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国防生初入部队“水土不服”为哪般

2016年11月28日09:12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图片提供:周长春 合成制图:刘 京

写在前面

曾有一部热播的青春励志剧《国防生》点燃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军旅梦。在现实生活中,当怀揣着报国之志的国防生踏进营门后,迎接他们的并不像影视剧里上演得那般美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给他们带来了种种挑战。由大学生变成军官,由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在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必经之路上,他们曾迷茫过、徘徊过、苦恼过。如何实现由大学生向“一线带兵人”的精彩转身?这不仅是他们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摆在部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深信,肩扛重任的他们终有一天会成长为令人艳羡的军中英才。

吉林大学大四国防生正在指导大一新生进行战术练习。董宝森摄

地方大学校园里的“兵之初”

初入军营的困惑

驻吉林大学选培办干事张勇刚到选培办工作第二天,就遇到一件囧事:到部队工作才1个月的该校毕业的国防生干部小陈申请退役,其所在部队要求选培办同志前去处理此事。

小陈是该校通信工程专业2007届毕业国防生,怀着一腔热血来到部队,却被他认为的“重复没有技术含量的队列训练”磨去了激情,觉得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便向部队提出了转业。

小陈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在某师调查了解到,新毕业国防生到部队,或多或少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记者在某部做了一项调查,发现40%的新毕业国防生感到工作岗位、生活条件与心理预期有落差。一位曾任某知名高校学生会主席的国防生,到部队后连续参加了26天的劳动,最终提出了离队申请,他说:“我到部队不是来干环卫工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既反映出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先天不足,又体现出国防生对第一任职长远发展的认识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缺课。“我要求把我分配到这个范围之内。”长春理工大学国防生小曹在毕业分配去向摸底时,指着地图以自己家乡为圆心画了一个圈。在一项调查中记者发现,与部队士兵提干和军队院校毕业的干部相比,国防生较多关注物质利益、个人权利,一些国防生把部队看成个人就业选择,没有当成事业追求。

第一任职能力较弱。采访中某部领导告诉记者,初入部队的国防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部队、不能熟练组织训练、难以与战士沟通、适应和融入部队比较慢等问题。就连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的国防生干部李连磊自己也曾承认,在刚进部队时,因军事素质不过硬,无法给士兵做示范。

难以适应部队环境。部队环境相比于学校纪律性更强。在部队工作,上有领导,下有士兵,人员成分多元,加上身份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学生变成了军官,由被管理者变成了管理者,如何和领导相处,又如何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成了很多国防生刚到部队面临的一大难题。

“水土不服”为哪般 

“其实,国防生初入部队的‘水土不服’,既有国防生自身的问题,也有国防生培养过程中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因素。换句话说,既有‘体质’原因,也有‘水质’问题。”吉林大学选培办副主任周长春形象地解释道。

“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政治合格是对军队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国防生身处开放的大学校园,其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抬高站位、提高起点,很容易造成国防生的思想偏差。”周长春深有感触地说。

调查中,各高校负责国防生培养的同志几乎都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我们很多院校抓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普通大学生的立身做人基本教育上,突出体现为国防献身的要求做得不够好。”

“政治工作干部队伍不健全,也是导致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一大因素。5个人负责500名国防生的教育,力量明显不足。”

而国防生与部队之间“水土不服”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军事素质难以适应第一任职需要。

在一次和国防生的座谈会上,国防生针对学校军政训练议论:“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我们在校很多课目都没练过。”“训练和课堂影响学习,经常顾此失彼……”

负责国防生训练已近10年的吉林大学选培办干事张勇说:“虽然上级颁发了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但是没有明确的军政训练标准和内容,也没有统编教材,各校只能自行备课施教,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训练安全问题长期困扰我们,出现训练伤没人敢承担,一些险、难课目不敢组织;国防生军训装备不配套,想搞冬季野营拉练,既没有帐篷也没有防寒装具,无法组织……”

专业教育不对口也是国防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很多学校国防生的本科教育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比如,物理专业的学生,重点学习的是物理专业的知识;化学专业的学生,重点学习的是化学专业的知识。而进入部队则要求每名国防生都从事军事专业。学与用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化学硕士成为政工干事”这样的事例。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整合,而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明显滞后。

告别“一纸约定”

“任何事物不可能一出生就羽翼丰满,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还没有完全走向成熟,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完善。”大连海事大学选培办领导对抓好国防生培养充满信心。

信心满满源于累累硕果。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针对国防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上至军委机关下至高校选培办,都在不断探索研究。通过军地协作、上下联动,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国防生干部。仅吉林大学就有9名国防生在部队获得二等功以上奖励,有的已成为全军典型。

注重岗位实践,实现无缝对接。大连海事大学2009级国防生李通,就是在校期间借助模拟营进行岗位实践,才得以实现到部队的“完美转身”。

为何能够这么快进入状态?李通说:“在模拟营,我先后担任了班长、排长、副连长、营长等职位。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提前适应了部队。”以吉林大学为例,该校共建立了4个模拟连,从开好班务会、排务会、连务会等例行性工作学起,强化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教会他们作为一线基层指挥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

夯实思想根基,打牢报国之志。各签约高校和驻校选培办注重打造铸魂工程,把理论灌输、日常教育、文化熏陶、实践体验、点滴养成,贯穿国防生培养全过程,持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军事院校、英模部队等建立军政教育协作关系,定期组织国防生参观学习,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规范准出门槛,严格淘汰制度。曾获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提名奖”的国防生李某被取消保研资格就是落实全程淘汰制度的结果。选培办领导告诉记者,国防生培养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这给小李泼了一盆冷水,带来的却是训练场上的热情。如今,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签约高校正是通过统一考评标准、规范考评模式、拓宽考评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健全了军政素质评估协作机制,使得考评国防生的“硬杠杠”真正硬了起来。

实施联管共育,提高任职能力。早在2005年,原沈阳军区干部部就走开了依托军事院校成立“国防生军政理论教学研究基地”,依托作战部队建立“国防生军事技能培训基地”和“国防生见习锻炼基地”的路子。正读大二的国防生郑若男告诉记者:“每年暑假学校组织国防生到基地集中训练,和官兵们一起摸爬滚打,顶酷暑、战三伏,能够培养自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思想作风。”但许多负责国防生训练的同志反映,目前仍存在部分实践基地作用效能发挥不够好的问题。而作为国防生走向部队的关键环节——军队院校任职培训,也需要加大力度、延长时间。目前有的专业国防生军队院校任职培训只有短短的一两个月,很难达到系统培训的目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国防生选拔培养制度必将日趋完善,这些拥有远大抱负的“天之骄子”,必将逐渐成长为令人艳羡的军中英才。(邸守林、裴贤、乔振友)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