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戰旗獵獵 使命生輝

2025年09月04日09:08 |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在人民軍隊的血脈中,榮譽戰旗不僅是歷史的見証,更是精神的圖騰。它們承載著一支支英雄部隊浴血奮戰的榮光,也激勵著廣大官兵肩負起新時代強軍興軍的時代重任。從東北林海到西北戈壁,從南海礁盤到雪域高原,一面面戰旗在征塵中獵獵作響,在使命中熠熠生輝。80多年來,這些從抗戰烽火中走來的榮譽部隊,以忠誠譜寫奮進擔當,用信仰淬煉刀鋒劍刃。訓練場上,在一面面迎風招展的戰旗下,官兵們苦練打贏本領,向著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速奮進。

——編者

第75集團軍“白刃格斗英雄連”

“做一把永不卷刃的刺刀”

■閔 寧 解放軍報記者 陳曉杰

滇西高原,驕陽灼人。前不久,記者來到第75集團軍“白刃格斗英雄連”,一場刺殺對抗賽正在進行。勢均力敵之際,下士庄佳潛敏銳發現對方弱點,快准狠發動“致命一擊”,贏得關鍵一分。

“刺殺訓練是培育官兵血性膽氣、激發訓練熱情的一種有效方式,作為‘白刃格斗英雄連’傳人,這是官兵必須掌握的基礎技能。”該連徐指導員告訴記者,刺殺對抗賽是連隊的傳統技能課目,贏得季度賽冠軍的官兵,照片就能登上連隊“榮譽牆”。

“白刃格斗英雄連”組織授刺刀儀式。圖為各班班長為新兵授刺刀。彭單化 攝

穿過火熱的訓練場,走進連史館,一面面鮮紅的戰旗見証著這支英雄連隊的奮斗歷程。位於正中央的,就是“白刃格斗英雄連”戰旗。

時至今日,該連每名官兵心中,都牢記著那段令人血脈僨張的光榮歷史:1940年,百團大戰大落坡村戰斗中,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該連官兵在彈藥用盡后,毅然勇猛沖鋒,用刺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格斗……經過浴血奮戰,擊斃日寇40余名。戰后,該連被八路軍總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連”榮譽稱號。

“這面戰旗是先輩們用刺刀拼殺、用鮮血浸染、用生命鐫刻的寶貴財富。面對強敵敢亮劍的‘白刃格斗精神’,永遠是我們奮進不息的動力源泉。”徐指導員向記者講述了戰爭年代連隊先輩驚心動魄的戰斗經歷,介紹如今連隊官兵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奮進力量的有力踐行——

新兵下連時,組織授刺刀儀式,繼承先輩遺志,熔鑄忠誠之魂﹔開展“傳承光榮歷史、砥礪前進力量”主題演講比賽,激發豪情動力﹔邀請參戰老兵講述戰斗故事,帶領官兵重溫戰史戰例……多年來,連隊前輩奮不顧身、舍我其誰的英雄膽魄,深植官兵心底,融進大家血脈。

二級上士田巴特,入伍來到連隊后,很快就被“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爭”的氛圍感染,對訓練充滿熱情。短坡沖刺、肩扛圓木、推彈藥箱……在一個個課目反復淬煉中,田巴特熟練掌握了偵察兵的專業技能。

2021年,田巴特被選中參加某項國際軍事比賽。定向越野中,他主動幫受傷的戰友背槍,身體負重40公斤。臨近終點時,體力耗盡的他,腦海中閃現出連史上一位位英雄前輩的身影,不禁高喊:“中國必勝!”他們拼盡全力沖向終點,成為該項考核中唯一一支完成比賽的參賽隊伍。那次比賽中,田巴特一次次突破身體極限,最終和戰友們取得團隊總評第二名的好成績。

歷史的回響,激蕩在今日演兵場上。當年大落坡村外那支與日寇刺刀見紅的年輕連隊,如今已經成長為祖國南疆的“叢林猛虎”。

去年,在某中外聯訓任務中,該連官兵清剿據點時,突遇“敵”強火力壓制。“跟我上!”該連金連長一馬當先,帶領戰士們利用復雜地形迅猛穿插,撕開“敵”防線,干淨利落完成清剿。上級領導給出評價:“行動果決,有當年那股‘刺刀見紅’的血性!”

近年來,該連先后完成多次跨國聯合訓練和特戰小隊集訓比武等重大演訓任務。2023年,榮立集體三等功﹔2024年,連隊黨支部被集團軍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征程激蕩新夢想。“作為‘白刃格斗英雄連’傳人,咱們要苦練殺敵本領,誓做一把永不卷刃的刺刀!”金連長的一席話,道出了全連官兵心聲。在向著新的勝利不斷沖鋒的道路上,這支英雄連隊時刻准備著!

第74集團軍某旅“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

解析“雁門尖刀”的勝戰密碼

■黃可越 石 偉 金 碩

南海之濱,晨光熹微。第74集團軍某旅一場紅藍對抗演練正在展開,數十架無人機從兩棲裝甲車上接連騰空、躍升。該旅“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官兵組成左翼進攻鋒線,一邊操縱戰車變換隊形,一邊指示目標引導打擊,在聯合火力掩護下向岸灘發起猛攻。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官兵進行海上裝載投送訓練。李彬 攝

凝望海天交際處,88年前的那場戰斗,與眼前的場景交織共鳴——

1937年10月,該連前身八路軍第120師358旅716團特務連在山西代縣雁門關以南的黑石頭溝地區連續兩次成功設伏,沉重打擊了日寇汽車運輸隊,一度切斷敵補給線,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忻口防御作戰。戰后,該連被授予“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榮譽稱號。

新中國成立后,該連雖歷經多次編制調整,但“赤膽忠誠、敢打頭陣,堅貞不屈、敢於拼搏,勇往直前、敢於勝利”的雁門尖刀精神,始終被一代代官兵傳承並發揚光大。

幾年前,連隊列裝新裝備。面對轉型攻堅任務,連長帶領全連官兵重溫“亮劍雁門關”輝煌戰史,讓大家從先輩的英雄事跡中感悟“尖刀之魂”,激發勝戰豪情。那段時間,官兵們白天練實操、晚上學理論、休息睡車場,隻為早一天形成戰斗力。

首次戰斗射擊考核,在7個課目中,該連取得4個第一、3個第二,獲得同批轉型連隊總評第一名。

在連隊榮譽室,陳列著一把大刀。這是雁門關伏擊戰中,時任連長李子貴與日寇進行白刃格斗時使用的。戰場上,李子貴始終沖鋒在前,最終血染沙場。自此,連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無論訓練還是工作,干部骨干都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如今,這把鏽跡斑駁的大刀,已經成為激勵連隊干部骨干當先鋒、打頭陣的精神象征。

此前,一次實兵對抗演練,因連長有臨時任務,由黃指導員指揮作戰。起初,擔心他可能對戰場情況掌握不夠全面,營黨委決定將原本擔負主攻任務的該連調整到輔助攻擊方向。

“‘赤膽忠誠、敢打頭陣’,作為‘雁門傳人’,我們人人都是尖刀。”黃指導員主動向營黨委請戰並立下軍令狀,要求繼續擔負主攻任務。獲得批准后,他帶領干部骨干認真分析戰場態勢、研究部署戰法、合理安排分工。

戰斗打響,面對“敵”多波次的援軍加入,連隊進攻一度受挫。危急時刻,黃指導員決定組建黨員突擊隊,他動員說:“當年,我們的先輩在雁門關重創日寇,打出了連隊威風。今天,我們也要發揚‘尖刀精神’,黨員骨干要在行動上向先輩看齊。”

接下來的戰斗中,黃指導員帶頭沖鋒,全連黨員組成數個戰斗班組配合攻擊,一路頑強奮戰,最終全殲“敵”軍。

就這樣,在連隊優良傳統哺育下,在干部骨干感召帶動下,一茬茬官兵砥礪奮進,收獲了成長,褪去了稚氣,煉就了血性——

跨專業參加集團軍競賽比武,下士詹宏治從零起步,潛心鑽研、反復實踐,最終斬獲第一名,獲評“金牌操作手”﹔備戰全旅比武期間,列兵王繼科每日主動進行負重訓練,高強度的練習導致他經常小腿抽筋、疼痛難忍,盡管如此,他仍咬牙堅持,最終打破了全旅紀錄……

近年來,該連上百次出色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多次在紅藍體系對抗、險難課目試訓等大項任務中當尖刀、打頭陣,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17次。

聞道烽煙動,利刃匣中鳴。這支英雄連隊的官兵用實際行動宣示,他們正在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准備續寫新的鐵血榮光。

第79集團軍某旅“平型關大戰突擊連”

鍛造能打勝仗的“突擊鐵拳”

■解放軍報記者 杜 娟 特約記者 王立軍

疾風似刀,暴雨如注。平型關喬溝峽谷的岩壁上,雨水順著溝壑直沖而下。第79集團軍某旅“平型關大戰突擊連”連長閻偉佇立在雨中,凝望著對岸模糊的山影。

恍惚間,88年前的厮殺聲向他涌來:1937年,連隊前身部隊作為突擊隊,冒雨在關溝以北高地伏擊日軍先頭部隊。戰斗在敵我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打響,官兵們子彈打光了,就裝上刺刀、掄起大砍刀,同敵人展開白刃戰。時任連長曾賢生更是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猛打猛攻、首沖敵陣”,革命先輩以大無畏的突擊精神展現了一往無前、永不退縮的英雄膽氣。

硝煙散去,歷經80多年的歲月洗禮,突擊精神在新時代有了新的傳承和意蘊。

某訓練場,“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組織開展班組協同訓練。戴勝豐 攝

“突擊,就是帶著連隊往前沖”——

去年3月,閻偉來到“平型關大戰突擊連”任職。上任之初,他深知,每一任連長肩上,都扛著自己的突擊使命。

不久后,該連奉命參加中蒙“草原伙伴—2024”陸軍聯合訓練任務。閻偉帶領全連官兵先期抵達演訓場。此時,宿營地尚未搭建,后續部隊的軍列還要一天才能到達。如果等他們一起修建,就會耽誤訓練時間。自己修,時間緊、任務重,怎麼辦?困難當頭,閻偉用老連長曾賢生的故事為官兵們打氣。先輩的壯舉激發了大家的斗志,歷經一晝夜突擊,一座座“中國營”拔地而起,為后續部隊搶來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突擊,就是要勇於突破自我”——

對於該連下士劉仲洋來說,突擊源於對自我的突破。剛入伍時,他一遇到困難就習慣打“退堂鼓”。下連后,聽到時任指導員姜豐講述“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戰旗背后的感人事跡,先輩的大無畏精神和自己的畏難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好似一記重錘,激發了他的血性。那一刻,劉仲洋暗暗發誓:改變自己,干出一番名堂來!

一次,營裡裝備需要噴涂新式迷彩,劉仲洋主動請纓。時值盛夏,作業場上熱浪滾滾,刺鼻的油漆味嗆得人睜不開眼……但是,劉仲洋始終沒有叫苦喊累,直至完成任務。

“與先輩們在槍林彈雨中的誓死突擊相比,這點苦累算不了什麼。”看到涂裝一新的戰車化作迷彩猛虎沖進山林,那一刻,劉仲洋深知,他完成了自己的“士兵突擊”。

“突擊,就是在歷經挫折后永不放棄”——

五班班長劉鑫是全連軍事訓練標兵,可在上級組織的兩次比武中都與冠軍擦肩而過。隨即,各種質疑聲紛至沓來。

那段時間,他常常一個人躲在庫房抹眼淚。一次連隊教育,指導員帶著大家重溫了連史故事:平型關伏擊戰中,連隊先輩與日寇鏖戰,連長犧牲了排長頂上,排長犧牲了班長頂替,班長犧牲了戰士接替指揮……戰斗結束時,全連160人隻剩30多人。先輩們頑強不屈的戰斗精神深深打動了劉鑫,讓他重新燃起斗志。

后來又一次備戰比武,劉鑫穩扎穩打,從機槍分解結合到步戰車模擬射擊,每個課目都練到極致。最終,他在比武中勇奪專業綜合第一名。

以優異成績突擊,就是向先烈致敬的最好方式。多年來,“猛打猛攻、首沖敵陣”的突擊精神,早已融入一茬茬“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官兵的血脈。陳列在連隊榮譽室裡的獎杯獎牌、榮譽冊裡的584個“第一”,記錄著他們的奮斗足跡﹔龍虎榜上的273個名字,比武場上打破的29項紀錄,是他們寫進連史的強軍榮光,更是新時代“突擊鐵拳”的使命印記。

第77集團軍某旅

續寫新時代軍民魚水情

■張建國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佳豪 特約通訊員 劉 卓

初秋高原,東方欲曉。西藏自治區某鄉鎮藏族大娘拉毛一早就起床打酥油、熬甜茶,隻為招待當天回家的“親人”。

拉毛大娘的這些“親人”與她並沒有血緣關系,而是來自第77集團軍某旅的一群“兵娃娃”。

數年前,該旅移防至此,這座雪域小鎮便多了幾抹軍營綠。每逢節假日,當地群眾常能看到年輕的“兵娃娃”擎著“群眾工作模范團”旗幟,或提著藥箱,或背著工具,義務為大家看病、理發、打掃衛生。

“軍隊和咱心連心,金珠瑪米是親人……”官兵和鄉親們的關系越來越親,拉毛大娘專門創作了一首稱贊子弟兵的歌曲,被當地村民傳唱。

第77集團軍某旅組織軍醫為駐地村民看病送藥。蔡從潤 攝

這一幕,與80多年前發生在齊魯大地上的那段感人故事,何其相似——

抗日戰爭年代,面對日寇的全面封鎖,該旅前身部隊官兵和根據地軍民一起開荒耕地、生產勞動,幫助當地群眾渡過難關。戰斗之余,他們派出宣傳隊走村串戶,張貼抗日標語口號、教群眾唱抗日歌曲。受到感召的當地群眾紛紛加入抗日隊伍,對盤踞在此的日偽軍予以沉重打擊。1941年秋,該部被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授予“群眾工作模范團”榮譽稱號。

高舉“群眾工作模范團”的光榮旗幟,該旅雖歷經多次調整整編,但官兵們始終牢記根本宗旨、發揚愛民傳統,續寫軍民魚水深情。

上世紀80年代,“群眾工作模范團”駐地一名群眾受重傷急需用血,百余名相同血型的官兵趕到醫院,上演了“百人挽袖救一人”的感人事跡﹔汶川抗震救災,40名黨員組成突擊隊緊急馳援災區,冒著余震頻發的危險,手刨肩扛從廢墟中連救6人……

前些年,在國防和軍隊調整改革中,“群眾工作模范團”改編至第77集團軍某旅並奉命移防雪域邊關。在新駐地扎根后,該旅黨委組建多支志願服務小分隊,扛起“群眾工作模范團”旗幟,分赴駐地周邊村鎮開展助民服務﹔與駐地院校展開共建,利用藏漢雙語創排文藝節目,宣傳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和好政策。

該旅駐地附近有一條土路,是當地村民外出的重要通道,以往一到雨雪天氣,路就變得泥濘不堪。志願服務小分隊隊長、某營干部張晉鋮,帶領營裡官兵,利用周末休息時間搬石頭、填土坑、夯路基。一段時間后,一條修整平齊的砂石路赫然呈現,受到村民連連稱贊。

如今,當地群眾遇到困難,常會向子弟兵求助。而被群眾“需要”,也成為該旅官兵的榮耀。

去年,該旅各級先后同駐地4個偏遠村鎮建立了共建關系,探索出“幫帶組織、幫促就業、幫強教育、幫建民生”共建方法,推動鄉村振興步入快車道。因工作成績突出,該旅多次被西藏自治區表彰為“擁政愛民模范單位”,多名官兵獲評“擁政愛民模范個人”。

高原雖寒,魚水情暖。又是一次黨團活動日,一群“兵娃娃”在清晨出發,再次踏上前往藏鄉“親人”家的路。朝陽映照下,那面“群眾工作模范團”旗幟迎風飄揚。

(責編:彭靜、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