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连队把打仗问题解决在行军路上;和平时期,连队把训练难题解决在训练场上。
1940年10月初,在攻打苏北交通要地东坎镇战斗中,为了争取时间,边行军边召开支委会,理解作战意图,统一思想,然后各支委分头,边走边传达、边动员,确保了任务圆满完成。事后,连队被五纵队授予“战斗模范连”称号。战后,官兵们在庆功宴上谈道:“连队之所以屡战屡胜,主要是坚持党支部的集体领导。”
1943年,在盐城战斗中,党支部边行军边召开支委会,确保了顺利完成作战任务,被八路军一一五师授予“铁的堡垒”光荣称号。
2010年6月底,团里组织连战术考核,分析敌情、定下决心、传达命令等过程中,本应是支委会定下决心,却被混淆成作战会,工作全由连长一人包揽,整场战斗,指导员当了场外观众。担任主考官的团长当场叫停,质问指导员骆玉双:“八连的指导员,作战会和支委会分不清嘛?”团长话锋一转,“你来下达作战命令。”骆指导员憋得脸红脖子粗,接下来的情景可想而知。连战术结束时,全连就地召开了支委会,研究解决指导员军事素质差的问题。会上,党员对指导员进行了轮流炮轰:五公里拖连队后腿,四百米障碍不及格,军事指挥技能欠缺。要强的指导员在那次批评中哭了,当场立下了军令状:“一个月内补上自己军事短板。”打那以后,连长当起了他的课外辅导员,他自己也是整天端着书,没日没夜地恶补。每天天刚亮,他已经绑上沙袋在训练场飞奔,体能素质逐渐上来了。在一个月后的一次连战术演练中,骆指导员侃侃而谈,分析敌情头头是道,军事素质上了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