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总参航天专家扎根西北边陲20年 5次飞船测控零差错

2014年04月11日15:57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张宁在工作中。王安明摄

人物小传:张宁,总参某卫星地面站主任,入伍20年来,他扎根祖国西北边陲,投身天基信息事业,历任技术员、参谋、卫星地面接收站站长、卫星导航测量控制站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等职,从一名地方大学生干部成长为我军航天测控专家,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人生充满选择,而总参某卫星地面站主任张宁的选择却出人意料:

作为一名地方大学生,他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到远离家乡的西北大漠从戎报国;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4次放弃调入内地的机会,为我军天基信息事业奠基铺路;

有道是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近日,记者走进西北边陲某地,探访这位大漠“牧星人”一次次“选择”和“放弃”背后的故事。

传好太空“第一棒”——

5次飞船发射测控零差错,28次“太空之战”完胜

“‘天山’发现目标……”

“‘天山’跟踪正常……”

1996年10月20日,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平凡的一天,但对张宁来说,却是无法忘却的历史:毕业第三年,他首次作为现场指挥员,负责测控刚刚发射升空的某资源一号卫星。

张宁所在的卫星站是航天器进入我国太空的首站,能否第一个实施跟踪和控制,犹如传递接力赛的“第一棒”,事关全局成败。

压力,没有让23岁的张宁退却。当和大家苦练到“闭着眼睛都能准确完成操作”时,张宁沉稳地走上了指挥台。90分钟后,卫星飞入测控站上空,各号位人员按照既定方案,在张宁调度指挥下,首圈即捕获卫星,成功实现天地联接。

“‘天山’跟踪正常……”洪亮的声音传到北京的指挥大厅,张宁成为该站建站以来最年轻的现场指挥员。

然而,“最年轻指挥员”的军旅生涯第一步却走得并不轻松。入伍到驻地之初,沙漠深处吹来的风沙就给他来个“下马威”,一连几天吹得人睁不开眼,窗户关得再严,床上也天天一层土。

自然条件的考验还未结束,又一只“拦路虎”摆在面前,专业不对口:由于人才紧缺,站里考虑让张宁转行航天测控专业,但他学的是计算机软件,连“航天测控”这个名词都不懂。站在一台台陌生的仪器仪表面前,迷茫、徘徊、落差从未有过地牢牢占据了张宁的心。

恰在此时,单位组织收看老一辈边疆官兵戍边卫国的电视片。当看到很多老前辈终日与雪山为伍、天天与大漠相伴,像天山雪松一样忠诚守卫祖国安宁的事迹时,张宁的心被震撼了。

在这里,他收获的还不止是震撼。站里对他这样的入伍大学生干部高看一眼、厚待一分,领导们不时与张宁促膝长谈,讲建站走过的艰辛,讲身边涌现的典型,讲航天测控的事业,还把毕业仅一年多的张宁调入机关当了作训参谋。

关爱化为动力,坚冰悄然融化。为了尽快补齐短板,适应新的岗位,张宁一有时间就蹲在机房琢磨,先后画出了8本厚厚的操作流程图。此后,在参与完成海洋一号、探测一号等23次卫星测控任务中,他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一次次成功经受住了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挑战。

挑战远未结束,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进军航天领域的步伐加快,张宁所在的测控站迎来了任务“高峰期”。

2003年初,我国即将发射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消息更是引来全世界关注的目光。神舟遨太空,全靠地面牵。谁来接飞船测控的“第一棒”?

“交给张宁,他连续4年负责神舟一号到四号飞船测控指挥零差错,经验老到!”领导们不约而同想到了他。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张宁受领了任务。他带领官兵围绕跟踪捕获、指令发送、数据传输等关键环节,深入分析研究对策,“挖”出跟踪仰角高、预判条件少、过境速度快等10个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组织了20余次应急演练,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10月15日如期到来,当天一切正常。次日,正当大家欢欣鼓舞时,突然从机房传来紧张报告:“目标跟踪出现异常!”

空气凝固了,上报,测控,查证,张宁沉着下达指令,迅速找准症结:因轨道发生变化,跟踪天线仰角一度达到88度,而此时目标过顶速度达到每秒76度,超过了天线理论上的最大转速。如不及时处置,将直接导致目标丢失。

“启用3号预案,改变天线跟踪方式……”千钧一发之际,张宁临机决断,指挥大家按照预案,将一束束数据流发向太空,通过及时的“天地交流”,及时“网”住了目标。

“天山目标过顶,跟踪正常……”席位上的报告声让大家如释重负。极端情况下跟踪目标不丢失、数据不丢点的记录,又一次写进我国航天史。

这一年,张宁30岁。巧的是,4年后,在总部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张宁作为基层技术干部代表,和杨利伟分到了同一个小组。聊起那天的惊险,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醉心苍穹“一杆枪”——

收发27200G卫星数据精准无误,转行“北斗”再战太空

“老张,这时候上山太危险了,要千万注意安全!”

这年10月,听说张宁要带人上帕米尔高原,到边防连队哨所,了解北斗用户机在守边固边中的情况,在高原工作10余年的副主任管拴红特别提醒他。

张宁要去的奥尔托苏地区海拔4000多米,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中途还要翻越几个达坂,车毁人亡的事时有发生。但该型用户机刚刚配发,迫切需要摸清部队使用需求。

张宁主动请示上级批准后,带着人,备着粮,吸着氧,上高原,进哨所,汇数据,一路颠簸,终于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并向上级递交了报告。

2008年,总参组建某卫星地面站,决定从全军选调一批骨干,张宁成为首批人员。这一年,张宁已在某部任主官2年。组织上给他的调令是到某卫星地面站任副职兼总工程师,这不仅意味着他要从主官到副职,还要从航天测控转行卫星导航。

“去还是不去?”“当然去!”在张宁眼里,与职务和专业的变化相比,他更看中的是天基信息事业在我军信息化建设中的机遇和发展。

“‘北斗’是我国的朝阳事业,这里有我的舞台,也有我的梦想!”张宁说。组建伊始,除了大漠边缘几十亩黄沙地和一群热血青年,其它几乎是零。张宁和大家一起穿上迷彩服钻地沟、爬天线,学装备、装系统,斗风沙、抢进程,每天一干就是16、17个小时。

两个月过去了,张宁和战友们交出成绩单:60天接收到导航信号,75天完成7大分系统上千台(套)设备安装调试,创造同类型同系统安装记录!

随后,他又和战友一起,一鼓作气拿出13种共600余页的业务工作规范,编写完善7大分系统272组应急预案,使系统一运行就正规。4年来,收发卫星导航数据27200G,数据接收、传输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

放牧“卫星”是风华正茂的事业,但也是高风险的领域,你不将问题归零,问题就将把你归零。北斗导航系统有万人“一杆枪”的俗称,一个核心地面站收发的一令一码如失之毫厘,千百万用户就会迷航迷路。

必须把一切隐患无限归零!2011年6月,张宁升任主任当日,就在全站倡导“一切为了任务、一切服从任务、一切服务任务”工作理念,并带头践行。

2013年1月30日23时57分,一阵急促的铃声打到张宁家里:“机房一级告警!”情况紧急!张宁抓起大衣,就往机房跑,指挥官兵开机柜、查链路、析数据,1个多小时后,找到故障源:时频系统“病”了。

“主任,回去休息吧,我们能行!”找到故障源,接下来只需值班员手动输入程序代码恢复系统,业务室主任赵斌一看,还要干7个多小时,便“撵”起了张宁 。

“再看看,运行稳定了我再走!”张宁带着大家一直干到次日早晨8点。确认没有异常了,张宁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向家里走去,细心的赵斌发现:忙了一晚上的张宁,双脚竟没穿袜子。

此时,隆冬罩大漠,雪花正劲舞!

建功西北“第一哨”——

数十名“80后”与朝阳事业同成长,“北斗星阵”崛起边疆

“主任,阿里站设备运行恢复正常!”

2011年10月,深秋,张宁内心一连好几天如同营院里飘飞的树叶,总也落定不下来,直到接到助理工程师李正广从雪域高原打来的电话,才长呼一口气:正广,干得漂亮!

李正广确实干得漂亮。2008年,从新疆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他,到卫星站报到时,是典型的“北斗”门外汉。

不仅如此,卫星站组建时,因全国还没有开设卫星导航专业,全站除了4名站领导,所有技术干部都是“李正广式”的人才:心怀满腔报国志,专业知识却是零。

既然从零起步,就从新起跑。针对李正广的知识结构,张宁边压担子、边教方法,几年下来,李正广慢慢从外行变成内行:独身两“闯”阿里,解决了卫星站在阿里无人值守站的设备工控机、远程地面网密码机通信等故障,确保了阿里地区北斗导航用户机定位精度。

让人敬佩的是,在卫星站,几乎每名技术干部,走的都是“李正广式”的成才之路。

工程师祝如文、辛鹏飞,是第一批到站的“80后”大学生干部,浑身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但对北斗导航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为此,张宁制订出周密的业务训练计划,每周二、四晚上,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将“一个老师两个学生”的课堂开了一年半,两人成功实现转行。

激光测距室负责人欧天有,2007年从兰州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来到卫星站,因学非所用,一时找不到北,张宁就引导他在军营再上一次“大学”。2012年,总参某基地举行第一届军事比武,他力挫群雄,夺得卫星导航专业金牌,荣立三等功。

几个骨干的快速成长,没有让张宁停下育才的脚步。他的心里在想着更大的“棋局”:让岗位成为一个学习平台。

导航专业新、无大纲、缺教材,张宁就带领官兵编写7大类21项培训教材,选送50余人次到院所学习培训,使得数十名“80后”、“90后”技术干部成为新一代“北斗人”,在“泰山行动”、亚丁湾护航和新疆军区边防指控平台建设等重大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技术干部,需要在与科技打滚中成长,张宁就和“一班人”商定,在站里成立科技室,组织开展6项课题研究,在破解雨雪恶劣天气卫星信号失锁等10多个问题中,使年轻干部知识保鲜,始终行走在科技前沿。

朝阳事业,要有充满朝气的人来干。但比起内地官兵,边疆军人成长成才,遇到的挑战总会多一些。作训参谋赵鹏,是第一批主动要求到边疆工作的国防生,因爱学习、肯钻研、进步快,2008年被选调到机关工作。就在这时,与他相恋6年的女友罹患严重的血液病,希望赵鹏转回内地。

面对心爱事业和心爱恋人的两难抉择,赵鹏陷入迷茫。张宁发现这个情况后,一有空儿就找赵鹏聊天,给小赵讲自己的故事,谈人生理想价值,聊国与家的关系。一次次敞开心扉、倾注真情的交谈,终于让赵鹏领悟了人生价值。

此后,张宁又有意安排赵鹏休假,回家照顾重病的女友,好好聊一聊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北斗系统的广阔前景和赵鹏的真诚打动了恋人,2013年5月,两人领取了结婚证,爱人主动提出随军到喀什,和赵鹏一起守卫边疆、奉献“北斗”。

至今,地处边陲、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复杂的卫星站,已有第13名“80后”大学生军嫂随军边疆,和丈夫一起,守护祖国的星座。

守望大漠“一片天”——

4次放弃调入内地都市机会,扎根西北边陲20年

这是一段让人揪心的夫妻夜话。

“我银行卡的密码是xxx,如果我有什么事,一定要照顾好孩子……”

“你别吓我,你要有事,我和孩子怎么办呀?”

这事发生在2011年的一天深夜,脸色蜡黄蜡黄的张宁,再也不想对妻子吕继红隐瞒事实:一连好几天、一天好几次大量便血,上个楼都费劲。

这又是一个让人宽心的结果。

“你的肠道三分之二处有溃疡点,只要注意饮食,加强治疗,还是能治好。”在吕继红的督促下,张宁利用到西安出差的机会,到医院查出了病根。

由于常年加班熬夜,加之驻地“水硬”,在边疆几年后,张宁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和胆结石、肾结石、尿路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一吃油腻的东西就睡不着觉。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家里每天晚上不得不熬稀饭当晚餐,连续 7年没有变样,使得正在长身体的儿子不再习惯吃肉。

选择边疆是建设边防。而工作在航天测控和卫星导航等高技术领域,张宁常常要作出更多更艰难的选择。

1999年年初,6个月大的儿子高烧不退,而“神舟一号”飞船升空在即。作为飞船测控站现场指挥员,张宁深知岗位离不开他。他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妻子,按照操作规定,关掉一切对外联系,全身心投入直到任务完成,才匆匆赶到医院。而此时,妻子吕继红自己抱着孩子,已在医院坚守了5天5夜。对此,妻子既骄傲又酸楚:“他是国家的人,我得帮他照顾好家,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2006年,“神舟六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正当张宁和同事们全力备战之时,母亲病危的电话打到了站里。张宁的心既焦急万分又充满矛盾。焦急的是,母亲的病已告警多次,这时应该陪在老人身边!矛盾的是,这项任务举国关注,容不得闪失,自己是业务领导,必须冲锋在前!

自古忠孝难两全。任务结束,当张宁买上机票飞身赶到家里,等待他的是墙上母亲的遗像。张宁失声痛哭,长跪不起。

回到部队,他把对母亲的愧疚全部投入到对祖国母亲的回报中,先后带队完成“砺剑-2005”、“砺剑-2007”等10余次重大军事活动战略信息保障任务,所带单位连续4年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上级机关先后4次拟调张宁到内地都市任职,但他一次次选择了留在西北大漠。

当记者追问其中的原因,张宁说:“每一种选择都会有舍有得,到内地工作可能会安逸一点、自在一些,但在这里,我见证了军队天基信息事业的发展壮大,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干部成为一名团队主官,这难道不是最有价值的‘得’吗?”(吴旭 李强 张能华)

分享到:
(责编:康哲(实习生)、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