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史诗——外国人笔下的长征【2】
专家学者眼中的长征:一次雄伟的壮举
国外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红军长征进行学术研究,并发表专著、文章等。
迪克·威尔逊所著的《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他力图以学者的态度来研究中国红军的长征,突破了以往从新闻记者角度对中国红军长征的描述和反映。这本书关于长征是“生存的史诗”的主题很鲜明,还从人类精神典范的角度评价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1990年,美国学者本杰明·杨出版了一本严谨的、全面研究长征的学术性专著——《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该书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澄清了不少政治和军事上的模糊问题,并纠正了若干错误。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说,红军长征较之公元前400年1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研究长征,对中国红军长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全面反映评价了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重走长征路 续写长征史
还有不少外国友人不远万里,重走长征路、续写长征史。
“怀揣心脏起搏器,带着打字机,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中途战胜病痛折磨,坚持越过了千山万水,穿过七八个省份,历时74天,终于从江西到达陕北,完成了他自己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寻访”,这描述的就是76岁高龄重走长征路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他是斯诺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
他写作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称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陪同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的夫人夏洛特,以一部《长征日记:中国史诗》,完整地叙述了他们在中国的远征。
此后,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简·弗瑞茨于1986年来到中国,采访了长征的幸存者们,并长途跋涉到延安、西安、贵阳、成都等地搜集材料,写成了一本饶有兴味、文情并茂的通俗读物,即《中国的长征:6000英里的险遇》。
重走长征路的还有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的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2002年10月,他与朋友从江西出发,经过384天的跋涉,途经10个省区80多个县,并与朋友合著了《两个人的长征》一书,摄制编著了一本红色之旅的画册。2005年,他再次重走长征路。李爱德用自己的真实感受,纠正国外一些舆论对中国的偏见,驳斥了那些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歪曲。
红军长征是一部讲述不完的故事。80年来,外国人对长征的关注始终没有间断。在他们的笔下,长征的影响是深远的,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仅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