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春色映迷彩,满腔忠诚铸岛礁【2】
——海军西沙某水警区采访纪实

石岛官兵在“老龙头”巡逻。夏锦 摄
血性流淌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在琛航岛的烈士陵园,采访团成员集体祭奠在西沙海战中牺牲的18位烈士。
寂静的陵园内,庄严肃穆,相机的“咔哒”声让人似乎听到了当年西沙海域的隆隆炮声。
1974年西沙海战中,我参战官兵奋勇作战,用鲜血捍卫主权,换来五星红旗在西沙海空高高飘扬。
尽管西沙已经40年没有经历战火,但西沙海战烈士的虎气血性仍流淌在新一代天涯哨兵的血脉之中。
金银岛上雷达技师陈超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在接受新型雷达试用探路任务后,他吃住在战位,白天值班,晚上研究,每天仅睡四五个小时,总结的经验在全专业推广,整个人为此瘦了十几斤。
琛航岛守备营营长田艳博带领官兵在烈日下50多度的沙滩上摸爬滚打,枪口上挂着水壶练习举枪,腿上绑着五公斤的沙袋进行沙滩武装越野,不顾珊瑚划伤进行海上格斗,这一切都是为了练就过硬的战术技能,磨炼官兵钢铁般的意志。
“西沙的兵是从大海的波涛中闯荡出来的,是在炎热的沙滩中煎熬出来的,是在严格的训练场上摔打出来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砺出来的。”有位将军看过西沙官兵训练后如是评价。
近年,西沙某水警区列装某新型护卫舰,海上维权的实力和科技含量在提升。
刘志平曾是某大队首位博士舰长,年轻帅气学历高,现为西沙某水警区新型护卫舰实习舰长。2012年11月5日,刚刚调任新型护卫舰副舰长的他劳累过度,突发阑尾炎住院治疗。住院第五天,得知军舰要紧急赴西沙执行任务,他当即翻下病床,带着未痊愈的身体赶赴一线。当别人问他为何这样折腾自己时,他说:“是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在全体官兵的努力下,新型护卫舰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如今已成为维护我南海主权的利剑。
寸土不丢,寸海不让。官兵们夙兴夜寐,磨砺“善谋打仗,能打胜仗”的素质本领,时刻准备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向来犯之敌亮剑。
那岛,那人,那犬
“来,帮我和‘黑虎’拍张合影!”
在西沙琛航岛,一只名叫“黑虎”的军犬引起了采访团记者们的极大兴趣。这是一只德国黑背犬,体型健硕,训练有素。在守岛战士指挥下,“黑虎”友好地配合着热情的合影者。
“这些军犬是有编制的,是正式的‘战士’。”“它们的伙食标准比人还高。”随行的西沙某水警区军官介绍说。
据悉,早年西沙岛上屡有外军“蛙人”偷偷潜入岛上,获取情报搞破坏。守岛部队人手有限,对行踪诡秘的“蛙人”防不胜防。为此引入了军犬,依靠军犬灵敏的听觉和嗅觉及时发现敌情。
如今,岛上有了比军犬更好用的先进监控设施,但军犬依然不可或缺,每天伴随官兵一起巡逻海岸线。
除了军犬,记者在琛航岛还看到了多只小狗,这些狗大多没有名贵血统,就是农村常见的土狗。
苦不怕,累不怕,就怕寡闷。“长期在岛上生活,会患上‘小岛综合症’”。永兴岛守备队某连士兵刘英奇说,岛上待久了,人易变得少言、孤僻,不适应岛外生活。
岛上这些狗多是官兵们为了排遣寂寞,在休假时带上岛的。
“寂寞无聊的时候,我就会逗逗小狗。”永兴岛上23岁战士宋天雄告诉记者。
小狗们每天陪着战士们一起生活、训练和巡逻。岛上地小人少,且都是穿着迷彩服军人,小狗们习惯把穿迷彩服的人视为“亲人”。岛上的狗不怎么爱叫,可能与很少见陌生人有关。
中建岛守备队队长李辉向记者讲述了岛上小狗的故事,听后令人唏嘘不已。
2013年11月,中建岛上战士喂养的一只母狗不久前刚生了6只小狗。超强台风“海燕”狂袭而来,飞沙走石、大雨倾盆。官兵们特意将母狗与它的小宝宝一起安顿在一座碉堡内以避暴风。不料台风带来的雨水实在太大,漫灌整个小岛,营房内积水深及大腿。
飓风过后,战士们发现母狗在碉堡附近的树林里到处窜走,不停地悲凄吼叫。大家这才注意到,母狗一家居住的碉堡遭遇水淹,6只小狗早已不知所踪。官兵们凄然落泪。
走在西沙,处处新奇,时时感动!
有人问:“天涯哨兵什么样?”
记者想说:祖国是天,他们是柱,他们用头顶擎起一片蓝天;敌人是刀,他们是盾,他们用身躯把13亿人挡在危险之外。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