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跳出帶兵中的“專家盲區”

2025年10月25日08:43 | 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心理故事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請一組參與者擔任“敲擊者”,從《生日快樂》等耳熟能詳的歌曲中挑選一首,在桌面上敲擊它的節奏。另一組參與者擔任“聽猜者”,根據這串敲擊的節奏猜出歌名。

實驗前,敲擊者預測聽猜者能猜中的概率應該在50%左右,因為歌曲大家都非常熟悉,節拍也很簡單。然而,實驗結果卻讓人詫異,聽猜者的正確率僅為2.5%,因為他們聽到的只是一串難以辨識的嗒嗒聲。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知識的詛咒”效應。

基層案例

陸軍某旅二級上士小李:作為一名新訓骨干,我擔負新兵訓練工作。在我看來,像匍匐前進這樣的基礎動作,隻需要收腹、屈腿,依靠肘部和腳交替發力蹬爬即可,沒有多大難度。教學過程中,我拆分步驟、反復講解、詳細示范,手把手地去糾正新兵的姿勢。可一些新同志就是掌握不了,有的同手同腳、動作僵硬,有的蹬爬無力、原地不動,還有的越練越走樣。看著他們吃力卻不得要領的樣子,我焦慮又自責,那種“怎麼說都不明白”的無力感不禁讓我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

為你支招

陸軍某旅衛生連一級上士、心理骨干陳洪燕:工作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機關干事起草文電,自以為表述清晰,基層官兵卻看不懂執行要點﹔干部骨干組織教育,道理深刻卻難以引發戰士共鳴﹔班長布置任務,覺得“我說得夠明白了”,年輕戰士還是不知所措……這種現象,就是“知識的詛咒”效應。

“知識的詛咒”,又稱“專家盲區”,是指當我們熟悉某一知識或技能后,會不自覺地假設他人也具備同樣的理解。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不對稱”:掌握知識的一方,因熟練而形成思維盲區,難以回溯至不知不會的原始狀態,難以體察初學者的困難與需求。這種“說不清”“講不通”“教不會”的挫敗體驗,容易讓人產生自責、愧疚等情緒,甚至影響正常工作訓練。

當前,部隊建設加速推進,多兵種聯合、人裝協同、人機互促日益深化,更需要打破認知壁壘、強化知識共享。如何破除“專家盲區”,實現知識高效傳遞、認知同頻共振?下面為戰友們介紹幾種方法,供大家借鑒。

調整心態,正向解讀,消除自我懷疑。陷入“專家盲區”后,個體大多難以自察,反復的無效溝通使得他們會不斷進行自我否定,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實質上,這種現象並非能力或責任心的問題,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理解這一心理機制本身,就有助於減輕自我批判。可以嘗試進行積極正向的自我對話,“不是我的方法或表達方式存在問題,只是我們正處在認知進程的不同階段”,有意識地將“我不會教”轉為“我需要找到我們之間共同的認知錨點”,把挫敗視為改進的契機,而非進行自我否定。這樣不僅能保持良好的教學狀態,也能逐步重建自信。

建立反饋,增強溝通,擺脫情緒困境。陷入“專家盲區”時,容易因單向傳遞、回應不足而產生焦慮和內疚。對此,可以嘗試建立輕鬆、開放的雙向反饋機制,真誠主動地詢問“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哪一步沒明白”,鼓勵對方復述關鍵步驟、模仿操作甚至提出不同思路。在傾聽他們真實困惑的同時,不急於糾正,而是先共情再引導。這種雙向溝通,不僅有助於迅速定位認知缺口,及時調整講解策略,也能充分感受到對方積極參與、逐漸進步的過程,從而有效減輕自責情緒,提升個人成就感。

坦誠分享,集體賦能,敞開心扉對話。陷入“專家盲區”時,往往容易自我封閉,陷入獨木難支的錯覺中。此時,可以主動分享自己所經歷的挫折。心理學研究表明,交流交談能有效降低內心的壓力負荷,並在傾聽與共鳴中獲得情緒釋放和心理支持。可以嘗試同信任的心理骨干或者戰友進行溝通,主動說出“我遇到一個怎麼都講不明白的難點”。他人的經驗,有時能提供全新的解釋角度或演示方法,從而打破認知僵局,緩解負面情緒。

(來源:解放軍報,李卓煜、馬力、袁國恆整理)

(責編:馬昌、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