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追尋白求恩戰斗足跡,感悟新時代人民軍醫為民情懷——

“生命的守護”從未遠離

2025年09月27日09:05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秋日阜平,晨光熹微。太行深處的山風穿村過戶,帶來沁人心脾的清涼。

阜平縣城南庄鎮大岸底村,80歲的老支書張思亮一大早起來,帶著鄉親們清掃道路,不時翹首凝望村頭。當“白求恩醫療隊”隊員的身影出現,老人激動地說:“‘白求恩’又來看我們了……”

阜平,我黨我軍歷史上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的首府。1938年,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曾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救死扶傷。戰斗烽火中,白求恩在龍泉關招提寺救治軍民的身影,永存史冊。

歲月流轉,這方熱土至今傳遞著溫暖的回響。前不久,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白求恩醫療隊”再次來到村裡,為老鄉巡診看病。

在老支書和鄉親們心裡,白求恩從未走遠……

從“白求恩模范病室”到“白求恩醫療隊”——

初心越純粹,行動越堅定

上高速、下國道、走縣道、進村道……記者跟隨“白求恩醫療隊”一路巡診,行進在太行山溝壑縱橫的山路上。

巡診第一站,來到山西省五台縣鬆岩口村。進入村口,一座青瓦石牆小院映入眼帘。醫療隊隊員告訴記者,這座小院是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2021年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白求恩’回來啦!”舊址前的空地上,鄉親們已經排起長長的隊伍,有的揣著病歷本,有的攥著藥盒。隊員們隨即展開義診,親切接待每名鄉親。

歷史深處的鏡頭,仿佛在這一刻回放。1938年6月,48歲的白求恩來到晉察冀軍區,見到聶榮臻的第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司令員同志,我的戰斗崗位在哪裡?”第二天,他就奔赴60多裡外的鬆岩口村,並立即投入工作。

一個星期內,白求恩為521名傷員做了診治﹔一個月內,他為157名傷員做了手術。他還把鬆岩口村裡的龍王廟改成模范病室,創辦了晉察冀軍區第一家正規化醫院。

“你來了!”人群中,骨科主任步建立與86歲的劉大爺一見面,兩人便熟稔地打招呼。步建立告訴記者,他倆已經是老相識了——這是他第8次參加“白求恩醫療隊”到革命老區巡診。這些年,劉大爺常受“老寒腿”困擾,每次巡診都要來找步建立看看。

精神一脈相承,作風源遠流長。就是在這個小山村,白求恩謝絕生活上的特殊照顧,堅持與八路軍官兵同甘共苦,吃一樣的飯菜。聶榮臻送來繳獲的敵軍罐頭,白求恩都分給了重傷員。

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黨群服務中心,記者注意到,義診隊伍中,有一名特殊的“助手”——河北中醫藥大學學生甄一。聽說醫療隊要來巡診,他主動申請加入巡診隊伍。

“再難,他們也從沒想過放棄我。”這句話裡,藏著一名名軍醫16年不間斷的接力和真情守護:8歲那年,身患先天性脊柱裂、馬蹄內翻足等多種疾病的甄一,在家門口遇見了前來巡診的“白求恩醫療隊”。

17名專家接力診治,8場高難度手術,用盡骨科下肢整形矯正的所有術式,讓曾被斷言“一輩子站不起來”的甄一不僅站了起來,更走進了醫學院校,並決心將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河北省淶源縣孫家庄村的院落內,護士長唐麗娜單膝跪地,為90多歲的張大娘擦臉,動作格外輕柔。

眼前一幕,讓記者想起5年前火神山醫院的那個深夜:紅區重症病房裡,一名80多歲的患者生命垂危,唐麗娜坐在床旁為老人擦拭臉頰,戴著三層手套的手緊緊握住老人的手。

“我想讓他知道,無論什麼時候,軍醫都和人民在一起。”沒有豪言壯語,唐麗娜卻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化作了掌心的溫度。

夕陽下,太行山脈的輪廓愈發清晰。坐在巡診車上,回味這溫情的一幕幕,記者不禁感慨:初心接續,如群峰連綿,才成就了這厚重而壯美的景觀。

“手術刀可以鋒利,但醫者的心必須柔軟”——

醫術精益求精,醫者大愛仁心

河北石家庄,中山西路398號,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就坐落在這裡。在當地,人們更習慣叫它的另一個名字——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幾年前,河北邢台71歲的閆大爺,因患有喉癌、低蛋白血症、低鈉低氯血症等多種疾病,被多家醫院斷言“挺不過3個月”。他抱著最后希望,找到這家白求恩親手創建的醫院。接診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李曉明面臨兩難抉擇:不救,患者生命岌岌可危﹔救,手術風險極高。

“我做過上千台手術,有底氣!”經過十幾次病例討論、反復調整術式,先后2次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閆大爺最終重獲新生。

更讓閆大爺感動的是,李主任不僅醫術高超,還細心考慮到術后形象觀瞻問題,為他做了更復雜的頭頸部缺損修復手術。老人的咽部不僅恢復了功能,幾米開外甚至看不出是皮膚褶皺還是刀口。

精益求精的技術,源於愛民為民的醫者情懷。這些年,閆大爺每年都會選擇蘋果成熟的季節來復查,親手選摘一顆又大又圓的蘋果帶來。他說:“蘋果甘甜,就像人民軍醫的心。”這顆蘋果,是患者對醫者的最高禮贊。

巡診前,李曉明又視頻回訪了閆大爺。看著他臉上的笑容,李曉明耳畔仿佛響起白求恩的話——“我們為什麼必須學習好的技術呢?因為好的內外科技術能使傷病員好得快,減少他們的痛苦,減少死亡、疾病和殘廢。”

“作為白求恩傳人,精進技術、造福百姓,是我們的責任。”該醫院領導介紹,深化政治整訓中,他們堅持刀口向內,從嚴檢視自省,使大家認識到:練就了過硬技術,更要牢記為患者著想的傳統。

“少了一條腿,咋去打鬼子?”1939年,隻有16歲的八路軍戰士余新元左腿中彈,戰地醫生主張截肢保命。正在巡診的白求恩,仔細檢查后決定進行手術,搶救余新元這條腿。幾個月后,余新元重返前線。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隆重舉行。當抗戰老兵乘車方隊通過天安門時,余新元的左腿依然支撐著他挺拔的身軀。

“使用它,剪斷縫合線或肋骨就不需要翻開傷員胸腔,對術后恢復很有好處。”巡診路上,同行的軍醫告訴記者,在醫院向東2公裡處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白求恩·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內,陳列著一把白求恩觀察鞋匠修鞋受到啟發發明的、以他本人姓名命名的肋骨剪——白求恩肋骨截斷器。

80多年過去,這把傾注著白求恩智慧和大愛的肋骨剪,依舊閃爍銀光、鋒利如初。精益求精、造福患者的精神,也在今天的人民軍醫身上傳承。

泌尿外科主任醫師邱建宏接診18歲的患者小倪時,面臨著技術選擇:傳統手術花銷少但損傷大,機器人手術精度高但費用也高。

“如何讓老百姓少花錢看好病?”邱醫生反復論証,最終僅用2條機械臂完成腫瘤切除,既保証了手術質量,又為患者節省了費用。

“手術刀可以鋒利,但醫者的心必須柔軟。”邱醫生的這句話,讓記者久久難忘。

從“不收一個雞蛋、一顆紅棗”到一本本“廉情日志”——

婉拒一點“心意”,贏得一片民心

站在主刀醫生辦公室門口,患者家屬周立峰緊緊攥著裝有2000元錢的信封,徘徊踱步。

患有氣管腫瘤的老母親即將手術,盡管醫院再三強調拒收紅包是鐵紀,可他還是覺得不托底。猶豫再三,周立峰還是敲開了門,把信封放在桌上轉身就跑。

“手術很成功!”5個小時的焦灼等待后,母親被推出手術室。周立峰熱淚盈眶,壓在心頭的大石頭落了地。

回到病房,護士長魏英粉將一張住院費押金條遞給他:“周大哥,這是咱老百姓的醫院,可不興這個。”看著押金條上多出來的2000元錢,這個44歲的漢子淚流滿面——這筆“心意”,已存進他母親的住院費裡。

“把患者的‘心意’存進住院費,記錄在‘廉情日志’裡,這個做法我們已堅持了十幾年。”魏護士長打開一個筆記本,向記者講起了“廉情日志”的來歷。

“有些病重患者家屬覺得人命關天,怕不‘表示表示’醫生會不用心。我們最開始強硬拒絕,結果反倒讓患者家屬產生誤會,還加重了他們的焦慮。”魏護士長告訴記者,遇到這種情況,他們便用“廉情日志”的辦法,採取“記錄-存繳-告知”的方法,既守住了清廉底線,更溫暖了群眾心窩。

這一幕,與歷史何其相似!時光回溯到86年前的那個夏天,在唐縣和家庄,白求恩主動上門治好3歲兒童史鴻兆的腿瘡后,婉言謝絕了史鴻兆全家送來的一籃子雞蛋、紅棗,留下“八路軍為群眾看病不收禮”的赤誠。

從“不收一個雞蛋、一顆紅棗”到一本本“廉情日志”,變的是時代背景和表達形式,不變的是醫者對清廉底線的堅守,是“人民軍醫為人民”的根本宗旨——

“白求恩式好軍醫”張筍從醫17年,立下“不收紅包、不收禮”的鐵規矩。她身患絕症仍忘我工作,上交11000元特殊黨費資助貧困患者,臨終前留下遺囑,將雙腎和肝臟捐獻給3名急需救助的患者。

整理張筍遺物時,人們發現一個本子和一個藥匣子。大家翻閱本子看到,上面詳細記錄了100多名患者的姓名、病情和聯系方式﹔打開藥匣子發現,裡頭塞滿了停服半個多月的化療藥——她擔心服用化療藥會影響捐獻器官的質量。

如今每逢祭日,總有張筍救治過的患者,帶著她生前愛吃的小咸菜、三鮮餡餃子來祭奠她。

“這是我唯一一次沒忍心拒絕的。”在神經內科老專家馮連元辦公室,幾顆干巴巴的核桃擺在顯眼位置。馮連元感動地說,前段時間,患者李大爺背著自己種的大半袋核桃,從40多公裡外的鄉下趕到醫院,向他表達感激之情。

當馮連元雙手推開編織袋時,發現核桃已被汗水浸透,已到嘴邊拒絕的話又咽了回去。“核桃我留下幾個,苦蕎茶你帶走。”臨別前,他把新買的幾盒苦蕎茶送給李大爺,反復叮囑,“這個有降‘三高’作用,咱倆這個年齡都得注意。”

從白求恩的赤誠到“廉情日志”的細致,從張筍的奉獻到馮連元的溫情,一代代軍醫用行動証明:清廉不是無情而冰冷的,而是充滿溫度的堅守。

“敬佑生命,平等仁愛,患者至上,真誠守信,精進審慎,廉潔公正……”周立峰母親出院那天,正碰上新入職醫護人員在醫院白求恩雕像前庄嚴宣誓。誓言聲聲入耳,讓他想起了魏護士長的話。

清晨的陽光,洒在白求恩雕像上,折射到醫護人員的白大褂上。望著那片純淨的潔白,周立峰仿佛看到了白求恩當年的身影。

他說,今天,醫護人員身上的白大褂,同當年白求恩身上的白大褂一樣純淨、潔白……

(記者賴瑜鴻 郭澍東 採訪得到劉會賓、陳江文、李曉辰、張彬楠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不變的純粹 永恆的光榮

白求恩,是一個每當我們想起、提及,就感到溫暖的名字。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晉察冀戰場以身殉職,毛澤東同志為他寫下了著名的光輝篇章《紀念白求恩》。白求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同我軍民一起浴血奮戰,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白求恩精神,成為當代中華民族優秀品格和高尚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黨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

如今,白求恩精神在新時代人民軍醫身上發揚光大,也啟發我們思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都堅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責編:王瀟瀟、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