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滄海鍛劍謀勝戰

——來自海軍某部的觀察報告

趙 言 劉佳成 本報記者 錢曉虎
2025年11月20日08:49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該部艦艇赴預定海域訓練。王 雷攝

該部艦艇赴預定海域訓練。王 雷攝

秋日,某海域硝煙彌漫,海軍某部組織的一場實兵實彈對抗訓練緊張進行。

發射導彈攻擊、實施電磁干擾、進行空中攔截……訓練中,擔任藍方的該部與某艦艇部隊官兵斗智斗勇、激烈交鋒,一時難分伯仲。

“今年是我軍建設‘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的關鍵一年。我們隻有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不斷提升對抗訓練質效,助力一線部隊增強打贏能力,才能有效履行使命任務。”訓練結束,該部領導告訴記者。

滄海鍛劍,隻為勝戰。作為集“試、訓、戰、研、建、評”職能於一體的單位,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認真落實我軍建設“十四五”規劃,按照戰、建、備一體推進要求,將高質量發展理念融入戰斗力建設全過程,為一線部隊輸送大批優質武器裝備,培養大量精銳戰斗力量,解決許多備戰打仗難題,有力促進部隊戰斗力提升。

偏離戰斗力這個根本標准,再多的“合格”也沒有意義

海風呼嘯,浪花翻涌。某新型導彈驅逐艦甲板上,該部何工程師正帶領團隊對艦艇搭載的新型雷達進行性能測試。雖然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全部達到設計標准,可他緊鎖的眉頭絲毫沒有舒展。

“參數合格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在戰場。”何工程師一邊記錄數據,一邊對年輕工程師說,“武器裝備隻有經得起實戰環境檢驗,才能真正成為官兵手中的利器。我們不僅要給武器裝備頒發‘合格証’,更要確保它們能拿到‘戰場通行証’。”

何工程師的感慨,源於數年前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

在那次復雜電磁環境下對抗訓練中,剛通過驗收的某型雷達多次出現錯情漏情。“雖然雷達的各項參數都合格,但跟蹤目標不穩定,真是不實用。”參訓官兵的話,讓何工程師如芒在背。

問題究竟出在哪?為找到問題根源、汲取經驗教訓,該部在官兵中掀起一場“頭腦風暴”。

“僅僅把參數達標當成硬指標,卻忽略了裝備在戰場環境中的實際表現”“隻顧埋頭檢驗裝備的各項性能,對部隊實戰需求考慮得不夠細致”……討論中,官兵開誠布公、直言不諱。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隨著討論的深入,大家對“合格”的認識不斷深化:裝備建造的終極目標是能打仗、打勝仗,偏離戰斗力這個根本標准,再多的“合格”也沒有意義。

唯有深研戰場特點,方能鍛造克敵制勝的海上利器。

高海況、強雨霧對裝備性能影響幾何?復雜環境下,裝備能否形成體系作戰能力?……為拉直一個個問號,該部官兵充分發揮科技優勢,積極打通試驗場對接戰場的鏈路。他們運用數字仿真技術模擬戰場態勢,檢測各種復雜環境下裝備作戰效能,摸清裝備性能底數,確保裝備真正具備勝戰能力。

如今,在該部試驗現場,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來自一線作戰部隊的官兵與該部官兵一起,對新裝備進行性能測試,分析問題原因、研究改進方法。

“試、訓融合,一舉多得。”該部某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大力強化作戰需求牽引,積極推動新裝備鑒定試驗與一線作戰部隊訓練常態化結合,“這一做法不僅使裝備性能更加貼近實戰要求,還讓一線官兵提前熟悉裝備操作,有效縮短裝備列裝后戰斗力生成周期。”

訓練場上硝煙味越濃,未來戰場上勝算就越大

某海域,一場實戰化對抗訓練拉開戰幕。

“發現多批空中目標向我接近!”隨著急促的戰斗警報響起,擔任紅方的某艦官兵快速奔向各自戰位,採取梯次防御、協同打擊等方式,對來襲目標展開攔截。

面對藍方發起的多波次進攻,紅方官兵沉著應對,不僅運用新戰法成功“摧毀”來襲目標,而且創造了新紀錄:目標發現距離較以往大幅增加,目標處置時間明顯縮短。

鋒利的刀刃,靠堅硬的石頭砥礪﹔過硬的素質,靠強大的對手鍛造。復盤會上,一名紅方指揮員感慨地對擔任藍方的該部官兵說:“我們的進步有你們的功勞。每次與你們這樣的強手過招,我們都會得到鍛煉,都會有新收獲。”

如何當好“磨刀石”,助力一線作戰部隊提升戰斗力?曾是困擾該部官兵的一個難題。

“提升部隊戰斗力需要什麼,就重點抓建什麼!”經過反復調研論証,該部決定,根據未來戰爭特點和部隊演訓需求,採取“實體+數字”雙輪驅動模式,建設過硬藍方。

記者了解到,他們按照“邊建設邊使用、邊探索邊調整”的思路,在跟蹤掌握對手動態變化的同時,不斷將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建設中,確保做到知敵、像敵。

談起近年來建設成果,該部領導告訴記者:“如今,‘實體’和‘數字’相互補充、深度融合,構成形神兼備的藍方力量體系。”

多架無人機進行偵察干擾,多枚導彈實施精准打擊……在不久前的一次模擬對抗訓練中,藍方的猛烈攻勢,令紅方官兵應接不暇。

“這種高強度對抗訓練,讓我真正感受到戰場的殘酷,也讓我發現自己的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更加清晰了。”訓練結束,紅方一名干部深有感觸地說。

“訓練場上硝煙味越濃,未來戰場上勝算就越大。”該部一名干部說,要發揮好“磨刀石”作用,就要對標未來戰場設難局、險局、危局,使每一次對抗訓練都最大限度接近實戰,讓參訓部隊在逼真對抗中經受淬煉、提升能力。

暢通服務備戰打仗鏈路,才能提升科研為戰質效

“一個咨詢電話,引發一次科研攻關,催生一項戰法創新。”這是記者在該部採訪時聽到的一個真實故事。

半年前,某艦艇部隊一名干部給該部於工程師打來電話,咨詢新裝備操作技術問題。交流中,於工程師得知他們正在進行某項戰法創新,但由於缺乏相關理論和技術支撐,一直未能取得明顯進展。隨后,他將這一情況反映給該部為戰服務辦公室。

“部隊急需解決的難題,就是我們科研攻關的課題。”該部為戰服務辦公室立即抽調科研力量,組成相關課題攻關團隊。經過反復試驗論証,攻關團隊破解了相關難題,助力這個艦艇部隊完成戰法創新。

“暢通服務備戰打仗鏈路,才能提升科研為戰質效。”談起此事,該部領導說,他們堅持以戰領研、研戰結合,發揮“戰建結合部”的優勢,積極創新科研方式,推動需求、研究、轉化、應用深度耦合,切實讓科研成果成為部隊戰斗力生長的“強力引擎”。

科研課題來自一線部隊,科研成果用於備戰打仗。記者了解到,該部成立為戰服務辦公室,與多個一線部隊建立交流溝通機制,常態組織科研人員深入部隊調研,建立科研攻關數據庫﹔協調各單位、各學科科研人員成立聯合攻關團隊,圍繞部隊備戰打仗急需進行科研攻關﹔對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進行全程跟蹤指導,保障部隊科學使用,及時總結梳理應用情況並不斷改進。

在該部某試驗室,記者看到,一名剛從一線部隊調研歸來的干部,正將收集到的數據錄入數據庫。

“每次到一線部隊調研都有新收獲。”這名干部說,到一線調研不僅能直觀了解裝備應用情況,找准科研方向,還能聽到官兵立足實踐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打開工作思路,“如今,科研人員赴一線作戰部隊調研攻關已成為常態”。

暢通鏈路,成果豐碩。近兩年,該部根據一線部隊備戰打仗需求,確立科研課題200余項﹔百余項科研成果在一線部隊推廣應用,助推部隊戰斗力提升。

夜幕降臨,試驗室內依然燈火通明。看著該部攻關人員忙碌的身影,記者仿佛看到一艘艘載著他們夢想的戰艦,在遠海大洋破浪前行……

(責編:唐宋、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