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用新涂層研發成功——

武器裝備涂層實現“自修復”

王奕陽
2025年09月06日09:57 | 來源:中國國防報222
小字號

據外媒報道,美國海軍研究局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聯合開發出一種新的涂層添加劑,用於軍用戰術車輛的維修與保養。新的涂層添加劑被稱為“聚成纖維原細胞”,由填滿油狀液體的聚合物微球組成,抗腐蝕性較強,可以添加到現有的涂層底漆中使用。當車輛表面受損時,受損處周邊涂層中的聚合物微球會自動破裂,釋放油狀液體,在暴露的金屬材料外面形成蠟狀防水層,從而有效防止車輛表面鏽蝕,讓車輛保持良好外觀。

隨著現代戰爭形態向高烈度、快節奏演變,武器裝備的“抗打擊+自修復”能力或將成為影響某場戰斗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多國科研團隊正致力於開發新型軍用自修復涂層,以提升武器裝備的生存能力和作戰效能。

防護需求日益升級

涂層作為金屬基材表面保護和防腐的功能性材料,已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在軍事領域,涂層更是被視為提升武器裝備性能和延長使用壽命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

據統計,超過60%的武器裝備非戰斗損失可歸因於材料腐蝕。比如,海洋環境中的鹽霧會加速材料的電化學腐蝕過程,沙漠地區的高溫和風沙會加劇材料的磨損和氧化,極地低溫環境可能導致材料變脆,降低其抗沖擊性能。這些環境因素對武器裝備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構成嚴峻挑戰。與此同時,技術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演變對軍用涂層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應對高速飛行氣動沖擊和復雜生化威脅方面。

然而,傳統涂層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受撞擊、磨損、紫外照射和腐蝕介質等因素影響,涂層易出現難以察覺的輕微損傷。在實際應用中,由於檢測手段的局限性和修復成本的制約,這些輕微損傷往往難以被及時發現和修補,這不僅加劇武器裝備表面材料的腐蝕風險,還可能引發內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因此,開發具備自修復能力的新型涂層成為多國研發的重點。與傳統軍用涂層相比,新型軍用自修復涂層通過材料科學的創新設計,在涂層內加入自修復機制,當涂層出現損傷,預設修復機制會自動啟動,實現對損傷部位的自我修復。

自我修復如何實現

根據修復原理的不同,軍用自修復涂層主要分為外援型自修復涂層與本征型自修復涂層,兩類涂層在實現路徑和技術特點上存在明顯差異。

外援型自修復涂層的核心是通過在涂層材料中引入外源修復劑以實現損傷修復。這類涂層通常在基體中嵌入微型膠囊、納米容器或功能性纖維,當涂層受到機械損傷或特定刺激時,修復劑通過物理破裂或化學響應進行釋放,填充至損傷區域,通過物理固化或化學反應完成自修復過程。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開發的陶瓷復合材料涂層是典型代表。該涂層在2700攝氏度的極端高溫下仍能保持性能穩定,其表面生成的玻璃狀保護層能有效阻斷氧氣,並在10分鐘內完成對損傷區域的修復。目前,該涂層已應用於超音速飛行器的熱防護系統試驗,未來有望進一步拓展至渦輪發動機和航天器動力系統等領域。

本征型自修復涂層是一種無需依賴外部修復劑的智能材料,其修復機制基於涂層內部樹脂分子結構的可逆化學反應或大分子微觀結構的動態重組。這類涂層在受到損傷時,可通過化學鍵重組或分子鏈重排實現自我修復。其中,銦鎵合金液態金屬涂層是典型代表。這種涂層可通過調解表面張力實現液滴變形。科研人員將其涂抹在戰斗機電路電線的內表面,當線路發生破損時,涂層能通過改變形狀快速修復電路,降低戰斗機電路故障率。類似技術還被用於衛星天線系統,通過紫外光觸發聚硅氧烷涂層分子鏈的重排,實現對毫米級裂紋的有效修復。

事實上,軍用自修復涂層的核心價值,在於通過材料的自我修復能力,提升裝備的戰場生存能力和持續作戰效能。傳統裝備一旦遭受損傷,戰斗力往往出現斷崖式下降,而軍用自修復涂層能讓裝備在受損后實現“邊打邊修”,延長作戰時間。

走向實戰仍需時間

當前,軍用自修復涂層多停留在實驗室層面,要想走向實戰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目前軍用自修復涂層的修復能力局限於微米級損傷(如劃痕、微小凹坑),對炮彈破片等造成的厘米級穿透損傷修復效果十分有限。研究表明,當涂層表面裂縫寬度超過3毫米時,修復劑的擴散路徑被嚴重阻斷,導致分子鏈重組效率顯著下降。這意味著,現有自修復涂層更適合作為裝備的“日常防護層”,而非應對高強度沖擊的“戰場防護層”。

其次,自修復涂層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不足,成為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另一瓶頸。在極端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新型自修復涂層的修復效率普遍大幅降低,影響涂層的實用性和可靠性。如美軍F/A-18“大黃蜂”戰斗機在北極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中測試時,自修復聚合物涂層因分子鏈運動受限而凍結,無法正常工作。工程師不得不為涂層加裝微型加熱片,以維持其在低溫環境下的修復能力。

最后,成本與量產難題成為軍用自修復涂層大規模應用的主要障礙。部分高性能自修復涂層因制備工藝復雜,導致其成本居高不下。以銦鎵合金液態金屬涂層為例,若在戰機上大規模使用,總成本將極其高昂。此外,該涂層的封裝工藝對生產線要求較高,目前僅能實現小批量試制。

分析人士指出,開發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涂層制備技術已成為當務之急。未來,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和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或許有望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實現軍用自修復涂層的批量化生產與廣泛應用。

(責編:任佳暉、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