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一位导弹专家的担当

——第二炮兵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献身强军实践纪实(上)

2014年04月18日11:11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一位导弹专家的担当

谭清泉(左一)带领战友研制仿真模拟训练器材。

  本报特约记者 陈双维摄

  又到出征时,豪迈出辕门。

  第二炮兵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仰望天际,心情激荡:这也许是自己军旅生涯最后一次出征。

  2年前,他被确诊为肺癌,肺叶被切除一页。去年,肺部安放的14个金属架诱发了炎症,时常像针扎一样疼痛。此刻,他揉一揉胸口,长叹一声——没法像以前那样生龙活虎般穿行于导弹阵地了。

  从军38年,谭清泉铆在阵地上、守在导弹旁,将自己的生命同共和国导弹事业紧紧连在一起。再过2年,他就退休了。

  这一次,他完全可以在家休养。可他却找到旅领导主动请缨:“再给我一次出征的机会吧!”

  细雨霏霏,长箭引弓。谭清泉如愿以偿,又一次以技术总把关人角色出现在导弹发射场上。

  ■为了战斗力,风险再大也要挺身而出——

  “我的身后是祖国的安宁”

  大漠戈壁,弯弓射雕。

  某型号导弹检验发射到了紧要关头——导弹装填对接。

  距起吊还有1小时,靶场突然刮起狂风,黄沙弥漫。

  导弹体积庞大,精密器件密布全身,正常情况下作业都让人心里打鼓,这么大的风还能继续吗?万一失误,谁都承担不起这责任。

  现场有人建议推迟。时任旅长问:“能不能保证安全?能不能干?”作为现场技术把关组组长,谭清泉斩钉截铁地说:“能!”

  面对众人犹豫的目光,谭清泉说:“风大,但仍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极限值之内。至关重要的是,我对导弹装备的性能有信心,对战友们娴熟的操作技术有把握。”

  随后,谭清泉调整了方案,现场指挥协调,带领官兵圆满完成任务,还开创了该型号导弹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装填对接的先河。

  该型号导弹系统庞大、技术复杂,稍有不慎,后果难测。与导弹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谭清泉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心里清楚:风险再大,自己也不能退缩。

  一次,部队跨区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一切准备就绪,导弹即将进入发射倒计时。某系统突发故障,发射被迫紧急叫停。

  当其他人撤离后,谭清泉带领技术骨干毫不犹豫地走向极度危险的弹体。他们小心翼翼地拔下一个个电缆插头……紧张忙乎一阵后,奇迹出现了:导弹恢复到安全状态。

  随后,他又组织进行了50多次试验,确保了第2天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还创下该型号导弹发射史上的多项纪录。

  战友们清晰地记得:他冒着零下28摄氏度的严寒,奔波在导弹发射现场,夜晚咳嗽不止,连续失眠;他身穿随时能捂出汗的防护服,带领技术骨干组织阵地某状态改革……

  望着谭清泉一次次义无反顾的背影,许多人都替他担心。谭清泉说:“是军人,就要扛起自己的使命,我决不能后退,因为我的身后是祖国的安宁。”

  ■为了战斗力,隐患一丝一毫不能留——

  “我给他面子,谁给战斗力面子”

  旅长姜骅说谭清泉有股“霸蛮”劲:较真得近乎苛刻。

  一次阵地综合调试,谭清泉交代助理员黄俊采集整理相关数据。

  数据涉及阵地和其他各大专业上百组数据,收集整理难度特别大,黄俊忙得头晕眼花,但进度仍不明显。眼看完成时限就要到了,黄俊动了歪心思:每个阵地状态都相差不多,剩下的数据就参照一下别的阵地吧。

  第二天,黄俊拿着厚厚一摞数据汇报。孰料,刚翻了两页,谭清泉就发现了问题。

  “啪!”谭清泉一把将统计表摔到地上:“你就是这样整理数据的?”

  黄俊是谭清泉带的徒弟,又是同乡。事后,有人劝谭清泉:“乡里乡亲的,怎么也要给他留点面子。”谭清泉当场顶了回去:“我给他面子,谁给战斗力面子!”

  装备若有缺陷,谭清泉总是锲而不舍地设法完善。

  导弹阵地曾安装了某套系统。谭清泉使用中发现,由于该系统采用环形联接,只要有一台设备出现故障,其他信号就无法正常传输。

  “这怎么行,打仗时谁也无法保证所有设备都不会出故障。”经分析,他想到如果改成星形联接,就能弥补这一设计缺陷。

  改动系统设计谈何容易!他向生产厂家求援、到北京某研究所请教未果后,利用一次开会的时机向该系统设计师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取得对方认可。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这套系统得到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细小问题,谭清泉锱铢必较。

  一次,他负责发射场装备交接。来人说,装备已反复检查过,没有任何问题,可放心接收。

  谭清泉说,导弹发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放心不放心,只有自己检查后才有底。他执意要从头到尾检查后再签字。

  他让官兵拿着放大镜看,拿着游标卡尺一段一段量。就在对方焦急等待交接时,他们在导弹某结合部发现了一截2厘米长的废弃保险丝。

  谭清泉说:“如果导弹带着这样的隐患上天,谁能预料会发生什么后果?”

  天天与导弹打交道,谭清泉对某型导弹武器的技战术性能和结构部件了如指掌。但是,每次实弹发射前,他仍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仔细检查,一项参数一项参数认真比对。正是靠着这样严谨细致的作风,经他把关的实弹发射任务,没有发生过一次差错和失误。

  ■为了战斗力,就要敢当先吃螃蟹的人——

  “不能只看专家权威,更要看实战需不需要”

  2012年,该旅对导弹阵地进行综合整治,现有阵地某控制系统已不适应新需要。谭清泉提出:拆除原有系统,重新设计。

  消息传出,争议纷起。有人说,这套系统是经过专家评审、上级定型生产的设备,推倒重来合适吗?有人担心,一旦改不好,出了事谁负责?

  “现在设备已经老化难以恢复,不符合打仗要求!”谭清泉说,如果总是前怕狼后怕虎,将来就可能贻误战机。

  在旅里支持下,谭清泉按照阵地要求设计图纸,与战友一起攻关3个月,研发了一套新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在阵地试用后,性能稳定,还解决了老系统存在的“痼疾”。现在,该系统已被推广列装。

  在谭清泉眼里,“能不能干,不能只看专家权威,更要看实战需不需要。”

  某阵地新安装一套系统,谭清泉建议增设部分部件,更有利于观察状态。上级机关的同志认为:这个方案是上级开会定型、专家代表签过字的,不能随意更改。

  “装备投入使用操作不方便、设计不完善,影响的是部队战斗力。”谭清泉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后来,上级同意复议他的想法,设计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谭清泉常说:“瞄着战斗力做文章,关键要突破思想观念束缚,紧贴实战创新。”

  1999年,在参加第二炮兵实装演习期间,他带领发射分队探索总结了微光条件下装填对接法;2003年,他与发射分队一起反复修改操作规程、规范程序,总结探索出的导弹发射方案,比原设计流程减少近一半时间……

  这些年,他先后破解技术难题200多个,研发模拟训练器材80多件(台),4项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为了战斗力,每一步都要走得实——

  “盖房子急不得,一定要把地基打牢”

  大山如黛,长剑即将出鞘,凝望远方,谭清泉一脸喜悦。这是他少有的面带笑容的照片。

  那一次,是他所在旅形成作战能力的首次实弹检验发射。为了这一天,他负重前行了很久。

  那年,一纸调令,优秀发射营长谭清泉被调到这个旅担任装备部部长。

  迎接他的是一支刚刚从大山里走出的工程部队,那些抡惯了大锤的手还玩不转万用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许多装备还没配发到位,阵地配套建设刚刚起步……

  如此状况,大国长剑何时才能直刺苍穹?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思考,谭清泉如焚的心情冷静下来:“战斗力建设就像盖房子急不得,一定要把地基打牢,房子才能盖得高。”

  教材是训练的基础。从上任第一天起,谭清泉就下决心一定弄出像样的装备训练教材来。他四处奔波借阅资料,到研究院、生产厂家等单位找;随着装备不断更新,他广泛收集测试记录、装备原理图……经过10年努力,如今,由他主持编写的涵盖某型号导弹所有专业的教材首次成稿,修改后被正式出版下发部队,填补了该型号导弹训练教材的空白。

  战斗力建设,人才是根本。为了尽快带出过硬专业人才,谭清泉牵头组织“百人百天培训班”,亲自担任教员,一个人承担了导弹几个大专业的教学任务。

  仅他担任装备部部长那几年,先后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28期,培训各类操作人员1500多人。这些人不仅成为旅里的“顶梁柱”,许多人还成为兄弟部队的技术骨干。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虽疾病缠身,记者相信,再次披挂出征的谭清泉一定会再传捷报。(李选清 费士廷 王永孝)

分享到:
(责编:高泽华、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