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山东威海:甲午海战故地涌现参军热潮【5】

【查看原图】
7月9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报名参军的学生正在进行身体初检。(摄影:人民网记者 刘军涛)
7月9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报名参军的学生正在进行身体初检。(摄影:人民网记者 刘军涛)
来源:人民网  2014年07月09日22:44

七月盛夏,甲午海战故地、革命老区山东威海这片热土上,处处涌动着参军报国的热潮。7月8日,素有“不沉战舰”之称的刘公岛上,50名应征青年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前庄严宣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巩固强大国防,志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岁逢甲午,面对驻地经济日益发展造成的适龄青年价值取向多元、就业形式多样的复杂形势,威海市军地联手,多措并举搞好役前教育,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征兵系列宣传活动,点燃了应征青年的参军热情。

威海,古称威海卫,意为“威震海疆”。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威海却屡遭战乱之苦、饱受丧权之辱,中国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就是在这里诞生和覆没的,“威震海疆”只能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苦苦追寻的梦想。潮起潮落,沧桑巨变,如今漫步甲午故地,甲午海战的纪念符号随处可见: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北洋海军忠魂碑、收回威海卫纪念塔以及1:1复制的定远舰……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是开展役前教育、强化国防观念的鲜活教材。对此,威海市征兵办在应征青年中广泛开展“五个一”役前教育活动:上一堂国防知识课、进行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看一部甲午战史录像片、组织一次军营参观、进行一次集体宣誓。2010年开始,威海市征兵宣传教育讲师团正式组建,10余名研究甲午战史的专家学者加盟,累计开展征兵宣传讲座80余场次。为增强应征青年对军营生活的直观了解,威海市军地联手组织应征青年到军营里过“军事日”,感受部队的火热生活,在零距离接触中坚定建功军营的理想信念。为激发高学历适龄青年的应征入伍热情,他们还组织辖区内高校优秀士兵代表和驻地部队现役大学生士兵代表组成征兵演讲团深入各高校进行宣讲,今年全市大学生应征报名人数达到400多人,远超往年。

拥军尚武要有实实在在的硬措施,让现役官兵安心、退役官兵放心、军人家属暖心,才能使参军入伍的热情持久。对此,威海市委、市政府多次征集各方的意见建议,坚持在完善政策中破解难题。他们向全国征兵政策领先的地区看齐,提高义务兵优待金发放标准,建立优待金自然增长机制。他们还逐步加大退役士兵安置力度,自2012年以来,全市统一调整完善基层专武干部选用机制,确定了3年时间使退役大学生士兵担任专武干部的比例达到80%以上,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士兵的应征报名积极性。对国家规定的转业士官、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重点安置对象严格落实上级关于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政策规定,近3年来共有11人安置到事业单位,52人安置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并签订了不少于3年的工作合同,有效解决了退役士兵的思想困扰。2013年,他们还出台了《关于威海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免除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学费、住宿费和技能鉴定费,并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2年来,全市共投入经费400余万元,培训退役士兵1500余名,推荐上岗就业700余人,有力解决了退役士兵“工作无技能”的现实困境。

役前教育入脑入心,政策新规以暖心促安心,昔日甲午战争故地应征青年信心满满,斗志昂扬:“走进军营后,我们要时刻以甲午屈辱史警醒自己,牢记自己身上的红色基因,不负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为家乡争得更多的荣誉!”(刘军涛 吴旭 马绍慧)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刘军涛)

图集精选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