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突出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訓練

2025年09月24日09:18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上,裝備引擎轟鳴,戰機振翅長空,匯成澎湃的鐵流、呼嘯的鷹陣,“鎮海神兵”、“點穴”利器、戰略“王牌”……不少裝備“含新量”十足,是彰顯大國重器威嚴的一次集體亮相,也是挺進新域新質前沿的一次庄重展示。

習主席強調,“突出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訓練”。近年來,我軍裝備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新型武器裝備大量列裝,新型作戰力量持續增加,安全領域和對抗范圍不斷拓展。實踐告訴我們,在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方面早一天形成戰斗力,戰場上就多一分主動和優勢,就多一些決戰決勝的籌碼。訓練是連接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作戰潛力與形成新質戰斗力的“橋梁”。隻有把握新質戰斗力建設特點規律,加強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訓練,才能讓新質戰斗力的種子快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進一步把裝備優勢、科技優勢轉化為制勝優勢。

陳毅同志曾講:“現在我們有了新的裝備,就必須盡一切努力把它掌握起來。如果拿到武器不能掌握使用,我們的戰斗力便要減低,勝利就不能鞏固,甚至還要失效。”再先進的裝備如果不訓、不練,也難以發揮作用。新裝備往往具有信息賦能、網絡聚能、技術強能、體系釋能的新優勢,這恰恰是催生新質戰斗力的重要源泉。各級應轉變武器裝備保障理念,全面學裝、深入知裝、規范管裝、科學用裝,把武器裝備的完好率與任務完成率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看編制表上新裝備的比例,更要看實際訓練中新裝備動用的比重,敢於在復雜戰場環境和高強度對抗條件下熟練操控和運用新裝備。

一名軍事理論家說過:“固守過去不會對我們的未來有什麼教益,對未來必須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從世界近幾場局部戰爭看,以戰略預警、信息控制、算法攻防、無人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日益成為加速戰爭形態升級、改變戰爭規則的關鍵性因素。這迫切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新域新質作戰力量以“主力”身份融入體系、支撐體系,讓新裝備打頭陣、新力量唱主角,全面檢驗官兵的生理極限、裝備的性能極限、人與裝備結合的戰斗力極限。同時,也須加強體系化常態化運用,既把單兵單裝練精,更把系統練強,敢於打破傳統編組模式,力求取得最廣戰場適用范圍、最佳編成聚力方式、最大對抗能力效應,成建制成體系形成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鍛造體系作戰的“撒手锏”。

新質戰斗力不僅改變著戰爭形態和戰爭博弈的制勝機理,也從根本上革新了軍事訓練的形式、手段和方法。現代戰場空間要素極大拓展,高新武器裝備成本顯著增加,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訓練,面臨作戰體系聯動難、實體環境構設難、實時檢驗評估難等突出問題,過度使用高價值實裝、大量消耗精確彈藥的模式不合時宜。各級應加強模擬化、網絡化、對抗性手段建設,探索“科技+”“網絡+”等訓練方法,加強模擬仿真、兵棋對抗、網絡對抗、智能裁決等模擬訓練手段建設,把模擬多訓、實裝精訓突出出來,實現訓練空間多維化、訓練評估數據化、對抗演練智能化、訓法戰法模型化,推動科技支撐的戰法訓法創新,全面提升訓練水平和打贏能力。

蘇聯軍事家格魯季寧說:“軍官的理論和技術知識水平以及實際經驗的多少,歸根到底決定著軍隊訓練的質量及其戰斗准備程度。”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新質戰斗力需要“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也需要“智慧的腦”。各級應把增強官兵科技認知力、創新力、運用力作為重中之重,加強軍事智能核心技術、關鍵軟硬件和基礎理論攻關,引導官兵不斷提升科技素養。應持續做好立導向、搭台子、鋪路子的工作,健全新質戰斗力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完善有利於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競爭的工作機制,注重從作戰實驗室、網絡空間靶場中孵化人才,從仿真訓練、虛擬對抗中錘煉人才,為充分解放和發展新質戰斗力提供堅強人才保証。(韓 煒)

(責編:任佳暉、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