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育人:訓練團的“用戶思維”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機械為什麼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它們的動力傳遞方式與傳統機械有什麼不同……”西北高原,秋高氣爽,火箭軍某訓練團迎來了新一批崗前新手。這天,在該團模擬訓練中心,軍士教員、三級軍士長周國臣正為他們進行專業原理授課。
教員與學員圍在一起,時而操作裝備進行體驗,時而相互討論驗証所學,課堂氛圍熱烈。“教員與學員開展互動式教學,讓生硬的專業理論活起來,在寓教於樂中提高學員消化吸收知識的能力。”該團領導介紹,這是他們近年來探索教學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作為一家為戰育人的訓練機構,該團強化“用戶思維”,部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就教什麼內容,戰場需要什麼樣的號手就訓什麼課目。他們持續推進教學轉型改革,為一線作戰部隊輸送了一批批懂專業、會打仗的精兵強將,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准對接、無縫銜接,為部隊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支撐。
戰場需要什麼,課程就有針對性地設置什麼
大山深處,火箭軍某訓練團野外駐訓場警報驟響,一場對抗演練拉開戰幕。官兵迅速集結,啟動裝備,按照指令向預定地域奔襲而去。
置身現場,記者看到,各崗位號手從容不迫處置“特情”、應對“敵情”,通過重重考驗,導彈成功模擬發射。
演練結束,記者注意到,這群號手中,有的是肩扛列兵軍銜的新戰士。入伍不足一年、資歷尚淺的他們,緣何能在演兵場上出手不凡?
看到記者的疑惑,全程督訓觀戰的該團領導一語道破玄機:“教學始終與戰場同頻、與部隊共振,培養出的官兵到崗位就能任職、上戰場就能打仗。”
“仗怎麼打,人才就怎麼培養。”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那年秋天,與兄弟單位的一場對抗訓練中,該團扮演的紅方遭藍方偷襲,被判定人員“戰損”,不得已將一批剛從崗前培訓班結業的新號手推向一線。
技能不過硬、心理太緊張,新號手倉促應戰之下失誤不斷……
走出課堂,卻上不了戰場,問題出在哪?原因是什麼?
“‘教’是起點,‘戰’是終點。脫離了實戰的教學,猶如失去了目標的弓箭,射得再遠也沒用!”研討會上,該團領導的發言一針見血。
“必須讓教學精准對接部隊、課堂緊密銜接戰場,推動教學理念與打仗需求相適應,教學內容與實戰接軌,教學手段與戰訓模式對接,大力培養更多能打仗、打勝仗的人才。”該團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
該團首席教練員劉春風率先把教學改革的刀刃對准了自己。在三尺講台上,他開始並未想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案會“過時”。
一連數月,劉春風都把課后時間放在了調研上:與不同期班的學員座談,收集他們對教學效果的預期﹔與戰友同行交流,了解當前教學任務的難點堵點﹔與用人單位遠程溝通,追蹤學員學成后的表現……
未來作戰需求、能力模型建構、培養目標模式……很快,一本顛覆以往教學理念的教案形成了。
翻開劉春風的新教案,教學模塊更加清晰,教學任務更加明確,教學設計更加靈活,課程體系與訓練場貼得更加緊密。
觀念一變氣象新。上半年,參謀業務培訓結束后,某部李參謀信心滿滿回到單位,把自己在訓練團的學習體會分享給戰友們。從課本上延伸出的新方法新經驗新訣竅,為戰友們打開了一扇提升專業技能的窗戶。
“授課育人,要強化‘用戶思維’,學員需要什麼、戰場需要什麼,課程就有針對性地設置什麼。”劉春風說。
課程圍繞打仗設置,教學緊貼實戰進行。記者採訪中看到,在新兵長途拉練中,穿插了野外生存、戰場救護、戰術基礎動作等多個課目。新兵在硝煙中真切感受打仗氛圍、培育軍人血性。在定向培養軍士集訓中,他們採用不定距離的方式組織戰術課目考核,大大提升了學員的實戰意識和打仗本領。
教員教得好不好,要去訓練場上看成效
高原之上,空氣稀薄,一切行動的節奏似乎都應放緩。在該團教員的日程表裡,記者看到的卻是“加速度”。
軍士教員、三級軍士長姚超剛在軍械員培訓班授完課,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趕到參謀業務集訓隊講授“作戰文書擬制”……
“忙,忙得腳打后腦勺!”遇見記者,他脫口說出最直觀的感受。職能的拓展,帶來工作轉換的頻繁、工作節奏的加快。尤其是“一年兩征”啟動后,訓練團的培訓任務一個接一個、一個套一個,許多教員都和姚教員有相同的感受——經常是上了這堂課就直奔那堂課。
“與忙碌相比,我感觸更深的是4個字:能力恐慌。”這句話從多次立功受獎的姚超口中說出,令記者感到有些詫異。
姚超說,想給別人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在他的印象裡,晚上找到教員們很容易,因為他們基本上都在辦公樓裡緊張備課或是“充電加油”。
教員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隨著備戰打仗縱深推進,該團黨委一班人也敏銳地察覺到,訓練機構使命任務不斷拓展升級,對教員提升教研打仗本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培育一支能教善戰的教員隊伍,成為擺在大家面前一道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教員授課好比做飯,飯做不好,學員不愛吃,就難以培養出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姚超介紹,原先評定教員的教學效果,僅限於隨堂測評和學員評價,教員只要把課講好就算完成任務。
去年,該團出台了新的評定措施,不僅將教員的教學實績與職稱評審、評功評獎、職務晉升挂鉤,還推行“跟蹤問效”機制——把學員結業后的實裝考核成績納入教員的教學評價。
“教員教得好不好,要去訓練場上看成效。”某教研室張教員至今記得,新措施出台后,一直在學員中擁有好口碑的自己,卻在那次結業實裝考核中栽了跟頭,也因此無緣年底的評優資格。
紙上得來終覺淺。軍士教員、二級上士肖文成趕上了這次教學改革的好時機。任教之初,作為年輕教員,他組訓能力偏弱、學員評分較低,這一度讓他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一崗位。
該教研室領導主動靠上去,教方法、分任務、壓擔子,不僅推薦肖文成赴軍地院校系統學習培訓,還安排他與同批新教員一起到作戰部隊代職跟訓。
抓住部隊實彈發射、野外駐訓、紅藍對抗等時機,肖文成等軍士教員進一步弄懂武器裝備、行動特點、戰法運用等情況,提高謀劃指揮能力,在邁出營門交流、跨進校門“取經”中增強素質本領。
學成歸來,肖文成屢屢在各類教學比武中摘金奪銀,參與編寫的某型導彈發射設備及使用教材被軍隊院校選用。
“授課育人,就應該以創新內容為主,真正為戰場輸送打仗型尖刀利刃。”寒來暑往,春華秋實,該團的這些舉措使教研隊伍的活力、動力、創造力得到激發,優秀年輕教員不斷嶄露頭角。
如今,該團先后涌現出金牌教員劉春風等一批先進典型,能教善戰的人才方陣不斷壯大。
強化“用戶思維”,延長“售后服務”
“戰備訓練任務日益繁重,新戰士學到的專業技能,能否匹配崗位?對我們的教學培訓還有什麼意見建議……”
該團調研小組一行人來到某旅野外駐訓場,與營連干部骨干座談,聽取班排意見建議,組織專項問卷調查,分析查找教學訓練中存在的短板弱項,同向發力提升教學育人質量。
春江水暖鴨先知。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效如何,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該團領導告訴記者,三尺講台連著未來戰場,教學質量的優劣,不僅決定人才培養質量,更關乎未來戰場勝戰幾率。如今,定期到用人單位回訪調研已經成為一項經常性工作。
“能否更加注重教學的基礎性和實操性,讓學員一上崗就直接上手?”
“能否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通過細致的課件和案例,讓學員在課堂上就把知識學到位?”
……
座談會上,干部骨干敞開心扉,紛紛表達對訓練機構教學育人的意見建議。
借著這股調研之風,該團相繼改建改造液壓原理、電工電子等多個專業基礎實驗室,優先啟動多個新開專業教學條件建設項目。他們征集、申領和接收多套模擬輔助教學器材,修訂完善專業教材數十本,為教學和部隊戰斗力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服務支撐。
最近,參加崗前培訓的軍士楊帆終於舒展了眉頭:依托訓練團的模擬操作訓練系統,他終於將長期困擾自己的專業問題研究透徹。
“實裝實兵對抗演練的機會,不是天天都有。但是,對抗思維時刻都要具備。”傍晚時分,記者來到該團模擬訓練中心,隻見這裡坐滿了學員,幾名正在備課的教員格外顯眼。
在比較搶手的模擬訓練系統、智能輔助系統等設備前,學員們擠了裡三層外三層。備課完畢准備離開的教員李強笑著說,這個時間來的人,要做好至少排隊20分鐘的准備。
李強正在准備一堂有關導彈原理的課程。為了讓學員有更直觀的感受,他和教研室其他骨干共同研制了一套導彈模擬操作系統,學員可以通過該系統,全面了解導彈發射原理。
“以前我們的觀念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現在我們要強化‘用戶思維’,延長‘售后服務’,在課前就要考慮學員能不能學會、會不會應用、能不能舉一反三。”李強說,目前該團的大部分專業授課都會伴隨實操內容,不僅學員要在課堂、訓練場、模擬訓練中心之間穿梭,教員也要在這“三點一線”中完善教案,穿插答疑。
不久前,空軍某部派出代表前來參觀學習,對該團教學育人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去年以來,該團承訓多類班次數千人。記者翻閱各班次隨堂測評結果看到,教學測評優秀率在91%以上,學員結業合格率和送訓部隊滿意度都有大幅提升。(高飛虎 本報記者 張磊峰 李攀奇)
銳視點
讓教學與戰場接軌
■晉朝華
習主席深刻指出,要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使培養的學員符合部隊建設和未來戰爭的需要。
強軍興軍,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在職能任務拓展、軍事訓練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打贏尖兵,是各訓練機構面臨的時代課題。
立起為戰教戰的鮮明導向。專設訓練機構作為操場與戰場的“轉接口”,必須堅決摒棄過時的作戰思想和老套的訓法戰法,牢牢樹立“與實戰對接”“與戰場接軌”等理念。堅持為戰教戰、以戰領教,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始終瞄准強敵對手、緊貼作戰任務辦學抓訓,確保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無縫銜接。
提升教員隊伍的打仗素養。廣大教員作為練兵備戰、謀求打贏的“領路者”,必須著眼信息化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大興研戰學戰和創新之風,對聯合作戰指揮理論、信息化作戰知識等先學一步、學深學實,高度關注現代局部戰爭中出現的新戰法,以及世界軍事強國在訓法上的創新舉措,涵養戰略思維和謀戰能力。建立嚴格的教員隊伍考評標准,真正考出教戰能力和教學水平,倒逼教員隊伍能力提升。嚴格跟訓參訓制度,組織教員多深入練兵一線,在日常訓練、重大演訓中摔打錘煉、查漏補缺,不斷錘煉教戰研戰能力素養。
著眼戰場創新教學手段。作為專設訓練機構,必須著眼未來作戰需求,積極改進創新教學模式,重點圍繞作戰指揮、實裝操作等,構建實戰化模擬訓練環境、教學訓練對抗平台和紅藍對抗戰術訓練系統,更新完善訓練軟硬件設施,不斷提高辦學抓訓水平。同時,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借助院校優質師資力量和一線部隊打仗人才彌補自身短板,“專設訓練機構+部隊+院校”齊抓共管,優勢互補,聯教聯訓,把專設訓練機構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人才“孵化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