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海上钢钉”营镇守“四无岛”(国防视线·来自边海防一线的报告(6))

本报记者 倪光辉
2015年01月25日03: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竹山岛战士守卫祖国的海防。
  王卫星 朱高伟摄

  官兵们在雪地里开心地做着游戏。
  王卫星 朱高伟摄

  边海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上强调,边海防战线要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2014年,国防周刊适时推出系列报道“来自边海防一线的报告”,受到广大读者和基层官兵的欢迎。不管何时,祖国的安定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边海防官兵的坚守和奉献。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5年,本版继续带您探访祖国的边疆海防,去看看驻扎在那里的可爱官兵,感受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和状态。

  ——编 者 

        

  核心阅读

  在波涛汹涌的渤海前哨,有个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无淡水、无航班、无耕地、无居民的“四无”小岛——竹山岛。这里,距公海只有12海里,战略位置重要,西方列强曾7次从此经过入侵京津。

  如今,被济南军区授予“基层全面建设模范营”的某加农炮营官兵就驻守在这里。这群被誉为“海上钢钉”的官兵,挑起“锁钥京津固千里海防”的重任,默默承受着“隔绝人世”的寂寞和艰苦。

      

  前不久,持续的风浪让原本每周一补给的竹山岛差点“断粮”。这几天风浪小了些,补给船艇随时待命。听闻喜讯,记者从蓬莱市乘坐1个半小时的轮船抵达长岛要塞区码头。

  这天,天气晴好。伴着海鸥的鸣叫声和发动机的隆隆作响,登陆艇驶出码头。

  船艇在大海中颠簸了2个多小时,大竹山岛渐渐进入了记者的视野,镌刻在巨大海岩上的“大竹山”三个大字赫然醒目。

  在这片土地上,一群年轻的士兵日夜守护着祖国的海防线,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军人的荣誉与崇高。该海防团政委张鑫告诉记者,这里的战士,常常入伍进岛来一呆就是几年,出岛的时候已是退伍的时候了。

  战风斗浪,吃苦不言苦

  在“四无岛”,补给是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冬天,出行非常困难,海风贴着海面吹,上了船后又呕又吐,那遭罪的滋味真让人想跳海。

  终于靠岸了。沿着崎岖的山道拾级而上,背靠山坡,海风似乎也要把记者吹倒。

  “所有的补给全靠部队的给养船运送。”一同探访的团政治处副主任邱信江说,每年11月到来年4月的风浪季节,十天半月不通船是常有的事。他介绍,有一年刮大风,持续29天没送给养,储存的青菜吃完了,淡水用完了,官兵们只能啃咸菜,喝坑道水。官兵亲属来队探望,常因风大浪急,只能在岛外苦苦等待。有的即便乘船来到竹山,也往往靠不了岸,亲人在船上拼命地呼喊,官兵在岸上含泪招手,这种场景深深地印在守岛人的记忆中。

  “战风斗浪,是守岛人的常态。”营队教导员刘德祥说,去年腊月,由于风大,半个多月没有通船。风浪把海底电缆和通信电缆都扯断了,小岛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腊月二十九那天,趁着风浪稍有减弱,上级派来了给养船。可是风浪依然很大,给养船无论如何都没法靠岸。官兵只好眼睁睁看着给养船掉头返航。没有年货,春节怎么过?他们就在海岛“家底”上做文章,淡水保障做饭和饮用,其他用水使用蓄水池积攒的雨水;他们杀掉尚未出栏的猪,保证官兵吃上新鲜肉;蔬菜品种少,他们就变着花样地翻新花样;把炝土豆丝、青椒丝、胡萝卜丝称作“窈窕淑女”,把炖土豆块、白萝卜块、排骨块叫作“同甘共苦”……

  苦点累点倒能忍受,遇到特殊情况,可真是让人着急。战士卢先财突发急性阑尾炎,出现阑尾穿孔症状,需尽快手术。当时正值风浪天,病号送不出岛。上级急令派来船只,平时两个多小时的航程,竟在风浪中走了12个小时。船到达时已是晚上10点。当时小卢的病情十分危急,已来不及送往医院救治,军医刘吉林决定就地手术。没有无影灯,就打起十多个手电筒,没有消毒设备,就用酒精甚至点火烘烤手术器械,艰难地完成了手术,把小卢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四无岛’驻守,你有没有后悔过?”在岛上采访,记者问了不少官兵同一个问题。“开始有点,后来就再没有想过,因为早已习惯了。”他们望着大海,一脸的坦然。

  就地取材,苦中有作为

  在山脚营区一旁,12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引人注目。虽是冬季,蔬菜也是长势喜人。

  岛上淡水仅靠补给船运送不行,打起仗来很容易被动。官兵们动手挖水槽、架水管、修水池,把雨水积存起来。为吃上更多的新鲜蔬菜,他们就在老营房废墟上开辟菜地。房子地基是用混凝土灌注的,一镐下去,只见火星不见坑。大家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开出2700多平方米的空地。而后又从石缝里把土一点一点抠出来,一筐一筐背下山,建起了冬暖式塑料大棚,种植官兵爱吃的时令蔬菜。2012年,在各级的关怀下,新建了营房,优化了官兵生活环境,又建起了生活服务中心,自己炸油条、做豆腐、生豆芽、轧面条,结束了单纯依靠岛外保障的历史。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没事遛海边,来回小半天。”这段顺口溜,是曾在岛上工作过的团政治处主任孙震给记者谈起的,它形象地描述了小岛过去枯燥寂寞的业余生活。近年来,各级首长机关坚持为岛上的官兵解难题送温暖,灯光球场、健身房、空调、全自动洗衣机、卫星电视接收器、保鲜库等设施,纷纷落户小岛连队。2008年,竹山岛连通了政工网。后来,网通公司和广电部门在岛上架设信号中转站,开通了无线电话,实现了电视电话进班排;建起了营局域网和网络学习室,将军营广播联通到了官兵宿舍,将图书放置到了战士床头。

  在岛上工作了12个年头的军医刘吉林告诉记者:“过去是新报变旧报,周报变月报,现在只要鼠标一点,就能浏览当天新闻、下载学习资料,仿佛一下子从知识的荒漠来到了信息的海洋。”

  对接强军目标,传承“老海岛”精神

  这里距公海仅12海里,平均每天有几十艘境内外船只从附近水道通过。小岛连着大战略,特殊的战略地位让官兵深感责任重大。官兵苦练硬功、矢志打赢的精神感染着记者。

  有人认为,在条件这样艰苦孤独的地方,就是睡觉也是做“奉献”。但竹山官兵不这么认为:只有睁大警惕的眼睛,练好过硬的本领,才能守卫祖国的海防。

  在岛上条件逐步改善的同时,营队党委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老海岛”精神对接强军目标。为此,他们教育引导官兵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意识,着眼现代战争需求,自我加压,把小岛建成坚不可摧的“海上钢钉”。每年开展“三带三讲”活动,将战士带进坑道,讲述“老海岛”们真抓实备的感人故事,带上阵地,讲述营队的重要军事位置。每周组织观看《甲午海战》《戚继光》《目标战》等爱国教育影片,强化官兵固守海岛的责任意识。

  因为小岛没有专门的五公里越野路线,营队就将从生活区到训练场的那条陡峭上山路,作为官兵训练的重要场所,负重蛙跳、深蹲、冲刺等课目成为官兵训练片头曲和闭幕式,有效提升了官兵的军事基础素质。

  他们还抓住机会对官兵进行针对性适应性训练。去年10月,连续十多天的大风使补给中断。营党委决定,不动岛上储存的淡水和食物,组织开展孤岛生存训练。官兵们利用就便器材搭掩体、住山洞、蒸海水、吃海菜。“5天进行了14个课目的训练,提高了野战生存能力,强化了战斗意志。”一位兵龄14年的上士班长任虹刚向记者回忆。有一次,营里组织士兵到岛外查体,下午返航时遇到大风,只得在海上抛锚。船体随着海浪剧烈摇晃,大部分人员出现严重的晕船反应。利用这一机会,他们进行抗眩晕训练,组织大家唱军旅歌曲、讲“老海岛”们创业故事来转移注意力。风刮了一夜,大家与风浪抗争了一夜,硬是挺了过去。

  针对岛屿防御任务特点,营队积极探索依托既设阵地发挥兵力火器最大效能的战法。组成课题小组,反复严练,探索出了打击快速登陆工具“固定射角法”和抗登陆作战“2+2”射击法。在此基础上,与沈阳炮兵学院联合研制出炮兵营对海射击指挥系统,这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25日 06 版)

(责编:白宇、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