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夢為翼 運籌九天
——探尋西部戰區空軍某部飛行員陳思麒的逐夢征程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秋日,西部戰區空軍某指揮大廳內熒屏閃爍,鍵盤敲擊聲與口令聲此起彼伏。
匯總、分析、規劃、下達……某執勤席位上,西部戰區空軍某部飛行員、參謀陳思麒運用操作程序處理海量的數據信息,生成一道道作戰指令,精准調度航空兵、地導、雷達、通信等多種作戰力量投入聯合戰場。
進所能指揮,駕機能飛行,陳思麒既是參謀骨干,也是運-20機長。不久前,他剛剛駕駛“鯤鵬”圓滿完成某項任務,從大漠戈壁歸來。
跨代改裝“大國重器”、飛赴境外執行任務、運籌戰略投送力量……這名一心向戰的“90后”飛行員,踏著時代節拍,闖出一條能力進階之路。
在逐夢征途中延伸航跡——
“時代給予我們舞台,我們更應奮力描繪時代”
“戰機騰飛離不開強大引擎,事業發展離不開理想驅動。”從穿上飛行服那天起,陳思麒就把這句話當作座右銘,逐夢藍天。
陳思麒的父親,是一位有著30多年飛行經驗的軍隊飛行員。看著父親遍布神州大地的航跡、身著威武戎裝的英姿,陳思麒從小就在心中埋下飛行的種子。高考那年,他毫不猶豫選擇報考軍校,后來通過自己不斷努力成為一名飛行員。
“我是幸運的,趕上了人民空軍跨越式發展的好時代!”航校畢業后的4年多裡,陳思麒跟隨部隊完成運-7、運-8、運-9到運-20的換裝。當時年僅20多歲的他,就已飛過5種機型,這比他父親整個飛行生涯中飛過的機型還要多。
沒有人能脫離時代而成長,同樣,也沒有人能脫離時代去追夢。一次次登上新機,一輪輪思維嬗變、一場場理念革新,陳思麒坦言,常有種被時代推著走的“推背感”,但他榮享其中。
2016年,陳思麒第一次跨進運-20座艙。全新的電傳操縱系統、清一色的中文操作按鈕、國產發動機沉穩有力的轟鳴……他不禁為之心潮澎湃:“時代給予我們舞台,我們更應奮力描繪時代。”
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運-20楔形編隊首次亮相天安門上空,令世人矚目。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組織大型運輸機編隊飛過天安門受閱,陳思麒便是駕機的飛行員之一。
“我至今記得長安街沿線的建筑風貌,熟悉每個風口在每個節點會刮什麼風。”陳思麒回憶,他們憑借過硬的飛行技能,確保編隊飛行米秒不差,展現出大國空軍的實力與自信。
2020年,陳思麒遠赴俄羅斯參加“高加索-2020”戰略演習,與戰友駕駛運-20實施點對點遠程空中投送,實現首次在全新航線上執行跨國遠程多機編隊飛行任務。
走進陳思麒所在部隊榮譽館,一張巨幅地圖高高懸挂。地圖上,一條條金色航跡交織成網,遍布大江南北,有的向境外延伸拓展。一旁,擺放著上百個玻璃瓶,瓶內裝滿顏色各異的泥土。陳思麒說,每到達一處新地域,他們都會舉行水土採集儀式,標注中國戰機的航跡。
近年來,陳思麒駕駛運-20越大洋、跨時區、穿經緯,航跡遍布四大洲的10多個國家。每次戰機降落國外機場,總會引來關注目光。當有外國飛行員指著運-20詢問:“這是你們自己造的嗎?”陳思麒會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自豪地回應道:“100%中國設計、中國制造。”
“我們手中握的可以是橄欖枝,也可以是砸向敵人的重錘。”在各型運輸機用航線繪就的巨大棋盤上,陳思麒和戰友們正為推動人民空軍戰略投送能力加快提升貢獻力量。
在苦練精飛中破圈轉型——
“機遇總是垂青勇於競爭的人”
“一天的飛行訓練結束,他都會再加練幾個難度較高的課目﹔戰機有自動駕駛系統,可他很少使用。”在曾與陳思麒搭檔的飛行員胡燁眼裡,陳思麒習慣自我加壓,始終保持著“本領恐慌”。
幾年前,時任飛行大隊長的陳思麒在大隊推行航空英語學習計劃,個別戰友有所不解:境外飛行任務較少,把“一杆兩舵”練好就足夠了。
“伴隨人民空軍職能使命日益拓展,運投力量走向世界是必然選擇。”陳思麒一邊做思想工作,一邊帶頭結隊共學,確保人人熟練掌握基礎航空英語。近年來,該大隊境外飛行任務逐漸增多,得益於語言優勢,該大隊飛行員在執行境外任務時游刃有余。
一次空運訓練前,大家按慣例進行任務研討。在單位領導鼓勵下,陳思麒大膽提出不同想法:“運-20載重量大幅提升,如果對航線規劃、空地防護、機組准備等工作進行體系規劃,作戰效能將會更高。”
很快,陳思麒和戰友們創新設計出涵蓋百余項全周期工作和30余項文件的完備流程,讓任務准備時間大幅縮短。今年1月7日,西藏定日突發地震。該部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運用這套流程,奉命指揮運-20緊急出動,第一時間將西部戰區前進指揮所運送至受災地區。
不斷向固有思維發起挑戰,向空白領域發起沖鋒,這種戰備意識從何而來?有一段特殊經歷,始終激勵著他。
那年,他出國交流,與外國同行交流經驗﹔7年后,他再次走向國際舞台,發現這些同行又有了新突破。他深刻意識到:“機遇總是垂青勇於競爭的人。軍事空天領域競爭激烈,是一場不進則退、慢進則退的賽跑。”
邁入體系練融合、奔赴高原挖潛能、用好平台強能力、飛向世界揚國威……一次次任務歸來,陳思麒的思考不斷深入。他經常自我追問:如何把手中裝備的戰略功能更好釋放出來?
那一年,空軍將戰略投送相關課目作為某演練重點內容。籌劃階段,陳思麒以運輸機飛行員身份參加前期籌劃工作。階段任務完成后,他主動到機關匯報:把此前對戰略投送力量統籌運用,實施集中式指揮、分布式控制、分散式執行的構想全盤托出。
這個大膽的想法讓人眼前一亮,指揮機構立即組建運投小組,由陳思麒擔任組長。
從執行者到籌劃者,從駕駛單機到指揮機群,陳思麒站上了新的舞台。
前期試驗中,這個臨時組建的小組從零起步、摸石探路,推動需求提報標准化、任務規劃流程化。實兵檢驗中,這個平均年齡隻有27歲的團隊,運用全新程序,使任務周期大幅縮短,被空軍授予“首創獎”。
越己者,恆越。翌年,他帶領團隊在上級指導下,開發出“空中機動任務規劃系統”,能聯動更多空中兵力、支援系統、后勤資源,更快更好地完成自動化臨戰籌劃,再獲空軍“首創獎”。
“飛得高,才能看得更遠更全。”陳思麒說,就像運-20為我軍插上戰略運投的翅膀,積極破圈、主動作為,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看清戰場前沿。
在思戰研戰中謀定勝策——
“敢做創新變革中最活躍的因子”
機場雨霧迷蒙,空中戰機轟鳴。
任務密集、難度遞增,該部飛行員鎮定自若,從容應對。隨行電子飛行包中,“任務風險管理系統”“飛行准備系統”“專業英語學習系統”等多個系統,為飛行員應對各類情況提供強大助力。這其中就凝結著陳思麒的智慧和汗水。
近年來,在各級大力支持下,該部積極營造“學習—孵化—激勵”的創新氛圍,“鯤鵬”微課堂、“創客”平台等加快擴容,“學研戰”科創團隊不斷壯大。陳思麒與其他參謀骨干的多個新理念、新想法得以立項攻關,並將成果孵化運用。
“運-20強大的運載能力支撐、支援局部乃至每個戰場節點的作戰,它的每一次騰空,都是一次體系融合。”身為運-20機長的陳思麒,對聯合作戰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也倒逼他將運投任務經驗與聯合指揮相結合,建立思想上的“鏈接點”。
一次聯演聯訓中,空軍抽調飛行員、一線戰勤人員,編入作戰計劃組參與推演,陳思麒也在其中。
“空中聯合作戰,兵力多元復雜,面對龐雜的數據,時間以秒計,僅有聯合指揮的概念還不夠,必須要有自己的聯合空中指控操作系統。”此前幾個訓練日,戰局一度陷入被動。陳思麒在小組內提出,可以循著此前空中機動任務規劃系統的研究路徑,開發一套聯合空中指控操作系統。
這個全新的思路一下點燃了組員的熱情,大家連續加班加點研究。教室裡、行進間、飯桌上,隨處可見觀點交鋒。
在全力攻關中,大家更加深刻認識到聯合空中作戰行動中“指揮”的重要性。他們從經典戰例、演習總結等知識碎片中,探索完善聯合空中作戰組織籌劃方法。
很快,一套新的系統落地,有了這套系統支撐,他們在與對手的對抗中佔據了上風。
經過不斷打磨優化,在近期的一次空軍組織的演習中,陳思麒帶領所在作戰席位成員,實現“從被逼著按程序轉、到自動按程序走、再到靈活運用程序戰”的轉變,以優異成績在評比中拔得頭籌。
“要敢做創新變革中最活躍的因子。”陳思麒感慨地說,每一個環節、每一次計算都是實戰必要的,都在推動著作戰籌劃能力向更高層次邁進。
闊步強軍新征程,唯敢闖者乘風,唯開拓者弄潮。面對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陳思麒和戰友們不斷拓寬視野、銳意創新,苦練精飛、研戰務戰,展現出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奮進風採。(特約記者 楊 進 鄧棟之 魯泰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