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县)兴县,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县民政局的王波名气很大:他担任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主任18年,寻访烈士遗物的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去年5月卸任以来,至今仍忙于为英烈和他们的亲属做事。
一面小镜子与一盆蒸山药
细微处的致敬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军许多指战员牺牲在山西兴县这片热土。受战时条件所限,一些烈士当时就地草草掩埋。2006年国庆节期间,王波萌生了集中收迁散葬烈士遗骸的念头。
王波所做的,不只是让烈士们入土为安,他还注重查阅搜集所安葬每位烈士的生前爱好,注意从细节上温暖那些逝去的英灵。
一位叫梁居明的八路军小战士,牺牲时口袋里装有一面小镜子。收迁重新安葬烈士遗骨时发现,原来的小镜子已经破碎,王波专门买来一面新镜子放在小战士身边。一个名叫胡俊源的连长牺牲前吃了一顿山药蛋,对身边战士说:“好吃不过山药蛋!”这句话恰巧被一位战地记者记了下来。王波翻阅陈旧的报刊资料,看到这段描述,特意将这句话标记在胡俊源名下。收迁安葬胡俊源烈士遗骨的时候,他郑重买来一盆蒸山药,祭奠在烈士碑前。
每次收迁安葬,大家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收迁一位名叫龙海的营长时,清理出的皮带、帽徽、牙刷,甚至半截铅笔,王波仔仔细细擦拭后,小心翼翼地放进棺木。
2011年,黑茶山脚,凤凰岭下,湫水河畔,一座大型烈士陵园扩建而成,这就是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陵园建有大型合葬烈士墓四座,单葬烈士墓327座,王波与工作人员一道,从全县20多处烈士散葬地收迁回410位烈士遗骸。
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些英雄,王波带领工作人员在民政部档案库翻遍了全国各省市烈士英名录,抄录下了千余名牺牲在兴县的烈士信息,为每位烈士撰写了碑文。
一本小影集与一套大丛书
传后世的铭记
在陵园一个烈士展室,摆放着叶挺将军曾经使用过的一本影集。这是王波到黑茶山叶挺将军飞机失事现场一带搜寻烈士遗物时,从一位老乡手中征集来的,如今已成为镇馆之宝。
一次,王波在兴县东会乡店上村搜集烈士资料,无意间听村里一位老人讲起一桩往事:村里有一位叫任根宝的烈士,当时是游击队的中队长,他与村里一位姑娘青梅竹马、相亲相爱。一次日军扫荡,任根宝率队参战,出发时姑娘把他送到村头一棵大树下,含情脉脉地目送他的背影在远处消失。那次战斗,任根宝壮烈牺牲,连遗体都没找到。姑娘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依然每天站在村头那棵大树下痴痴等待,一直等到两鬓斑白……听了这个故事,王波深受震撼,他对同事们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又怎能不做好搜集、整理烈士遗物,安置好散葬烈士的工作?”
任陵园主任18年,王波和同事们一道,抢救烈士遗骨遗物、搜集整理英烈史料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些年,他们利用搜集到的资料、照片和遗物,布展了“抗战烈士事迹展室”“解放战争时期晋绥烈士事迹展室”和“晋绥风云人物展室”,更加丰富和全面地展现晋绥革命史。
收集晋绥革命历史人物资料达到一定规模后,王波参与主编了100余万字的《晋绥风云人物》丛书。丛书收录了在晋绥工作战斗过的600多位县团级以上干部生平资料,有图片1200多张,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专家称,此举填补了晋绥革命根据地人物传记的一个空白。
一幅老照片与几处野渡口
永远的纪念地
作为一名普通的民政工作者,王波这些年一直用自己积累下来的烈士信息资料,积极主动为部队、军烈属、复转军人做事。因为掌握的晋绥革命历史信息翔实、准确,他被上级文献部门、晋绥烈士后代和当地群众誉为“活的晋绥史料库”。
兴县有一位乡亲自称是红军战士的后代,因牺牲父亲的红军身份无法证明,母亲长期不能享受红军遗孀待遇。王波多方查找资料,终于从一幅1937年的老照片中找到了证据。每当说及这件事,红军后代一家人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中央电视台拍摄抗战纪录片,涉及晋绥一带抗战史实,慕名找到王波。王波带领摄制组一行,在兴县境内奔走,举凡红军所经的李家梁渡口、桑湾渡口,以及120师工兵营挺进山西抗日前线的黑峪口渡口等处,进行了实地拍摄。纪录片播出后,这些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久前,经杨虎城女儿牵线帮助,王波找到了抗战期间在兴县驻扎战斗过的晋绥军区独立三旅27团的血脉传承——南京军区某团。他造访这个团才知道,部队战史陈列缺乏晋绥一带抗战的史料。王波向官兵讲述有关情况后,为这个团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为这支光荣的部队续接上了辉煌一页。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