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国防科技大学“海星计划”温暖孤老残童

【查看原图】
学员纷纷签署助养协议
学员纷纷签署助养协议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2015年03月27日11:14

在湖南长沙,有这样一群陌生的熟悉人,熟悉在于她们隶属过同一个单位,关心着同一个群体;陌生是因为他们彼此并不相识,只是经常听人说起那个“兵哥哥兵姐姐”。

10年来,他们积极开展 “海星计划”大行动,累计助养孤老残童十余万人,资助贫困学子数千人……让“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旗帜高扬在三湘大地。现在,他们或服役在祖国大江南北,或还在星城长沙勤学苦训,虽然天各一方,却依然通过“海星计划”心心相连。

他们就是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的莘莘学子们。

无声感召,行动践诺言

2015年3月5日,在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2周年之际,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海星计划”助养团队来到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看望他们帮扶的孩子们。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一个患有先天性脑瘫、只有左手一个指头能动的孩子能熟练地运用电脑。这位名叫王华的女孩,将轮椅挪到一台印有“国防科技大学捐赠”字样的电脑前,用左手的一个指头敲出一行文字:感谢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海星计划”助养团队的帮助,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王华提到的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海星计划”助养团队,是由该校学员自发组成的一个爱心组织。那一年是2004年,国防科技大学与南方医科大学首次联合培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生,组建了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队。刚刚走进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的6名医学队学员怀着“为孤残儿童做一点事”的朴实的想法,与长沙市彩虹孤残儿童服务中心启动了“手拉手”海星助养计划,他们自己则成了最初的义工。

那一年,国防科技大学编制体制调整,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在三号院正式成立并迎来了首批学员。学员宿舍楼前、餐厅门口,义工们拉起横幅、打起“广告”、招募“海星”助养人。听到孤残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难,看到义工们用这些孩子最灿烂的笑容做成的笑脸墙,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的学员们郑重地在“助养协议书”上签署了名字。

助养协议落在纸上,也从此刻在了学员们的心里。他们约定: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到服务中心看望孩子们,帮他们整理衣物、打扫卫生,教他们写字、唱歌、画画,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得到关爱、快乐成长。

尽管做足心理准备,一到孤残儿童面前,学员们的心仍深受极大震撼:有的患有先天性脊柱损伤,有的双下肢瘫痪,有的带有严重自闭……曾在汶川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英雄少年欧阳宇航助养的小刊刊就是这样一位患有先天性脑瘫、自闭严重孤残儿童。手牵手游戏,她不参与;心贴心交流,她无动于衷。温暖的关怀始终换不来一个微笑,真心的付出也总被误解为“可怜”。留下了爱心捐款,欧阳宇航并未轻松,而是带着沉甸甸的使命回到了学校:如何针对儿童开展心理沟通?面对健康的同龄小伙伴,如何帮他们摆正心态?如何教育他们不怨天由人,懂得积极生活回报社会,而不成为问题儿童?

学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长沙市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医疗康复中心……欧阳宇航总是牺牲休息时间来到这些机构学习取经,不厌其烦地当起了小刊刊的课外辅导员、知心哥哥……点点滴滴的努力捂热了小刊刊原本自卑自闭的童心。每次离开福利院,小刊刊总是钻在欧阳宇航的怀里不愿分开,一句句“兵哥哥,别走!”更是把他们的心“栓”得更紧了。

真情接力,铸魂育新人

国防科大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培养的合训学员超出全军的1/5,他们经过四年学历教育和一年任职培训后,将分配到一线作战部队,担任基层指挥军官。“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该院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海星计划”助养活动则是他们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助养团队里,该院2010级学员李佳豪给长沙市第二福利院院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助养了两个孩子的他,毕业分到西安某分流院校后由于联系不上团队,一度中断了助养,后来通过多方联系才接上线,最终硬是往固定账户补交了一年的助养费。

2014年3月2日,长沙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迎来了这位特殊的“亲人”。他特地请假从西安赶回长沙,为的就是能在下部队前再亲眼看看他们助养过的孩子们。

走进福利院时,原本还有些担心孩子们无人接力助养的他惊呆了:原学员队教导员罗有敢正带着孩子们在走廊列队欢迎他,一声声“兵哥哥”把他的心都唤得融化了。

原来,罗教导员是“海星助养”活动的首批爱心助养人之一。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将助养活动更好地接力下去。通过多方努力,他们扩展了“海星计划”,借助学校连队化管理改革契机,注册成立“绿色阳光”等义工服务队,把毕业学员的助养对象一一接纳过来。

为确保助养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使“搁浅海星”得到持续关爱,他们还自发形成了“真情不断线,关爱续前缘”的“五个一”制度:入伍第一课,请学员旅领导给新学员介绍“海星计划”,让孝亲爱幼的传统薪火相传;新学期第一个党日,组织新学员到服务中心举行助养仪式;与每一名资助对象签订助养协议,定期书信与服务中心交流,形成一份助养报告;每周派学员代表到服务中心看望儿童,做力所能及的服务;毕业前集体到服务中心举行助养接力仪式,真情话别。不仅如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善款管理中心,定期公示善款来源、去向、金额,每笔资金都定位到了受助单位和个人,让人一目了然。

“10年前,我是你们援助的‘海星’;今天,我想加入你们,帮助更多的‘海星’……”2015年3月4日,一位名叫陈实的年轻人拄拐来到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流着热泪送来了一份申请书和爱心捐款。他是“海星计划”诞生以来的第一批受益孤残儿童之一。10年后,在深圳某动漫设计公司就业的他,已成为该公司业务总监。而今,他终于如愿成为 “海星计划”的“编外”成员。类似陈实的孩子,在该群体中还有不少。

10年来,“海星计划”助养团队已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数千人,助养对象也由彩虹孤残儿童服务中心扩展到第一、二社会福利院,森宇、晨光、万事佳等数十个孤残儿童社区家庭,先后被长沙彩虹孤残儿童服务中心、长沙市残联授予“爱心团队”“优秀志愿者团队”等光荣称号。

全面辐射,星火也燎原

“开展军营开放日、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组织军训活动……”自从2004年“海星助养”团队成立以来,在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帮困解难的同时,团队成员还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将爱心辐射到关爱孤寡老人、呵护留守儿童、资助贫困学子等多项公益活动。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四川籍学员李怀玉、周杰带着团队成员嘱托来到受灾极为严重的都江堰市。经多次走访,两人结识了双胞胎姐妹张雪玲、张雪婷,她们都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得知她们的境遇,成员一致决定:成立“三川基金”,助失亲学生圆梦象牙塔。

就在这届学员临近毕业时,喜讯传来,张雪玲考上四川省民政干部学院,张雪婷顺利进入一所五年制高职学院学习。得知消息学员们欢呼雀跃,分外激动。张雪玲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满怀深情地给全体学员写了一封信:“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们叫‘兵哥哥’‘兵姐姐’。是你们,在那个阴霾的岁月里给我们带来一缕阳光,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给我们以坚强。我们将来一定像你们一样,用爱心回报社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团队的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对“海星计划”的坚守没有变,对“帮困助学”的决心没有变。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先后成立了“兄弟基金”“春雷基金”等爱心基金,与贫困学生一帮一结对子、写家书、诉心肠,让孩子们在爱心陪伴和教育帮扶下快乐学习;携手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大手牵小手,共筑中国梦”活动,打造“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与长沙市四方坪二小、长沙县安沙镇时钟小学共建少年军校,与长沙市杉木小学等学校建立双拥共建机制,共同助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为了传播爱的正能量,“海星计划”助养团队还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每年定期组织手牵手“爱心走长城活动”。一千多名爱心人士浩浩荡荡,带领着孤寡老人、残疾儿童沿着湘江之滨徒步行走十里,他们广泛深入企业、社区,向社会群众宣传献爱心活动,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海星计划”大行动。

如今,在“海星计划”的接力助养下,大多孤残儿童、贫困学子都能自食其力,有的甚至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就业也加入了“海星计划”,成为“爱海”的一分子。

10年来,国防科大三号院“海星计划”助养团队共筹集善款200多万元,累计助养孤老残童10多万人,资助贫困学子数千人……他们帮困助学的事迹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为传颂。从部队到地方,从校园到社会,从长沙到全国,一股股爱的暖流在神州大地涌动,在座座军营蔓延。(黄伟 强天林)

分享到:
(责编:张瑶(实习)、闫嘉琪)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