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先治边。边关之治,事关江山、国运,不可不察。
今天,世情、国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拿什么守护我们的边关,已成为每一位决策者和国民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日前,本报记者探边关、访军营、问专家,调查采访我国边海防建设的实况,全方位探究我国边关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收获的经验启示。
主题词·国力兴边
经济是国力,国防是国力,精神也是重要的国力——
综合国力铸就“大国边关”
去年底,眼瞅着年关将近,为三沙市提供补给的“琼沙三号”补给船却迟迟没有起航。
为啥?原来,受南下寒潮的影响,春节前后西沙海域的海况十分恶劣,船靠不了岸。
补给延迟,这在过去意味着大家得节衣缩食、勒紧腰带,过一个“淡泊年”。
可令当地渔民们开心的是,守岛部队官兵挑着担、扛着筐,挨家挨户送菜上门,叮嘱大家好好过年,有困难找部队。
大家同受惊涛骇浪的侵袭,部队的底气来自哪儿?官兵们告诉记者,国家这些年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兴建了防台风、防日晒、防暴雨、防腐蚀的“四防”温室,生猪繁育基地,海水淡化系统,国内第一个独立应用型海岛风、光、油互补发电系统等生活保障设施,大大提高了驻岛部队的自给能力。
这一幕,见证了我海防部队综合保障体系的跨越发展。如今,即使在更遥远的南沙岛礁,我守礁官兵也能天天吃到新鲜菜,动辄靠罐头充饥、靠天淋浴的日子已成为历史。
“二战后,南沙诸岛礁虽然重归祖国的怀抱,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驻扎部队,原因之一就是保障困难。”谈及今天的南海局势,官兵们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每座岛礁当年有条件驻上一兵一卒,祖宗的海今天也不至于被如此鲸吞蚕食。”
纵览前朝多少事,戍守边关的官兵们始终清醒,历史不是一条“如果”链,它不会同情弱者,它只会一次次地证明——落后就别想边关安宁,边关不稳就别想集中心思搞建设。
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加快沿边、沿海的开放步伐,持续推进兴边富民和对口支援,不断加大交通通信、水利电力、文化卫生等建设投入,让边关军民扎根边陲、海岛的条件越来越好,信心越来越足。
新形势下,怎样才能加强边关建设?当我们还在为国家经济能力的强弱发出感叹时,边关官兵却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稳边固防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它绝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历史已反复证明金钱换不来边关的长治久安。当年的清朝有着世界第一的GDP,却照样没能阻止列强们的瓜分豆剖。
走进漠河哨所,一代代官兵对“老沟金子”的故事如数家珍。部队驻地当年号称“万两县”,“老佛爷”的御用黄金全产自这儿的“老沟”。然而,金子带来的不是繁荣、安宁,而是祸患。光绪年间,沙俄金匪闯入漠河设点开矿、烧杀抢掠,朝廷却无力应对。
在官兵们心中,经济是国力,国防是国力,精神也是重要的国力。走访当年甲午古战场,不少戍边官兵感叹清朝政府的极端怯懦,上上下下哪怕有半点精气神,力至强弩之末的小日本又怎能完成“蚂蚁吃大象”的吞天之举。走在马兰基地的陵园里,一座座威武的“烈士军阵”向我们无声诉说,这里的军人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物质条件最匮乏时,饿着肚子、拼着性命照样也能搞出奠定新中国大国地位,守护中华民族安宁的“国之重器”。
如今,新中国的边关“换了人间”:四通八达的边防公路“横向贴边、纵向到点”,一座座“信息化烽火台”随时感知边关的风吹草动,边海防执勤手段正在实现从徒步、骑马巡逻为主向以乘车(艇)、直升机巡逻为主的转变……
戍边条件越好、边境越安宁,我们就越是深切地感受到:综合国力铸就“大国边关”,而尤需我们谨记的是“综合”二字。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