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典型>>空军漠河雷达站

故事篇:优良传统篇

2016年05月06日13:56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北极千里眼

邓洪林,漠河雷达站“荣誉林”中的“兵王”,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1997年8月被原空一军树为“训练标兵”,2000年5月被空军评为雷达兵科技练兵先进个人。

他个头不高,话语不多,但精悍中透着机敏,一旦讲起话来层次分明,语速很快,有人说他讲话就像“报板”一样流畅,双眸中还闪动着年轻人特有的睿智。

1995年在部队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入伍不到3年的邓洪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业务,一举夺得部队操纵录取专业比赛第一名。一时邓洪林成了部队新闻人物,有人羡慕,有人怀疑,觉得他是否太幸运了。

其实,“幸运”在邓洪林的眼里就是倍加努力和付出。雷达操纵录取员的专业训练实在单调枯燥,成天与10个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再有耐心的人也会被磨烦的。但邓洪林不怕,他相信这“报板”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只要有一股拼劲和韧劲,总会有回报。

1996年9月,参加空军岗位练兵大比武的那段日子,他每天早上坚持5点钟起床,练口齿、记航线、背理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超负荷的训练,时常嘴唇干裂、出血,头发也大把大把地脱落……一个月下来瘦了6斤,和他一起参加训练的战友都劝告他:你不要命了,这样下去,身体会累垮的。但他仍保持拼命的劲头,终于在那次竞赛中,他捧回了奖杯。

2000年11月的一天,正在午睡的邓洪林被一阵警铃惊醒。

“是一等,快!”操纵录取员特殊的警觉促使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从营房至阵地约100米距离,他一口气跑上了阵地。坐在荧光屏前的邓洪林,还喘着粗气。但眼睛始终紧盯着荧光屏,那是一个只有半个米粒大小的回波,而且时隐时现,亮度淡,速度慢得每分钟不足1千米。“这肯定不是飞行器。”邓洪林当机立断。

“重点上报,XX批尽快判明其性质。”上级指挥所不时地在催促。

是鸟群?是积雨云?他脑海中飞速思忖着。

“东北的11月,已朔风凛冽,哪还会有鸟;积雨云也不可能,今天天空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对,晴天电离层下压,雷达低空探测性能较好,是地物,是火车。”邓洪林边操纵天线边思考着。

“报告指挥所,XX批初步判断是‘国际列车’。”随即一串串测报数据被传送到上级指挥所。

“国际列车?”雷达看到了火车,上级指挥所对邓洪林的判断多少还有点疑虑。

附近没有机场和固定航线,经验告诉他,是火车。

“XX批肯定是‘国际列车’。”邓洪林语气中透着几分自信。

两分钟过去了,通过向铁路部门以及向上级有关部门的询问,确认XX批真是“北京—XX”的国际列车。

那一次的“慧眼识火车”,着实让邓洪林风光了一把,除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大把的鲜花外,他的档案里又多了一张嘉奖卡片。

邓洪林知道雷达一旦遇到干扰,“千里眼”就会成为“睁眼瞎”。为此,他把在大风、大雾、积雨云等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雷达回波特点,一一对比,研究透彻,做好记录。据了解,邓班长已积累了13万字的学习笔记和操纵经验。他相信,只要荧光屏上有端倪可察、规律可寻,未来战争中敌人施放再强的干扰,我们的“千里眼”也能准确锁定目标位置,将其一网打尽。

(责编:王壹(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