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

守护领空的幕后英雄(逐梦英才)

本报记者  喻思娈
2015年06月06日03: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年过八旬,于本水(上图右。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为航天事业一干就是56年,他参与了我国三代防空导弹的设计研制,是我国防空导弹领域的专家。

  他从不看重名利,退居二线后最让他惦记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导弹技术。

  “近快战法”击落U—2侦察机

  1934年,于本水生于吉林省九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国家研制先进武器是他儿时的梦想。

  1954年,20岁的于本水被选拔到苏联留学,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飞行器设计专业。学成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在苏联“543”导弹基础上,我国开始自主设计第一代防空导弹。于本水和同事经无数演算、试验、分析,实现了用小弹翼代替大弹翼的方案。

  70年代末,第一代防空导弹代表型号“红旗三号”定型,成为我国第一型具有拦截高空侦察机能力的防空导弹,于本水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

  60年代中期,敌对势力U—2侦察机常窜犯我国领空,被防空导弹击落后,U—2飞机改进电子设备,采取机动逃逸战术,即制导雷达一开机,它便能迅速感应并逃出杀伤区。

  空军司令部要求国防部五院解决难题,任务落到于本水所在研究小组身上。他带团队研究U—2飞机的飞行特性、结构特性和要害部位,提出压缩制导雷达开机距离和发弹距离,并辅以兄弟火力单位佯攻的打法。这套战术就是有名的“近快战法”。

  1963年11月1日,我国首次用“近快战法”击落一架U—2飞机。U—2飞机再不敢来骚扰了。作为该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于本水荣立个人三等功,被奖励一本《英华大辞典》。

  凭“近快战法”成名后,于本水没有徘徊止步。他观察到西方国家相继采用低空、超低空空袭战术,建议研制机动性能好、反应时间快、机动过载大、抗干扰能力强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

  80年代初,于本水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着手第二代防空导弹研制。经8年艰苦研制,他带领团队攻克高集成度导弹设计与试验、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首次实现对高机动目标的拦截。该导弹型号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90年代,于本水主持研制了第三代防空导弹。该防空导弹具备拦截超低空掠海目标能力。该导弹型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无法不关注导弹型号研制,因为太爱这项事业”

  从一穷二白起步,经半个多世纪发展,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已建立覆盖“空海陆”“远中近”“高中低”的防空体系,我国几代防空导弹专家功不可没。

  1982年开始,低空、超低空型号导弹在某试验基地开展各阶段飞行试验。在一次试验中,导弹发生异常振动,于本水推断故障源于导弹发射筒的“帽子”形变导致共振,建议换一换“帽子”。果然,换掉“帽子”后一切正常了。基地总工程师感慨:“老于,你真神了!”

  研制舰空导弹时,于本水做出导弹跳过模型遥测弹阶段直接从独立回路弹阶段开始研制的大胆决定,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

  于本水常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说,我们丝毫不能放松,“大国和小国不一样,我们不能靠买别人的东西,必须自己研制,进口武器不仅存在维修备件难题,关键时候别人不会卖给你,受制于人。”

  2002年,68岁的于本水交过了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靶场飞行试验,他亲临现场,帮助分析问题;飞行试验故障,他帮助型号队伍进行故障分析和归零……“我无法不关注导弹型号研制,因为我太爱这项事业。”于本水说。

  言传身教,学业上的严师,生活上的慈父良友

  于本水常教育学生,要想做好事,要先做好人。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帮补基础课,辅导论文,教导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30多年来,于本水共培养硕士10名、博士7名、博士后3名,许多硕士、博士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好几位成为总设计师和学术带头人。

  当学生成长起来后,于本水又像是他们的良友。每当学生在技术上遇到难题,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去请教他。于本水现任某型号总设计师的学生说:“于本水院士不但教给我知识,也教育我如何做人做事。”

  1948年,于本水离开家乡,60多年他从没忘记养育他的热土。

  2014年5月27日,吉林省九台市波尼河镇大营城子村的党支部书记任丽华来京找到于本水,给他送来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原来,于本水先后两次捐了9万元,帮家乡三个村4000多户人家安装了自来水。1999年,于本水和夫人朱小泉来到大营城子村,为他的母校大营城子小学捐款两万元,为100多名师生换了新桌椅。每次回家乡,于本水都去看看他就读过的小学和中学。

  “饮水思源。我感谢家乡教育对自己的启蒙,愿意家乡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于本水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6日 04 版)

(责编:白宇、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