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退役軍人事務部公布已迎回的九百八十一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鑒定比對結果,其中二十八位烈士身份得以確認,山東省莒縣的陳淑彬烈士名列其中。近日,記者走進烈士家鄉,探尋烈士“回家”背后的故事——
兄弟保家國 一門兩忠烈


點擊播報本文,約
陳為村抱著烈士陳淑彬兄弟倆的畫像,在太爺爺太奶奶墳前百感交集。
陳家一直保留著的老屋。
陳淑彬烈士(左)與陳淑標烈士的畫像。
陳淑彬烈士的印章。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
醫務人員採集陳淑彬烈士侄子的DNA。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
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到陳淑彬烈士的親屬家中走訪。
莒縣烈士陵園。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
“太爺爺,太奶奶,我把二爺爺帶回來了,現在就和您二老團聚……”9月14日,山東省莒縣陳家河水村,剛受邀參加完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的陳淑彬烈士大哥的長孫陳為村,一邊將從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帶回的一捧土撒在太爺爺太奶奶的墳丘上,一邊輕聲訴說……
物証閉環確認“此陳淑彬就是彼陳淑彬”
2022年9月16日,遼寧沈陽。祖國以隆重的儀式迎回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在這批88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中,全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發現一枚印章。盡管歲月侵蝕,但“陳淑彬”3個字依然清晰可辨。經查閱抗美援朝紀念館相關資料,山東省莒縣陵陽鎮陳家河水村的烈士陳淑彬進入工作人員視野,他們當即通過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系上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接完電話,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科長付一凡就翻閱起《莒縣烈士英名錄》,發現陵陽街道(原陵陽鎮)陳家河水村確實有一位叫陳淑彬的烈士,但名錄上記載的陳淑彬是志願軍第73師38團戰士,犧牲於1951年10月,這與全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要找的印章主人、犧牲於1953年7月的第73師218團的陳淑彬信息不符。
“難道此陳淑彬非彼陳淑彬?”為盡快確認烈士身份,他們決定啟動DNA比對程序。由於陳淑彬烈士直系親屬均已離世,莒縣的工作人員隻好從烈士的8位侄子中採集DNA,並送往全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做比對。
烈士遺骸DNA提取難度較大,與親屬DNA比對的周期也很漫長。在等待結果的日子裡,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深入村中調查走訪。陳家人告訴他們,他們家不僅有陳淑彬烈士,還有陳淑標烈士,他們是親兄弟,都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並拿出兩人的革命軍人犧牲証明書。捧著破損嚴重、字跡比較模糊的証明書,細心的付一凡發現,其中單位信息豎著寫的“二”和“一”,乍一看就是“三”,當時的登記人員也不了解部隊,便將“二一八團”登記為“三八團”﹔經反復核對,犧牲時間也是當時的登記人員筆誤造成。單位對上了,但此陳淑彬究竟是不是彼陳淑彬?謎團解開唯有等DNA比對結果。
等待是漫長的,等待更是揪心的。“自從採集DNA后,每次去給爺爺奶奶上墳,我都要和他們念叨念叨二叔的最新消息,因為我知道二老在九泉之下盼著二叔回家。”陳淑彬烈士的侄子陳常練紅著眼圈說,等比對結果這3年,對陳家人來說日子漫長的就像過了一個世紀。
今年清明節前夕,全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突破戰爭遺骸DNA提取、復雜親緣關系鑒定等關鍵技術難題,在可靠的數據支撐下,確認了8位歸國志願軍烈士遺骸身份,陳淑彬的名字赫然在列。印章、革命軍人犧牲証明書和DNA數據形成的物証閉環,最終確定“此陳淑彬就是彼陳淑彬”。
消息傳來,陳家人奔走相告,72年的思念與等待,在這一刻化作綿綿無盡的淚水。
村裡人都說,這兄弟倆是當兵的好材料
隨著陳淑彬烈士身份的確認,“兄弟保家國,一門兩忠烈”的故事在當地越傳越廣。
20世紀20年代,陳家河水村的陳希慶、陳於氏夫婦先后生育4個兒子。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脾氣性格也逐漸顯露。老大陳淑彩,為人老實﹔老二陳淑彬,身體靈活﹔老三陳淑標,機智聰明﹔老四陳淑朋,厚道本分。據村裡老人回憶,每次誰家伐樹,爬樹拴繩子的任務總交給陳淑彬,他騰挪幾下就能爬上樹梢。陳淑標打小就聰明,無論是木工活還是瓦工活一看就會,他還會自制土槍打野兔。村裡人都說,這兄弟倆是當兵的好材料。
1947年10月,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在莒縣征集一批新兵,24歲的陳淑彬和19歲的陳淑標爭著要去。深明大義的陳希慶夫妻倆一合計,同意了兄弟倆的想法。
“咱窮人家的孩子,別的沒有,有把子力氣,到部隊后可要舍得出力啊!”臨行那天,天還沒亮,陳於氏就早早起來,用全家人舍不得吃攢下的白面給哥兒倆包了一頓餃子,並叮囑他們到部隊好好干。
兒是娘的心頭肉。陳於氏強忍淚水,顛著一雙小腳,把兩個兒子送到村西通往縣城的公路上。瑟瑟秋風中,她揮動著手臂,直到看不見孩子們的身影……
兄弟倆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到部隊后,先后參加膠東保衛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解放浙江等重要戰役戰斗,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1952年7月,兄弟倆所在的第73師218團接到配屬23軍的命令,9月中旬旋即入朝參戰。
1953年,規模宏大的夏季反擊戰役打響。自7月6日開始,陳淑彬兄弟倆所在部隊對盤踞在281.2高地的韓2師展開反擊,接連4天共打退敵人47次反扑,殲敵1500余人。在這場反擊戰中,218團涌現出“向我開炮”的孤膽英雄於樹昌等一批戰斗英雄。不幸的是,擔任副班長的陳淑標壯烈犧牲,而陳淑彬既沒有找到遺體,也沒有留下遺物,只能暫作失蹤處理。直到1958年10月,才認定陳淑彬為烈士。
“第九批歸國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發掘地域,是志願軍第73師218團犧牲較為集中的韓國江原道鐵原郡,也就是218團反擊韓2師的281.2高地及附近地區。陳淑彬與弟弟陳淑標都是在這場反擊戰中犧牲的。”付一凡說,同一天入伍,同一場戰斗犧牲,同樣馬革裹尸埋骨他鄉,陳氏兄弟的事跡可歌可泣,也令人扼腕。
“老屋不要拆,拆了倆孩子回來就找不到家了”
秋日的沂蒙山,處處都是豐收的景象。漫步縣級文明村陳家河水村中心街,成蔭的綠樹分列兩旁,盛開的鮮花,整潔的村居,優美的環境,給人一種舒爽愜意的感覺。這時,一座破敗的老屋突然闖入眼帘,讓人倍感突兀與不解。村民們告訴記者,這座保留至今的陳家老屋,背后有一段與烈士相關令人淚目的故事。
1954年7月,陳希慶從莒縣民政局領回三兒子陳淑標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証和他的遺物:一頂軍帽、一雙鞋、一個搪瓷茶缸。白發人送黑發人,傷心的夫妻倆一宿未眠。第二天,他們含淚掩埋這些遺物,為陳淑標立了個衣冠塚。
對於音信皆無的二兒子陳淑彬,陳於氏心中一直有種不祥的預感,但她從沒對人說過。1958年底,當縣裡將陳淑彬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証送到陳希慶家時,失去兩個兒子的陳於氏放聲大哭,多年壓抑在心中的思念、擔心和痛苦瞬間爆發。由於沒有收到陳淑彬的任何遺物,夫妻倆始終不相信二兒子已經犧牲,總盼著有一天會出現奇跡,連陳氏的族譜裡也這樣寫著:“陳淑彬當兵 沒信,陳淑標當兵 烈士。”
兩個兒子的犧牲,對夫妻倆打擊很大,特別是陳於氏。陳淑彬烈士四弟的長子陳常宗回憶說:“小時候,每次村裡放露天電影,奶奶總要先問我演什麼,如果內容是打仗的,奶奶就不看,說是看了傷心。有一次,偶然看了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奇襲》后,奶奶回家哭了整整一宿。”
“那些年,每到清明節,奶奶都會煮上兩碗面條,站在村西頭公路口,遙望二叔當年參軍走的方向。有一年,清明節那天下起了大雨,已是80歲高齡的奶奶站在雨中,呼喊著二叔的乳名,任憑雨水淚水交織在一起……”提起奶奶對二叔的思念,陳淑彬大哥的長子陳常練,腦海中時常會出現這些讓他永生難忘的畫面。
陳常練告訴記者,奶奶家門楣上有兩塊“光榮人家”牌匾,老人視此為至高榮譽,擦的一塵不染。有一次,他用手拍了兩下,被奶奶狠狠訓斥了一頓。
1973年夏,一場大雨讓陳希慶家的房子成了危房,他便在屋后又蓋起3間新房。新房蓋好后,院子中間的老屋就影響了視線與出行,每次進出都要繞著老屋走。孩子們和親戚朋友都建議把老屋拆了,但陳希慶堅決不同意,也不說原因。“直到爺爺臨終前,這個謎底才解開。那天,爺爺拉著奶奶的手說:‘老屋不要拆,拆了倆孩子回來就找不到家了。’說完就閉上了眼睛……”每每說起此事,陳淑彬大哥的次子陳常勝都要抹眼淚。
陳希慶帶著遺憾離世后,陳於氏更加思念埋骨異國他鄉的兩個兒子。有一年,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執意要孫子陳常宗用小推車推著她,到30裡路外的縣城,找到民政局工作人員說:“能不能快點兒把俺兒的尸骨找到啊!”看著老人急切的神情,工作人員含著淚水勸她回家等著。這一等,又是好幾年,直至老人去世,也沒等來兒子埋骨何處的消息。臨終時,她留下遺言:找到陳淑彬和陳淑標的遺骸,帶他們“回家”,上墳的時候別忘告訴她一聲。
山河錦繡,英雄歸來。2022年9月16日,漂泊異國他鄉70年的陳淑彬與他的87位戰友遺骸回到祖國溫暖的懷抱。
從回國到回家,從無名到有名,科技與等待讓陳淑彬烈士終於“回家”,陳淑標烈士仍埋骨他鄉。陳家河水村的村民們說,每天看到那曾經承載陳家兄弟成長記憶的老屋就會想起兩名烈士,這裡已成為他們緬懷烈士的最好去處。(黃永倉、盧軍)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黃永倉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