歷經艱辛探索得來的。
建黨初期,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沒有認識到掌握“武裝斗爭的領導權”的極端重要性,超過30萬黨員和革命群眾倒在了敵人的屠刀之下。從血泊中覺醒的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由此誕生。
建軍之初,黨的組織主要建在團級以上部隊,“那時候的軍隊,就像抓在手裡的一把豆子,手一鬆就會散掉”。如何領導與改造這支新生的軍隊?1927年9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翻山越嶺來到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創造性地把支部建在連上,在部隊中建立起黨的領導和政治工作基本制度,從組織上確立了“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
“一個子彈不問過黨不能支配,他們是絕對的黨領導。”1929年6月,針對紅四軍內部關於軍隊指揮權歸屬的分歧,毛澤東充分肯定紅二、四團建立起黨的領導權的做法,強調軍隊歸黨支配。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提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古田會議進一步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使紅軍面貌煥然一新。
正是有了“黨指揮槍”這個魂,人民軍隊從南昌城頭走到井岡山上,走過漫漫長征路,走到了陝北高原的延安城。盡管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即使缺槍少彈、缺吃少穿,縱然敵眾我寡、身陷重圍,我軍官兵都能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裡,我軍官兵之所以能夠在黨的領導和指揮下無懼生死、浴血奮戰,就是因為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壓艙石”“定盤星”,就能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做到“黨有指示,雖死不辭”。
黨旗所指,就是軍旗所向。人民軍隊始終在黨的旗幟下行動和戰斗,對黨忠誠是這支軍隊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官兵堅定的價值取向和政治信仰。抗日戰爭中,趙尚志屢經磨難卻愈挫愈勇,他說:“我生是共產黨的人,做黨的工作是我一生的任務,我一天也不能離開黨,死也要死在東北抗日戰場上。”敵人重重圍困下,楊靖宇毫無懼色,他對部下說:“同志們,為了革命,我們要堅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敵人屈服!”一位位黨的優秀兒女,以堅決貫徹黨的決定、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行動,擦亮了革命軍人對黨絕對忠誠的底色。
紀律是一支軍隊的命脈,“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軍魂永駐,使得人民軍隊始終紀律嚴明。正是憑借黨所規定的鐵的紀律,人民軍隊才能凝聚起鐵的意志,錘煉出鐵的作風,產生強大戰斗力,在與日寇的殊死搏斗中贏得一場又一場勝利。
矢志不渝的執著堅守
1937年秋,陝西省涇陽縣石橋鎮(今屬淳化縣),八路軍第129師冒雨舉行改編和出征誓師大會。官兵們將綴著紅五星的軍帽緩緩摘下,換上灰布軍帽,綴上青天白日帽徽。雨水混著淚水滑落,卻澆不滅官兵心中的赤誠。師長劉伯承深情地說:“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
穿越歷史長河,回望抗戰歲月,無論番號如何改變、服裝如何更換,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始終沒有變、沒有丟,成為我軍攻克一切艱難險阻的最大優勢、戰勝一切敵人的根本保証。
以獨立自主的斗爭策略牢牢掌握槍杆子——
圍繞合作抗日和紅軍改編,國共兩黨展開激烈談判。蔣介石企圖通過改編,控制、吞並乃至“最后瓦解紅軍”。從蘇聯剛回國的王明則主張八路軍、新四軍服從國民黨的統一指揮、統一編制、統一武裝、統一紀律、統一待遇、統一作戰計劃、統一作戰行動,這實際上是要放棄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指出,在全國抗戰復雜環境中的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再患兵權問題上的幼稚病,共產黨人不爭個人的兵權,但要爭黨的兵權,要爭人民的兵權,還要爭民族的兵權。1937年8月,我們黨成立新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隨后在八路軍成立中央軍委前方軍分會、在新四軍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把槍杆子牢牢抓在手中。
以制度原則的恢復確立始終把握領導權——
紅軍改編時,從團結抗戰的大局出發,取消了政治委員制度,將政治部改為政訓處。平型關大捷后,時任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的黃克誠到八路軍第115師調研部隊政治工作情況,發現與改編前相比,一些人作風明顯變得鬆垮,不良習氣滋長蔓延。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感到問題嚴重,發電報給中央,指出“部隊改編,政治工作人員的公開地位降低職權,因而影響到政治工作人員積極性降低,政治工作已開始受到若干損失”,提出“需積極地從組織上得到適當的解決”。
電報發出3天后,張聞天、毛澤東復電:“關於恢復政治委員及政治機關原有制度,我們完全同意,請即速令執行。”不久,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加強黨在軍隊中領導的決定,正式恢復政治委員和政治機關原有制度,確保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固若金湯、堅如磐石。
以堅強有力的思想鍛造不斷強化純潔性——
全面抗戰初期,人民軍隊中不同程度存在著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和違背游擊戰戰略方針、不堅持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原則等錯誤傾向,給黨和軍隊帶來一定損失。
1942年6月16日,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發出《關於軍隊中整頓三風的學習與檢查工作的指示》,對全軍整風工作作出部署。1943年,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又把在大后方工作的領導人和各根據地的軍隊領導調回延安,集中參加整風學習。
通過整風,各部隊基本克服了軍閥主義思想殘余和官僚主義作風,加強了服從黨的領導的自覺性。通過整風,提高了全軍尤其是黨員干部的理論水平,加強了軍隊思想建設,增強了全軍的團結和統一,純潔了軍隊干部隊伍,形成了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新成果。
決戰疆場的制勝密碼
抗日戰場是物質的角力,更是智慧與意志的比拼。
全面抗戰初期,“亡國論”“速勝論”一時甚囂塵上。中國到底會不會亡?抗戰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勝?整個中國社會都迫切需要一個答案。
1938年,在延安的窯洞內,毛澤東深謀遠慮,巨筆如椽,寫就5萬余字的《論持久戰》。這部偉大的著作,不僅科學預見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還得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的科學結論。《論持久戰》的發表,猶如驚雷般振聾發聵,在抗日戰爭的緊要關頭為中國軍民指明了方向。
當國民黨軍以呆板的陣地防御戰阻擊日軍進攻而被動挨打之時,毛澤東從實際出發,為人民軍隊制定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在復雜艱苦的敵后戰場上出敵不意、神出鬼沒,屢屢創造以劣勝優的戰爭奇跡。
面對日本侵略者發動的一輪輪瘋狂“掃蕩”“清鄉”“蠶食”和“治安強化運動”,面對日軍推行的野蠻的“三光”政策,人民軍隊堅決執行“熬時間的長期斗爭的方針”,採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一切斗爭方式與敵人周旋。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各種作戰形式互相配合共同抗敵﹔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辯証統一的作戰方針靈活使用﹔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人民群眾創造的戰術戰法遍地開花。
夜襲陽明堡使猖狂進攻的日軍削弱了空中突擊力量,迫使其不得不以大量兵力加強后方守備,從而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作戰﹔黃土嶺戰斗,我軍充分發揮游擊戰與伏擊戰相結合的戰術優勢,擊斃日軍名將阿部規秀,演繹了什麼是戰術智慧﹔百團大戰更是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烽火硝煙中,人民軍隊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決策意圖,成為堅持和奪取抗戰勝利的中堅力量。黨領導人民軍隊不僅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還創造性地實現了抓訓練、搞生產、打勝仗一體推進的良好局面。
1939年春至1940年、1944年夏至1945年夏,全軍兩次進行大規模軍事政治整訓,各部隊堅持邊戰邊訓,既抓黨內教育、紀律建設,又抓投彈、刺殺等基本技能訓練以及戰術學、地形學等軍事理論學習,還研討夜戰、近戰、攻堅戰等多種打法戰法,有效提高了廣大官兵的軍政素質和技戰術水平。
“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抗戰期間,我們黨堅持邊戰斗邊育才,大批軍政兼優、能征善戰的優秀干部在戰爭中淬火成長。以抗日軍政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院校,為我軍培養了近20萬名各級各類干部和專門技術人才。到抗戰勝利時,人民軍隊由抗戰初期的11萬余人發展到132萬余人,民兵達268萬余人。
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似長河浩蕩、奔騰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歷史轉折點、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薪火相傳的永恆課題
習主席深刻指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的軍魂和命根子,永遠不能變,永遠不能丟。
從歷史烽煙走來,向未來征程走去,怎樣固牢軍魂、守住“命根子”,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昭示我們,隻有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人民軍隊才能始終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經受住各種考驗,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堅決聽黨指揮不打折。聽黨指揮是我軍建設的首要,是我軍的命脈所在。新征程上鑄牢軍魂,就要堅持用習近平強軍思想鑄魂育人,持續鍛造官兵忠誠品格、強固官兵政治信仰,夯實黨指揮槍的思想根基。要以理論上的清醒確保政治上的堅定,做到一切行動聽黨指揮,黨指向哪裡就打到哪裡,黨交給什麼任務就不打折扣地堅決完成。
捍衛制度權威不動搖。在重大歷史關頭,人民軍隊總能堅決聽黨指揮,核心因素就在於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實。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形勢任務如何變化,各級都要把執行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作為第一責任,堅定維護這套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特別是要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保証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更加具體、更加有力地落到實處,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
加強黨的建設不停頓。抗戰時期,我們黨在軍隊中建立了從軍委到連隊的嚴密黨組織體系,使黨的領導直達基層、直達官兵。奮進新征程,必須深入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我軍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抓得更緊更實。要聚焦主責主業,優化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系,增強各級黨組織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要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嚴把政治關、能力關、廉潔關,鍛造忠誠干淨擔當、堪當強軍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要持續推進政治整訓,貫通抓好整頓思想、整頓用人、整頓組織、整頓作風、整頓紀律,確保各級黨組織成為帶領部隊攻堅克難、克敵制勝的堅強戰斗堡壘。
重塑形象威信不懈怠。政治工作是我軍的最大特色、最大優勢。回望我軍政治工作的創立發展,“生命線”之所以彰顯出強大的引領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始終從思想上、政治上、作風上建強黨代表隊伍。新征程上,建設對黨絕對忠誠、聚焦打仗有力、作風形象良好的政治機關和政治干部隊伍,必須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直面時代課題、破解深層問題,清除形形色色損害形象威信的負面因素,在革命性鍛造中重整行裝再出發。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從抗戰烽火中走來,人民軍隊因為有魂而戰無不勝﹔向偉大復興走去,人民軍隊必將因為有魂而再創輝煌!(王冬 周燕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