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踏訪抗日根據地和英雄部隊,探尋政治干部威信從何而來——

永葆“黨代表”的純潔光榮

2025年09月12日08:52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官兵重溫抗戰故事。  詹麗紅攝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官兵重溫抗戰故事。 詹麗紅攝

探訪抗日根據地,記者被一張80多年前的老照片吸引了目光——

照片上,一位獨臂八路軍干部解開衣扣,露出右臂截肢處的切口,面對鏡頭,笑容燦爛而真誠。

失去手臂,卻沒有失去笑容。1944年,到訪延安的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曼敏銳地按下快門,捕捉到這動人一幕。

這張照片刊發后,很快引起轟動。透過黑白影像,人們記住了一位久經沙場的八路軍政治干部——時任359旅718團政委左齊。

當時,他正帶領全團官兵在南泥灣開荒。談起這位獨臂政委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故事,毛澤東贊嘆他:“使戰士們感動得不可名狀”。

拿起鋤頭能生產,放下鋤頭能戰斗。今天,穿過歷史的煙雲,再次凝望這張照片,我們在思考,也在探尋:新征程上,如何牢固立起政治干部形象威信?

“一個359旅,3位獨臂政委”——

講信仰的人,更要有真信仰

在南泥灣的山水間追尋,記者被另一張老照片深深觸動:3位合影者,加在一起隻有3隻手臂。

這3名同志——晏福生、左齊和彭清雲,都在戰爭中失去了一隻手臂,也都曾在359旅擔任團政委。后來,他們3人都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將軍。

“一個359旅,3位獨臂政委﹔半生獨臂,一生許黨許國。”武警陝西總隊延安支隊政治干部集訓期間,這張合影撥動著大家的心弦:政治干部靠什麼立起威信、播種信仰?

“晏福生17歲就到安源煤礦當礦工,不久后便接觸革命思想。”課堂上,支隊領導娓娓道來,“是馬列主義,為他點亮了前行的火炬。從此,他一生戎馬、忠貞不渝,用實際行動帶領官兵聽黨話、跟黨走。”

長征中,時任紅六軍團第16師政委的晏福生帶隊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右臂不幸被炸傷。為了不影響其他戰友突圍,晏福生命令警衛員帶著文件和武器追趕部隊,自己掙扎著爬到山下,躲進一座破窯洞裡。

“真正的忠誠,是向死而生的勇氣,也是矢志不渝的追隨。”支隊領導介紹,后來,晏福生將右臂用布吊在胸前,忍著巨大傷痛,歷經艱險找到部隊。當時,部隊以為他早已犧牲,已經開了追悼會。歸隊后,因傷口感染惡化,他不得不做了截肢手術。

1941年,晏福生隨第359旅進駐南泥灣墾荒。雖然隻有一隻手臂,但作為團領導,他帶頭參加大生產運動,被陝甘寧邊區政府評為“生產英雄”,用行動示范了“黨叫干啥就干啥”。

“說自己信的,做自己說的。政治干部的威信,來自一個‘真’字——對黨和人民真忠誠,信真理,說真話,辦真事,動真情。”支隊領導感慨道,“對政治工作威信傷害最大的,就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偽忠誠。如果政治干部陽奉陰違、欺上瞞下、裝裱忠誠,威信就無從立起。”

追尋3位政委的人生,記者讀懂了忠誠與信仰的至真至純。

晚年時期,回憶起伏擊日軍、手臂中彈后依然帶隊沖鋒的經歷,彭清雲老將軍雲淡風輕:“戰士們都看著你呢,我要是退下來,就意味著失敗!”

參加長征前,左齊一心革命,在受到誣陷被逮捕關押時,仍堅信真正的革命者“不能因為受了委屈就不革命了”“死我也要跟著紅軍走”。后來,當他聽到旅長王震傳達為他平反的決議時,這個沒有因為斷臂而流淚的錚錚漢子,不禁潸然淚下。

“大地穿上雲的衣衫,潔白美麗的母親啊,請不要傷心,你又添了一個斷臂的兒男……”採訪中,一名參加集訓的政治干部,動情朗誦左齊用左手寫下的詩歌。

當年,為了繼續戰斗,左齊堅持練習左手執筆、左手拿槍……哈裡森·福爾曼為左齊拍攝的照片中,就有一張是他在獨臂操作重機槍。

革命勝利后,組織考慮到左齊的身體狀況,打算讓他留在城市工作,但他選擇率部翻越祁連山、穿過大沙漠,扎根新疆一干就是20年。

“作為講信仰的人,左齊做到了有真信仰。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他帶的隊伍又怎能不信服、不追隨?”望著眼前滄桑巨變的南泥灣,遙想老將軍風餐露宿的大漠戈壁,帶隊參訓的支隊領導不禁感慨。

“抗戰期間,身先士卒的政治干部比比皆是”——

把“最好的政治工作”做到最好

從首都出發,高鐵在“雄雞”版圖的“頸部”拐了一個大彎后,記者踏上了一片富饒而曾經多難的土地。

一個遼東灣,半部近代史。130年前,一紙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讓這片大好河山淪入敵手。

半個世紀后,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勝利,日本關東軍的旗幟終於在旅順港降下。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抗日戰爭,中國勝利。歷史,為何能拐過如此一個大彎?

一路追尋,記者收獲許多答案。其中之一,正如駐守於此的第79集團軍某合成旅領導所說:“兩場戰爭,日本面對著截然不同的兩支軍隊。”

走進該旅“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榮譽室內鮮紅的戰旗,將記者的思緒拉回到那場蕩氣回腸的戰斗中——

平型關大戰打響后,時任指導員楊俊生和連長曾賢生分別帶隊發起沖鋒。戰斗中,連長身陷重圍,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指導員負傷后,堅持指揮戰斗,帶領官兵誓死不退,戰至最后,全連隻剩下30余人,最終贏得勝利。

“政治干部的威信,是在戰場上用真刀真槍拼殺出來的。”現場介紹的該連栗指導員感慨地說。

出遼東、過燕趙、入三晉,沿著象征八路軍115師的115級台階拾級而上,記者來到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紀念館內,陳列著一個已經破舊開裂的皮挎包,這是115師獨立團一營教導員張文鬆使用過的。擔負阻擊任務時,他借住在當地兒童團團長孟德海家中。奔赴戰場前,張文鬆把自己心愛的皮挎包留給了孟德海。沒想到,這一去竟成永別。

解說員介紹,抗戰期間,像楊俊生和張文鬆這樣身先士卒、帶傷戰斗甚至犧牲的政治干部比比皆是。

在紀念館正對面,有一塊小台地,這裡正是平型關大戰中爭奪最激烈的地方——老爺廟,也是開國將軍吳岱生前常常回憶的地方。

戰況膠著時,時任115師686團政治處干事的吳岱臨危受命,代理三連連長兼指導員,率領全連繞至山后,隱蔽接敵,配合三營一舉奪佔老爺廟。

那時,吳岱還不到19歲。如此年輕的政治干部在戰場上靠什麼贏得官兵信任?靠什麼帶著大家打勝仗?

追憶吳岱將軍的軍旅足跡,記者找到了答案:政治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

長征時,指導員把最后一把炒米和3根火柴留給吳岱和戰士們,自己卻永遠倒在了荒無人煙的草地上。那一幕,讓吳岱畢生難忘,更讓他真正懂得了什麼是政治干部的好樣子。戎馬一生,吳岱始終模范帶頭、沖鋒在前,抗戰期間被評為“模范團政委”。

威信因何而立?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戰士心連心,不聯系實際,不聯系群眾,做政治工作就沒有人聽。”

今天,這樣的告誡,依舊振聾發聵。這些天,對照日前中央軍委印發的《關於大力弘揚優良傳統、全面肅清流毒影響 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的若干規定》,“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所在旅組織政治干部逐條對照反思、查找差距。

“每次看到這串長長的名單,就更知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的責任之重。”旅史長廊裡,望著革命戰爭年代歷任政治主官的名字,該旅領導眼中有自豪,也有崇敬——

湘江戰役中,政委易蕩平負重傷,誓死不當俘虜,開槍自盡﹔土城戰斗中,政委趙雲龍犧牲﹔長征途經黑水蘆花地區時,政委謝有勛犧牲……他們的任職時間,有的僅1個月左右,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精神印記。

重溫光榮傳統,該旅領導帶頭向官兵作出承諾:“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我是政委,不能佔公家的便宜”——

要立“官德”,莫立“官威”

“政治工作是‘良心活’,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第79集團軍某合成旅“政治工作好傳統、政治干部好樣子”討論辨析活動中,組織科干事劉天成的發言引起官兵強烈共鳴。

曾擔任連隊指導員的近3年間,劉天成和戰士們結下深厚感情。如今,盡管他離開連隊已近兩年,很多戰士還會經常找他聊連隊日常、分享個人收獲。

“我敢拍著胸脯說,自己沒喝過戰士送的一杯奶茶、沒收過一件土特產。”談起和戰士們的交往,劉天成坦坦蕩蕩、底氣十足,“只要政治干部行得正,就能帶領官兵走得正。”

政者,正也。戰爭年代,一名合格的政治干部,首先要公道正派。

這支部隊的前身,來自八路軍第115師。討論辨析中,某營軍官劉亮講述了115師政委羅榮桓的清廉作風。

從秋收起義做“黨代表”開始,羅榮桓從來不搞特殊化。戰爭年代,他總是和戰士們風雨同行,一樣吃用老牆土熬出來的硝鹽,穿補丁摞補丁的破軍衣,晚上鑽草堆、睡門板。

經年累月的四處轉戰、居無定所,羅榮桓的身體落下了疾病。抗戰勝利后,組織安排羅榮桓到蘇聯就醫,並給了他一筆生活和醫療費。然而,這筆錢他沒有用到自己身上,而是給在蘇聯學習的同志添置衣物和學習用品。剩下的錢,他分文未動,全部交給財務部門。

回國后,羅榮桓一家被安排住在哈爾濱市區一處寬敞的獨立庭院。但他多次提出將這處庭院作公用。在他的堅持下,他和家人最終搬進了一套小房子。

作為一位戰功卓著的政治領導干部,羅榮桓為何要在待遇上舍大求小?劉亮說,羅榮桓對家人的告誡,值得今天所有領導干部牢記:“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適的生活,講究吃穿,貪圖享受,就要變壞的。”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這是許多優秀政治干部畢生的品格追求。”劉亮深有感觸地說,不正之風是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的腐蝕劑。

長期在八路軍115師擔任政治干部的開國將軍唐亮,曾當面向羅榮桓請教如何做好政治工作,羅榮桓的言傳身教給了他很大啟發。解放后,走上軍隊重要領導崗位,唐亮始終保持清廉本色。

一次,機關提出要幫唐亮一家負擔訂報費,他堅決不同意:“我是政委,不能佔公家的便宜。”

唐亮調到北京工作后,女兒唐軍凱在南京沒有房子,有關部門分了兩室一廳的小套房給她。唐亮得知后,立即要求女兒搬離。

女兒起初不理解,直到與父親一次長談后,才懂得了父親的想法:“他們那一代人,打下的天下是給百姓的,不是給自己子女的。”

唯自淨者可以淨人,唯身正者可以正人。政治干部鑄魂育人,更要有純粹干淨的靈魂。這樣的好作風好形象,在老一輩政治干部身上不勝枚舉——

寫下“譚政報告”的譚政一生清廉,得知女兒到商業部門工作,他寫信告誡:“經手的商品金錢多,經濟手續必須一清二楚,不能有差錯,公家的東西,一點不能沾邊,公私界限必須分清。”

曾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的朱良才,從不插手子女的入黨、提干和工作安排。他給兒子改名“朱庶民”,勸勉他做普通老百姓,不能搞特殊,不能靠父輩的待遇生活。

“政治干部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誘惑考驗也越大。”學習老一輩政治干部的人品官德,該旅領導深有感觸,“樹立政治干部威信要靠‘官德’而不是‘官威’,唯有自身正、自身強,才能真正把威信立起來,把部隊帶得虎虎生威。”

又是一年開學季,來自抗戰英模連隊的3位優秀指導員,同時登上中央電視台“開學第一課”節目,為電視機前的全國學子講抗戰故事、憶優良傳統、話連隊新貌。

站在大屏幕上的連旗前,“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栗指導員感覺到“千萬雙眼睛在看著自己”——那是來自先輩的審視,也是來自未來的注視。

“我們要像一顆星火,用自己的熱量,點燃更多的星火!”栗指導員說。(錢宗陽、謝菲)

(責編:彭曉玲、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