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老兵为何看守侵华日军旧炮楼近30年?【2】

 
2016年03月24日08:43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原标题:保护军事遗存 保护凝固的民族记忆

问题——

在意识薄弱与开发不当的阻滞中困难重重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因意识淡薄、保护不力、开发过度等原因,部分军事战斗遗迹和武器装备遗存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形势严峻。

军事战争遗迹和武器装备遗存的存在与战争或防御等军事活动有关,如果军队选择地势险要或边境地带驻防,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会较为偏远,不利于文物机构监管,也会因为地区贫困,得不到必要的管理和保护。

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同是战斗遗迹,保护级别不同,保护状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抗战遗址受到了较好的保护,列入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的抗战遗址保护仍有欠缺。

据悉,在原南京军区某机关大院里的原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抗战结束时曾作为侵华日军的签降地,该建筑的钟楼为木质结构,由于当时的保护能力有限,加上白蚁蛀蚀、风吹雨淋,钟楼早已坍塌。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731遗址群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因70多年的风雨侵蚀、冻融破坏等原因,部分旧址毁损严重。

在现实生活中,战斗遗址受到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和商业活动影响和破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重庆市北碚区温泉公园,周恩来、蒋介石、朱德等国共领导人曾居住过的“数帆楼”,成了红酒窖藏馆……

历史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

或许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占据了一块地皮,一片天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但是我们的眼睛不能够只盯着今天和眼前的利益,而应该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让未来的他们可以从这些遗迹、遗存中,知道历史曾发生过什么。

不仅仅是战斗遗址,退役的武器装备遗存同样亟待保护。

3月14日是南海“3·14”海战胜利28周年纪念日,回顾和纪念这次胜利的文章在互联网被广泛传播,而关于此次辉煌海战的主角——人民海军第一代南充舰(舷号502)退役后被拆解的一则旧闻再次被“揭开”。

《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12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再见,南充舰》的文章。2012年10月,曾参加1974年西沙自卫反击战和1988年的南海“3·14”海战的人民海军功勋战舰——第一代南充舰(舷号502),因舰体老旧、维护困难、安全隐患等原因,转移到秦皇岛某回收站拆解,这艘参加两次海战的功勋战舰,经历44年风雨洗礼的“老兵”最终因保护不善被拆解,实在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2012年,记者曾有幸登上南充舰,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南充舰。当看到舰艇内的锈迹斑斑,舱室内还挂有值班人员晾洗的衣服时,再回想起纪录片里这艘战舰的累累战功,心中泛起一阵酸楚。

与重视近现代军事装备遗存保护的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在管理和维护军事遗迹、遗存的水平仍存有不少差距。

据悉,曾参加过日俄战争,并打响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完整保存在圣彼得堡供后人瞻仰;曾见证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的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列舰,在退役后被改为纪念馆,停泊在珍珠港内……

当越来越多的军事遗址变身爱国主义场馆,退役武器装备遗存被请进博物馆,并陆续免费开放后,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展馆也是课堂,能帮助大家了解展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但若陈列的形式千篇一律,展品说明又浮于表面,则难以发挥其作用的最大化。

近期,记者走访了多家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现大多数展馆里的展品,只是对展品的时间、年代、材质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对展品的时代背景、参加过的战斗等信息也是交代寥寥,语言呆板,信息量微小。

网友“陈林”告诉记者:“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到一个城市,我喜欢走进当地的博物馆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我希望每一件展品的信息说明能够更加翔实一点,这能够帮助我了解当地的历史,我还希望博物馆里展品的展出方式能够多元化一些。”

呼吁——

在政府主导与市场配合的努力下走出困境

军事战斗遗迹是先辈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之伟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

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无一不是极度重视保护本国军事遗存,并将其用于培养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的载体。

以往,我们忽视了其重大的历史、军事、教育等价值而导致了许多不可挽回的破坏。而今,我们亟待要做的就是保护它,并大力宣传其价值,不但要向学生、市民宣传,更要向各级政府的领导宣传。

目前,我国的军事战斗遗迹和武器遗存大多是由各级政府投资、修缮、保护,但由于财政经费有限,难以筹措大量资金用于这些遗址资源的有效保护,且大多数地处偏远且涉及面广,更是难上加难。

有专家指出,对于战争遗迹,应主张“利用”而不是“开发”,否则很容易走样。要找到遗址保护与利用之间、保护与城市开发之间的平衡点,不能非此即彼。取得价值认同,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保护遗址、遗存,是目前各地在探索中的主要思路。

伪满“国务院”已经被吉林大学接管使用,它的整体面貌未被改变,已成为一座教学楼。目前,长春市大多数伪满建筑都已列入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医院、学校等机构使用。长春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年长春市政府和各使用单位会对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缮,这样的方式“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我国遗迹、遗存保护的资金来源多为国家财政拨款,但由于现阶段我国需要保护的遗存数量巨大,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地方可以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吸收社会资金、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尝试以市场运营的方式保护、开发、利用。

战斗遗迹、武器装备遗存有着丰富的历史、科研、社会教育价值,其任何一部分均可衍生出经济效益,因此只需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对这些遗迹、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按照“合理、适度、可持续”的原则,鼓励利用战斗遗迹开办展览馆、博物馆,旅游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发、推广具有抗战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服务、旅游产品;依托遗址、遗存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等等。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史祥龙是一名军事爱好者,在外留学期间利用假期参观了不少博物馆。据史祥龙回忆,英国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里收藏、陈列了一战、二战后绝大部分军事装备、历史文物,每件展品不仅保养良好,且都有详尽的介绍,甚至一挺机关枪在战争中不同阵营间的数度易手的经历都能被记录下来。

一辆二战期间澳军在北非缴获的德军军用奔驰吉普车,不仅有缴获的经过,甚至还记录了这辆车先后由哪些老兵、收藏家购买收藏,如何捐献给博物馆。

展品说明是博物馆以文字形式向观众传递展品信息的陈列语言,起着传递信息与诠释信息的作用,是沟通展品和观众的桥梁,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为更好的发挥其教育价值,相关博物馆、军史馆应对展品的说明进行进一步解释。一般包括名称、时代、质地、来源、收藏单位等内容,重要展品的说明还应附加一定长度的文字来阐述其历史价值等信息。

在保护近现代军事装备遗存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利用民间收藏的力量,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重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探索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法参与到这些博物馆的发展中去,推动军事装备遗存保护的科学、持续发展。

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总体上缺乏接受博物馆学教育的专业人才。据了解,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不少国内知名高校都拥有较强的博物馆学专业,未来,我们还应培养更多专业背景人才参与到军事类博物馆的建设中来,建立国内知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在相关博物馆的实习机制,并加大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

有专家指出,我国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和管理机构,有针对性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外国许多国家设立的保护机构都值得我们借鉴,如英国战场联盟、加拿大战场协会等。国内相关博物馆机构可加强与国外同类型博物馆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

广东省有个南澎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帝国主义为控制太平洋黄金航道,在南澎岛建起了灯塔和8栋办公生活建筑,被当地人称为“万国楼”。

1938年,日军占领南澎岛,将其作为封锁中国华南沿海的据点和支撑点,楼体留下了“大日本海军平安”“大日本帝国到此”的日文字样。可以说,这栋楼见证了潮汕大地被蹂躏的历史。几十年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让“万国楼”曾遭受严重损坏。为了保护好这栋珍贵的历史记忆,驻岛官兵自觉行动起来,整合岛上的历史文物资源,收集民间零碎资料,将它建成了一个历史展览馆。如今的“万国楼”每年都要接待数十批参观人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局面让人欣慰。

走出解放军报社南门,沿着玉渊潭公园南侧的道路一直往西走,10分钟便可以到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

2011年,军事博物馆因扩建维修,关闭了主楼。为方便来访者参观,博物馆内的大型武器大搬家,来到广场临时布展。据悉,扩建后的军事博物馆面积将扩大一倍多,届时我军历史上的功勋战车、战机将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站在军事博物馆的广场前,仰望历史的星空,一张张革命烈士的面容依旧鲜活,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仍在上演。那一幕幕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凝固的历史已经化作一种强大的基因和一股强大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我们正在感悟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厚重和沧桑,在悄无声息中,那一股红色的基因正在灌注到我们的血脉中,雕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