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火红的感叹号

向 京

2014年11月05日05:13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火红的感叹号

“快闪”

  ■曹慧民

  故事你一直在听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成长,就是将你的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有关教育的故事:故事讲不好,道理也很难讲清楚。讲故事要独特、完整和有代表性;讲道理则靠缜密的逻辑和正向价值观的力量。二者合则双赢。

  《火红的感叹号》最早发于2001年11月23日,读者来信厚可盈尺,10多年来,围绕它的话题从未间断过,就因为这个“感叹号”具有多义性。“悲催”的是,积纳成集的“感叹号沉思录”已累积到7、8辑时,因为电脑存贮故障,让珍贵的“原材料”一夜间化为乌有。于是,我们为曾经有过那么畅快的思考历程,特意组织了一次“快闪”行动——这是一次思想的“快闪”。恰好,思想的形态本身就像闪电,谓之“思想的闪电”。有趣的是,在谈论创新思想工作这个话题时,又勾起我们对另一个故事文本的思考,由此,引出“冬天的橡树”和哈佛个案示例。

  那年,她16岁,在一个边境农场中学上高二。每天早上,她和住校的同学跑步时都要经过一个边防连队营区的后墙。国庆节前夕,学校和边防连搞联欢,演出在学校礼堂进行。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嘹亮的军歌步入礼堂。礼堂上方挂着鲜红的横幅,同学们既兴奋又好奇,尤其是高年级的女生有的偷偷向战士们张望。战士们目不斜视,双手扶膝,正襟危坐。

  演出开始,学校高一2班大合唱《歌唱祖国》拉开了序幕。战士们使劲鼓掌,掌声震耳。接着,边防连一排的《打靶归来》也赢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演出气氛十分火热。“下一个节目,由二排三班表演三句半《说说咱们的新家乡》,大家欢迎!”只见4名战士齐步上台,立正敬礼就开始了表演。他们一人手里拿着一件打击乐器,最后一名战士手中拿着一面大锣。前面3人一人一句,轮到第4人,他就使劲敲一下大锣,喊上总结性的一句话。她发现,第4位战士特别年轻,有点像她腼腆的弟弟。他每喊完半句,脸就通红通红。现在,前面3个战士说完了,又该他了。他使劲敲了一下大锣,突然张大了嘴,却没有声音。台上台下一片寂静,同伴们都焦急地望着他,台下上千双眼睛也在盯着他。他的脸更红了,他又使劲敲了一下手中的锣“咣——”可张了张嘴,还是想不起该说的词。“哗——”台下台上都笑了。这时,小战士的脖子都红了,他低下了头。还好,聪明的主持人及时上来解了围。

  她看到,小战士是埋着头走下台的。演出继续进行,那位小战士一直没有回到座位上。演出结束了,边防连整队回营房,她用目光找到了那个战士,他的表情特别难受,头也抬不起来。

  晚上回到宿舍,她辗转难眠,就披衣提笔用娟秀的字体给那位战士写了一封短信:“我知道,今天演出,你失误了,但是你尽力了。作为最可爱的人,我不想看到你今后垂头丧气的样子。如果你能够真正忘掉这段阴影,振作起来,希望你在你们营房的后墙上画上一个感叹号。不要打听我是谁,我会天天去找那个感叹号的……”

  第二天,她打听到那个战士的姓名,就把信寄了出去。接下来几天,她每天跑步路过那面后墙时,都要仔细认真地察看。第一天墙上是空的,第二天墙上什么也没有,第三天,墙上还是空的……她几乎失掉了信心。尽管这样,她还是在第4天早上和同学又去了那里。快跑近那面墙了,远远的,她发现墙上有一个大大的、红红的感叹号。感叹号的色彩很深,描得也很整齐,好像是用红纸贴上去的一样。她的心跳一下子加快了,脸也红了……

  早操后回到宿舍,她兴奋地把这个惊喜的发现告诉了几个好友。叽叽喳喳的女友不相信,又簇拥着她再去看看。那个感叹号真的是那样鲜艳夺目。后来,她忍不住又特意去看了几回。她心很细,每次去,都会拉上几个女友一起去,她从来都没有单独去过。这年中秋节,她从省城大学回到久别的家乡。一种难以抑制的心情,让她又去找墙上那个感叹号,可惜,边防连的院墙已经重砌了。一阵冲动,她走上前去向门卫哨兵打听那位小战士的去向。哨兵回答说:“我们连长到团里开会去了。”

  听醒木一声收,故事里的他还在等候,说书人合扇说从头,一个故事,几多理由。谁在沉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王海涛 70后 北京卫戍区预备役高炮四团政治处主任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外国的一个谚语: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在我看来,包括指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所以被称作灵魂工程师,就在于他们善于为不同的人找到自己的天空,甚至帮暂且飞不起来的“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让其栖息在属于自己的高度上,待羽翼丰满再展翅高飞。

  ●樊超 90后 包头军分区66439部队政治处干事

  人生的伏笔,常埋设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中。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撬动。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轻轻一转,大锁“啪”的打开。铁杆纳闷,问:“为什么你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锁,唯有那把“对芯”的钥匙方能解开。

  ●赵楠 80后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认知科学家对5岁前后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在情感方面,幼年的孩子并不能明确区分自己、别人以及外在世界。如果他们感到了疼痛,那么,他会以为所有的人,甚至无生命的器物也都会感到疼痛。科学家认为,我们成年后体恤他人的道德感和规范,实际上是由童年体验得来的。由此,我想,教育者应是童年阶段直觉完善、“含德之厚者”,并具备足以育人成德能力的那些人。即使之前体验不甚完美,那也应在后天的刻意磨炼中习得。

  ●周勇 70后 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政治处主任

  我想到的是,人并非在逆境中才会出现心理危机。且不说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单是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就会不同程度地引发焦虑、疲惫、紧张等心理反应。这时,就用上心理学了。遗憾的是,我们有的政工干部,偏偏对这门学科知之甚少。要知道,必要的心理和精神的按摩,不仅可以抚慰心灵,平复创伤,还可以使之生发“自知”“知人”“知世”的圆融智慧,促其不断完善自我,发掘内在潜能。

  ●张赛赛 90后 武警芜湖市支队士官

  情感在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与繁复不言而喻,这个故事完成了对“通情达理”的诠释。“通情”:感知小战士的低沉;“达理”:告诉他画感叹号,实际上运用的是心理暗示。在这里,“于情”总是先于“于理”的,执理忘情不行,唯情无理也不行,正如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说的:“感情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情感,谁就不懂得道德。”

  插图 朱 凡绘

  刊头书法 李 铎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