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白龙马精神”闪耀黎以“和平线”

【查看原图】
联黎作战工程处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界桩底座中心点是否与卫星定位点重合。柴印摄
联黎作战工程处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界桩底座中心点是否与卫星定位点重合。柴印摄 
来源:人民网  2014年11月20日17:34

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工兵红一连建连大会上曾勉励官兵要像“白龙马”那样,不畏艰难困苦,不计名利得失,甘做革命骏马,把革命驮向胜利,从那时起,“白龙马精神”成为了工程兵的特有精神。近日,来自成都军区13集团军某工兵团的维和官兵们,把“享乐、舒适”藏进背囊,把“忠诚、奉献”铸在心间,用双肩和汗水在黎以边境上筑起“和平线”,让工兵部队特有的“白龙马精神”在蓝线上熠熠闪耀。

“加把油啊,呼嘿!往前冲呦,呼嘿!”整齐的呼号声一遍遍的回荡在黎以边境的宁静山谷中。11月14日正午时分,2名肤色黝黑的战士在崎岖山路上推着小车缓慢前行着,道路尽头,几名官兵正顶着烈日浇筑蓝色界桩。

这天,太阳升起的很早,早上7点整,第十三批赴黎维和工兵分队建筑排官兵们已经在BP2任务点整齐列队。“争取尽快拿下第三个界桩,干活!”,排长李亮撂下这句话后便带领战士们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

“蓝线”栽桩困难重重。时间紧、任务重、危险大,而此次任务又添加了新的难题:只有11名作业官兵,其中还包括3名驾驶员,这意味着官兵们每天至少要完成2倍以上的联黎标准作业量。

“幸亏路好走,我们肩膀上的压力才少了很多!”四级军士长卢太松介绍说,由于这个任务点位的安全通道相对宽阔,栽桩点距离建材存放点只有1000多米,他们可以采取人工背运和推车运送的方式运输水泥和砂石,这比以前背着上百斤重的水泥在山路中穿行2个多小时强多了。

困难总是相对的,即便有推车助阵,要完成一个界桩栽设,至少需要250车次运输量。官兵们行走的这条曲折的山路是由柬埔寨维和部队3年前开辟的安全通道,由于长时间无人行走,加上被雨水反复冲刷,路面损坏十分严重,到处是乱石浅坑,十分颠簸,稍有不慎,车子会发生侧翻,甚至车内的建材会“弹”出伤到官兵。

10月底,笔者第一次到“蓝线”栽桩点采访,恰逢第一个界桩的收尾工作,下午15时,官兵只差在2米高的水泥底座上固定蓝桶这最后一项工序,为了加快作业进度,他们决定一次性运送8块60斤重的水泥石墩,用于设置简易阶梯。然而在运送途中,走在前面的中士李杰右脚底打滑,摔倒在地,车子也随即侧翻,一块石墩从车里蹦出来砸在了后面推车的下士段加云腿上,第二天,队里安排段加云留守,但他却一瘸一拐的跟上了队伍。

“战士们都在‘拼命’工作,谁都不想给工兵分队丢脸,更不敢给中国军人抹黑。”排长李亮介绍说,10月中旬,联黎司令部作战部工程主管印度中校辛格在不明事实情况下,多次指责我工兵分队建筑工程效率低、进展缓慢,并要求我分队同时展开“蓝线”BP2栽桩、马来西亚营区拆除、运输砂石3项工程任务。面对辛格的刁难,尽管官兵心中十分憋屈,但他们欣然接受了挑战,因为他们清楚高标准地完成任务,才是对辛格的质疑最有利的回击,更是展现我中国维和军人优良作风的绝佳机会。

“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中午30分钟的午餐时间了。”中士汪茂告诉笔者,午餐时间对于连续超负荷工作的他们弥足珍贵,早点吃完饭就可以留出多点时间打个盹,有时候吃饭慢的战友甚至能听见其他人的呼噜声。

“艰巨的任务和不实的指责没有压倒大家,他们个顶个都是好样的!”工兵分队队长唐兵,这位有着25年兵龄的老工兵,说起他的工兵兄弟,既骄傲自豪,又倍生疼惜。

联黎对界桩位置的要求非常精准,界桩的中心坐标点与卫星定位点偏差不能超过10厘米,因为误差太大会引起黎以纠纷。

“尽管我们作业手不足、工期紧张,但绝不会因此降低‘中国标准’!”副队长吴先喜告诉笔者,此前由13集团军某工兵团为主组建的5批维和部队,以零误差的标准在“篮线”累计栽设100多个界桩,被树为联黎部队的标杆,他坚信新一批建筑工兵在这次任务中能继续保持这种标准。官兵们的实际行动并没有辜负吴副队长的信任:已经完成的2个界桩中心位置与卫星定位点毫厘不差。

吴副队长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今年3月,13集团军某工兵团官兵赴高原理塘施工,作为带队领导,他和战友们一干就是半年,8月底,维和分队组建,他和10名技术精湛的老兵又被抽掉到工兵分队执行维和任务。

才下高原,又战“蓝线”。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官兵们的思亲之苦溢于言表。为了把官兵的思亲之苦转化为工作动力,该工兵团政委蒲毅请来了部分官兵的家属,特意录制了一个短片,通过互联网传到黎巴嫩,激励他们安心工作。

11月10日,联黎司令部作战部工程主管辛格专程来到中国营,向官兵表达了歉意,并承认了他的工作失误(联黎司令部J5部门10月底针对我建筑排人员装备缩减后所进行的综合实力评估:鉴于中国工兵分队建筑排当前编制人员装备情况,该排不适于在两个方向上完成多项工程任务,仅满足于完成一个方向的任务)。

早日完成任务,更好履行维和使命,带着成绩归国与亲人团聚——这一简单而强烈的愿望,感召着这群为了世界和平,在黎以边境线上不计名利、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中国维和军人。

人民网黎巴嫩提尔11月20日电 人民网驻叙利亚记者 宦翔 特约通讯员 柴 印

分享到:
(责编:刘军涛)

图集精选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