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重溫閱兵式,北大荒新老軍墾人講述九三機械農場的傳承故事——

“汲取力量,在沃野上繼續奮斗”

2025年09月29日08:35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的黑龍江省嫩江市,秋意漸濃。

“老伴,熨好的外套在哪裡……”這天一大早,家住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九三分公司家屬樓的80歲“老軍墾”張光復早早起床,吃過飯便穿戴齊整。

“今天必須穿得板板正正的!”張光復對妻子說著話,“心”早已飛到九三分公司榮軍農場。

9月,是全民國防教育月。這一天,身為“九三國防教育講師團”團長的他,要為農墾九三管理局人武部的現役軍人、文職人員、職工和民兵講述九三機械農場的傳承故事。

上午,榮軍農場的紅色電影放映場座無虛席。9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奮斗者說’故事會”准時開始。

“我們農場是由鑄劍為犁的革命傷殘軍人創建的,因紀念抗戰勝利而得名!因此,9月3日的閱兵式,對我們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張光復為大家講起那段艱辛奮斗史:1949年春天,20余名參加過遼沈戰役的革命傷殘軍人,牽著軍馬開進嫩江平原鎮賚縣東屏區。在那裡,他們與陸續抵達的戰友搭帳篷、住窩棚,用兩個多月時間開墾耕地,實現了當年開荒、當年播種、當年打糧。后來,他們又轉戰嫩江縣伊拉哈區附近,在荒原上點燃“第一把火”、拉動“第一把犁”。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10周年,這座已發展壯大的農場,被命名為九三機械農場。據場史記載,將“九三”融入名字,寓意“銘記歷史,開拓未來”。70年來,從機械農場發展為墾區,又從農墾管理局發展為集團分公司,農場的體制編制一再變化,但“九三”這個關鍵字眼從未改變。

張光復20世紀60年代來到農場工作。那時的他剛剛高中畢業,但“干起活來不要命”。張光復說,他懂得“九三”這個字眼的分量。

這時,有關九三閱兵的一張照片出現在屏幕上。照片定格的是戰旗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的瞬間。張光復指著屏幕說:“我們的隊伍從歷史中走來,走過了一條浴血奮戰的勝利之路。大家知道嗎?東北抗聯將領李兆麟、王明貴,都曾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抗戰足跡。”

“是的。”文職干事張琦說,“我還知道,咱們農場的第一任場長郝光濃就是一名抗戰老兵,他在與日寇作戰時右眼負傷失明。”

張琦還記得,2019年分公司組織新入職人員參觀場史館時,他看到這位從戰場轉戰荒原的老兵寫下的詩:“茫茫草原,凜冽秋風,扶犁東野,汗珠挂胸。豐衣足食,幸我老農!”

那天,張琦久久站在展櫃前,記住了這位自稱“老農”的場長的名字。

第二位講述者何志強走上講台后,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布包,取出一個布滿歲月痕跡的軍用水壺。

“這個水壺是我父親消滅十幾個日本鬼子后,部隊獎勵他的戰利品。后來,他背著這個水壺轉戰大江南北,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20世紀50年代,父親響應國家號召,投身北大荒的建設。他說,只要國家需要,拿槍的手照樣能扶犁。”何志強緩緩道來。

“打仗能拿槍,生產能扶犁!我想對在座的民兵叮囑幾句,老一代軍墾人鍛造出‘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希望你們年輕一代能傳承發揚好,守好我們的北大倉!”

第三個走上講台的是民兵班長孫鳳臣。他的外祖父羅振山,是農場的開創者之一。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正是軍墾戰士無私奉獻的寫照。

“請您放心,我們的民兵人人都是農業現代化尖兵。我們的播種機可以利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控制行駛路徑,通過5G網絡傳輸自動控制方向,運用傳感控制器發送數據。智能化、無人化技術,讓我們的耕種效率更高!”孫鳳臣自豪地說,“如今,我們還指導農戶打造‘可追溯’大豆品牌,通過掃碼可查看生產全流程,讓全國人民吃得放心、安心,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從抗戰時期參戰支前、英勇作戰,到新時代轉型重塑、應急應戰﹔從北大荒時期‘向荒原要糧食’,到北大倉時代‘向科技要產量’,面貌一新的民兵隊伍信念更加堅定!”孫鳳臣語氣鏗鏘,“作為新時代軍墾人,我將從先輩精神中汲取力量,在沃野上繼續奮斗!”

風吹沃野,豆海起伏,又是一年豐收時。廣袤的黑土地,見証著新老軍墾人的使命擔當與不懈奮斗……(馬景春、喬振友、王京育)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