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掃雷尖兵的突圍之路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左八)與正進行訓練的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官兵在一起。駱華英攝

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官兵正在雷場搜排地雷和爆炸物。黃 巧攝

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組織訓練,戰士操作無人機遠程放置起爆裝置。趙文環攝
以老帶新
掃雷排爆沒有“容錯空間”,必須由見過生死的人先上
一次,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接到緊急任務:友鄰部隊在某地實施實彈射擊時,發現5枚未爆彈。
大隊立即抽組任務分隊前往處置。這個7人任務分隊陣容頗具代表性:一級上士韋易智、二級上士楊斌和鄭盛鵬,都是蹚過邊境雷場的老骨干﹔中士詹皓博、下士曹汝林則是沒什麼實戰經驗的年輕軍士﹔陳慶康、王昊天都是上等兵。
這種以老帶新的組合,近年來成為執行任務人員的常態。該大隊支援保障隊隊長劉澤鋒告訴筆者,自2018年中越邊境第三次大面積掃雷行動結束后,新加入大隊的年輕官兵大都缺乏實戰經驗。
劉澤鋒曾帶出80余名骨干,曾幾何時卻苦於人才斷層:“每次出任務,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個老面孔。”
這支全軍唯一的陸上掃雷專業力量,在邊境大掃雷行動結束后,任務重心發生了轉變:從集中清除戰爭遺留雷場,轉向應急掃雷、零星排爆、維和任務與日常訓練。
職能轉型的背后,人才斷層與任務多樣化的矛盾比較突出,“老兵扛旗、新兵旁觀”現象一定程度存在。
劉澤鋒清晰記得2023年3月的那一幕。那時,他帶隊到邊境宣講地雷未爆彈知識,突遇一位村民求救:多年前,他曾撿拾一枚未爆彈埋在自家菜園中,但如今記不清具體位置了。
悶熱的午后,路邊小菜園的泥土被烈日烤裂。二級上士黃祖恩手持探雷器將整個菜園搜了一遍,也沒聽到探雷器的變音。
是未爆彈埋藏深度超過探雷器探測深度,還是發生了位移?黃祖恩不甘心,又探測了一遍,仍未聽到變音。
下士盧德太緊握探雷器,眼中閃爍著渴望,請戰上前搜排,卻被劉澤鋒喝止:“退后!這活,得讓見過生死的人先上。”
盧德太是新加入大隊戰士中的佼佼者,卻無一次實戰經驗。菜園緊鄰民房,那枚埋藏多年的彈,位置無法確定,一絲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
“班長,讓我來吧!我的訓練成績全優。”盧德太再次請纓。黃祖恩沒說話,只是搖頭。
從邊境雷場走下來的黃祖恩跪在地上,探測一遍,清理一層泥土,再探測一遍,不停重復著動作。
鏟尖每掘一寸,汗珠就順著黃祖恩鼻梁滾落下來。突然,探雷器的嗡鳴聲變得尖銳。
村民疏散后,黃祖恩獨自跪地,繼續作業。一個多小時后,在40厘米深的土層下,一枚鏽跡斑斑的未爆彈顯露出來。
其間,盧德太又申請了3次,均被拒絕。直到這枚彈被完整剝離,引信確認穩定,黃祖恩才招手讓盧德太靠近並執行轉移銷毀任務。
那是盧德太入伍以來,第一次在實戰中直面爆炸物。他跪在地上,雙手輕輕托起鏽蝕的彈體,慢慢移向沙箱……
“轟——”遠處空曠地帶,陣陣煙塵騰起。村民連聲道謝,盧德太卻心有余悸。那一刻,他真正領悟到:掃雷排爆,容不得半分差池。
盧德太的經歷並非個例。在大隊,新作業手首次參與高危作業前,往往要經歷漫長的“見習期”。
大隊長馮俊的記憶裡有不少教訓:一名訓練成績全優的下士,首次處置未爆彈時,手抖得握不住工具﹔另一名義務兵在模擬場上鎮定自若,卻在實戰爆破聲中受到驚嚇。
“訓練場滿分,不等於雷場及格。”馮俊面色凝重,“掃雷排爆不是電子游戲,不能重來。稍有差池,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更嚴峻的是,轉型期的任務比邊境掃雷更凶險。邊境遺留雷場尚有規律可循,如今官兵面對的卻是新威脅:剛墜落的未爆新型炮彈、村民私自撿拾的未爆物、維和任務中陌生的外軍炮彈等。
2023年以來,大隊執行的百余起零星排爆任務中,70%涉及性能不穩定的爆炸物。
“鏽蝕的老雷像定時炸彈,但新彈更致命——內部結構完好,震動、碰撞都可能發生爆炸。”馮俊翻出相冊,指著一枚彈體锃亮如新的炮彈說。
實戰機會少,導致年輕軍士缺乏經驗。為填補人才缺口,大隊加強了年輕官兵的基礎訓練,提高實戰模擬頻率。然而,這些措施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見效。在過渡期內,老兵們依然默默扛起最危險的任務,用生命為后來者鋪就安全通道。
人機協同
無人設備可以降低風險,但化解絕境的是“人腦中的經驗庫”
夜雨敲打著野戰帳篷,防水布上的水珠不斷滾落。劉澤鋒坐在桌前,緊盯著眼前的筆記本電腦屏幕。
在一線掃雷排爆十年,他積累了大量執行任務的資料。此刻,他正在編撰《未爆彈處置實戰手冊》。
劉澤鋒的手指在鼠標上不停滑動,停在一個文件夾上,記憶瞬間回到4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排爆任務中。
2021年5月7日,雲南大理祥雲青海湖水庫清淤施工被打斷,兩枚戰爭年代遺留的未爆航空炸彈從淤泥中露出。接到求援,劉澤鋒迅速帶隊前出。
抵達現場后,官兵發現,兩枚航空炸彈離最近的居民區不到兩百米,上千名群眾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探測,再探測!一厘米都不能漏。”劉澤鋒的聲音斬釘截鐵。官兵手持探雷器,一寸一寸掃描著湖灘。地表探測結束,他們又用航彈探測器進行探測。
突然,航彈探測器屏幕顯示出一枚彈體。向下挖0.9米后,第三枚同型號航空炸彈驚現!
劉澤鋒很清楚,這些航空炸彈保險全部處於戰斗狀態,震動、摩擦甚至溫度變化都可能引發爆炸。
三面民房林立,一側鄰近高速公路,一旦3枚航空炸彈同時爆炸,破壞作用巨大。
排爆手都知道,與爆炸物待在一起時間越長、風險越高。盡管大隊試用過“激光銷毀”等無人作業方式,但這些無人裝備還從未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中實戰應用過。
劉澤鋒與戰友們商議決定:採用激光束遠距逐枚引爆,避開人員接觸﹔若失效,再以TNT誘爆。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航空炸彈破片和沖擊波對周邊造成傷害,官兵們在3枚航空炸彈周圍分別堆制了1.5米厚、2米多高的擋牆,並挖制了多道深達2米的減震溝。
第一枚裸露航空炸彈被激光鎖定,紅光一閃,巨響震徹湖谷,這枚未爆彈被成功處置。然而,官兵還來不及高興,第二枚半露航空炸彈在激光誘爆時卻出現意外。無人機傳回的畫面顯示:激光擊中彈體后,裂而未爆。
二級上士李書明穿著重型防護服,緩步進入現場,貼近彈體設置了2公斤TNT。隨著爆破聲響起,第二枚航空炸彈被成功處置,緊接著第三枚航空炸彈也被誘爆。
機器可以降低風險,比如無人機成像替代了人工初步勘察,激光銷毀也可以避免人員近距離作業。但這次任務還原出一個真相:機器可以積累數據,但不會“積累經驗”。
當激光失效時,是指揮員劉澤鋒基於數百次排爆的經驗,果斷迅速切換方案﹔是排爆勇士們對TNT藥量、設置位置的肌肉記憶,化解了危機。
“再先進的設備也不懂彈體鏽蝕的微妙差異,讀不出引信開裂的死亡信號。”馮俊坦言,“無人設備降低了風險,但化解絕境的始終是‘人腦中的經驗庫’。”
創新,絕非以機器替代人,而是讓科技為更多掃雷兵護航。多型無人設備納入大隊訓練體系:無人機勘察模擬排爆場,排爆機器人遠程轉移未爆彈,演練激光器遠距引爆。
盡管如此,大隊的訓練重心仍是“經驗傳承”。課堂上,老兵演示如何探測定位地雷未爆彈﹔雷場上,義務兵只能在安全區域觀摩,直到考核通過。
前不久一次排爆任務中,二級上士鄭盛鵬帶著中士詹皓博和上等兵陳慶康參加。鄭盛鵬示范排除一枚未爆彈后,便在一旁指導詹皓博排除另一枚未爆彈,而陳慶康全程只能在起爆點遠程觀摩學習。
“容錯率為零的行業,活下來才能教下一代。”劉澤鋒帶出的骨干中,15人立功,1人提干,正是這種千錘百煉的經驗鏈的延續。
水庫的彈坑早已被覆蓋,但大隊的轉型之路仍在延伸。近年來,大隊官兵的認識愈發清晰:無人機和激光設備承擔基礎排爆任務,有助於降低官兵傷亡率,但核心決策仍有賴於“見過生死的人”。
馮俊在訓練場對新兵喊話:“無人設備只是我們處置的一種手段,但處置方式的選擇必須靠實戰錘煉!”
遠處,模擬雷場的爆破聲隆隆作響。年輕官兵的手有些顫抖,但他們前進的腳步沒有停下。
以變應變
雷場沒有標准答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某靶場,烈日炙烤草地。馮俊蹲在彈洞旁,汗水浸透作訓服。眼前的3個洞口,每個洞底都蟄伏著一枚20多公斤的新型未爆彈。未爆彈的具體位置與朝向,無人知曉。
這是馮俊多年排爆生涯中,首次遭遇這種情況。若按傳統做法,從后往前挖,一旦碰上彈頭對著的方向,稍有不慎就會觸發引信,后果不堪設想。
危險遠不止於此:靶場散落著大量彈片等金屬信號源,干擾探雷器、航彈探測儀工作﹔土質鬆軟,輕輕一挖洞口就塌,掩蓋炮彈射入軌跡。
無法定位如何挖掘?洞口坍塌如何尋彈?馮俊眉頭緊鎖,猛然想起自己處置鑽入地下火箭彈的一次經歷。那次,他曾用一根PVC管成功探測深度。
受此啟發,他找來一根魚竿,小心翼翼探進彈洞深處。在地面標記方向后,他又倒退一米,畫出安全線。接著,他將面粉塞進洞內,防止挖掘過程中彈洞坍塌后丟失軌跡。
安全線外,挖掘機轟鳴作業。挖至安全線附近,馮俊接手,進行人工精細挖掘。最終,在近2米深處,那枚未爆彈現形。
馮俊在引信連接部精准開槽,塞入2塊TNT,以雙雷管起爆方式成功處置。
這是生死一線的智慧迭代:面對新型彈藥,無現成教案,官兵靠經驗“解題”。彈洞歪斜,他們用面粉標記加魚竿測深,劃定安全界線﹔挖掘高危,他們採取機械先行、人工收尾。
“掃雷排爆不能刻板地套公式,需要因時、因地、因事靈活變通。”馮俊說。
日益多元的任務,每次都是未知方程。“今年,我們准備編一本自己的教材。”馮俊和戰友們正准備結合多年的實戰經歷,把未爆彈處置經驗整理成冊。
教材提綱由馮俊起草,內容涵蓋爆炸基礎理論、常見未爆彈的基本銷毀操作和特殊情況處置,傳遞的核心理念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掃雷排爆沒有標准答案,隻有不斷迭代的處置經驗。迭代,源於血淚教訓的轉化。近年來,許多排爆任務中涉及自制爆炸物和新型彈藥。
險情催生新戰法。面對新彈“掉頭”風險,他們摒棄純人工作業方式,採用機械+人工分段作業,提升作業效率的同時降低觸爆風險。這些創新做法被寫入教材,成為教學案例。
盡管教材集納了國內外掃雷排爆的許多實戰案例,但馮俊總是向戰友們強調:“面對生死考驗,我們方法要多些,思路要開闊一些。”
未來任務會更復雜,但制勝法則不變:因時而變,因事而變。這部教材,正是這一邏輯的結晶。它不給固定公式,隻給“解題思維”:隨時調用經驗庫,靈活組合方法。
掃雷排爆戰場,考題永遠在刷新。
見多識廣,辦法自生﹔因勢而新,方能制勝。正如掃雷兵那個用面粉標記的彈洞——它深埋死亡,卻催開了“智慧之花”。(羅奎、楊中雲、趙文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