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团长铆在昆仑16年:"西海龙王"变"高原雪豹" 【2】

班公湖上的“西海龙王”
2000年7月,军校刚毕业的李光辉被分配到海拔4242米、我军唯一的一支高原陆军水兵部队,有着“西海舰队”之称的班公湖水上中队。
李光辉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带队执勤时的尴尬:当时,巡逻艇因发动机故障抛锚,战士们在湖中间束手无策,眼巴巴地看着船艇专业出身的李光辉,可他钻到机舱捣鼓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故障原因。最后,大家只得将巡逻艇划回码头。一路上,李光辉的脸红一阵、白一阵,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好高原船艇修理难题,成为一名合格的船艇兵。
为了攻克船艇高原修理、维护这个“拦路虎”,李光辉找来相关资料,潜心研究、反复试验,有时连梦里都想着这事。他将废旧的船艇发动机反复拆装,没有工具就自行研制,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练就出一套“听、摸、闻、看”的主机维修绝活。
高原缺氧导致发动机动力不足、功率下降,他就带着10多名技术骨干展开攻关,通过采取增加进氧量、在船尾安装压浪板等方法,使船艇在高原的航速提高10%。
班公湖是高原内流湖,每年11月份冰雪封冻,翌年4月开始消融。湖上的风向、风速和浪级变化莫测,加之湖面狭窄,暗礁较多,湖上行船十分危险。
班公湖的水文地理特征摸不准,如何带领官兵打胜仗!2006年3月,李光辉刚被任命为水上中队中队长,就带着几名骨干去“探湖”。
一次,李光辉带领大家正在测量水深和流速,原本风平浪静的湖面突然乌云密布、风浪骤起,船艇在波峰浪谷间剧烈颠簸,随时有被大浪掀翻的危险。李光辉不慌不忙,冷静地指挥大家测算完相关数据后才决定返航。
还有一次,为了获得某处浅滩的水文资料,李光辉不顾战士们的劝阻,亲自穿上防水衣,下到冰冷刺骨的湖水中,一连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测算和记录了数十组数据,完善了航道图的相关资料。
在水上中队工作期间,李光辉手工标绘了百余张航道图,收集整理各种数据资料20余万字,弄清了班公湖中几十个岛、礁、滩的准确位置,被誉为班公湖上的“西海龙王”。
身先士卒戍守“无人区”
2012年,李光辉从水上中队调任该团海拔最高、任务最重、条件最苦的一营任职。
上任伊始,李光辉便摊开防区地图,一个点位一个点位熟悉,然后再到实地按图逐个对照踏勘。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趟冰河、翻达坂、爬高山,足迹踏遍神仙湾、天文点、河尾滩等一个个高耸云天的边关哨卡,行程上万公里,把防区的兵要地志、水文地理、道路交通等情况悉数装进了脑袋中。
随后,李光辉又一头扎到一线哨所驻勤。官兵们告诉记者,一营所属连队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前哨的班排大都驻守在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记者了解到,这些处于边防最前沿的哨卡,没有固定营房,缺乏基本的生活依托,条件极其艰苦。
天文点边防连驻地海拔5170米,驻勤前哨海拔539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山下的一半,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4倍多,作为营长的李光辉,仅在这儿就连续驻守了8个月。听官兵聊驻勤的经历,令记者对李光辉更加敬佩——
冬季气温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大伙住在四面透风的简易板房里,即使生上火炉,睡觉时戴着棉帽、裹着棉衣棉裤、穿着棉鞋,可还是冷得睡不着觉,更不必说强烈的高原反应。
一次,李光辉带领官兵前往某山口执行战备巡逻任务,一路上他多次临机组织战斗演练,模拟突发情况的处置。由于训练强度过大,体力严重透支的李光辉头一晕,栽倒在雪地上。醒来后,大家劝他留在原地休息,可他仍坚持带领大家走到预定点位。
其实,李光辉完全可以呆在海拔相对较低的营部,可他为何要一次次地自讨苦吃。谈起初衷,他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营之长,只有时刻处在一线,才能保持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敏感性,能打仗打胜仗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当营长两年间,李光辉身先士卒、敢打硬仗,先后带队处置突发边情20余次,战胜各类险情30余次,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个人荣获二等功一次,带出一个集体一等功的连队。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