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树梢杀手”:为陆军“飞起来”装上“钢铁旋翼”

2016年12月04日10:0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核心阅读

陆军航空兵因其低空和超低空的作战环境被誉为“树梢杀手”。陆军实现飞行化转型,关键是陆航。作为全军首支武直—10列装单位,陆军第1集团军某陆航旅始终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狠抓新型作战能力生成,积极探索新装备战法训法,主动融入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陆军航空兵正成为陆军实现“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转型的关键新型作战力量。

领飞新战鹰——

“霹雳火”从这里走向战场

伴随气流涌动,一架武直—10悄然掠过,迅速锁定“猎物”,随即导弹出鞘,目标瞬间灰飞烟灭……

武直—10,代号“霹雳火”,是我军新一代专业武装直升机。武直—10的横空出世,不仅让中国陆军有了飞起来的“翅膀”,还有了全副武装的“牙齿”。以此为标志,陆军航空兵由辅助支援型向主战主用型加速转型。武直—10的列装也成为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转型的坐标起点。

而引领这阵陆军转型旋风的,正是陆军第1集团军某陆航旅。2010年年底,该旅飞行四大队成为全军首家武直—10列装单位。时任参谋长的盛建忠回忆起授装仪式上上级首长的嘱托,难以抑制激动:“首长说,‘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配发给你们,就是把为陆军转型发展探路的重任交给了你们!’”

虽然一无教材可循、二无经验可鉴,但陆航旅的官兵义无反顾地为转型“闯关”开路,开始“摸着石头过河”。飞行四大队大队长鲁志良说,短短几天时间,争着抢着驾驶新战鹰直冲九天的“请战书”“军令状”像雪片一样飞向四大队党委。

换装伊始,一位能飞9种机型的陆航部队特级飞行员,第一次登上战鹰,竟然连舱门都打不开;有的老飞行员,带上高度集成的新式战斗头盔,一下子有了“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不适;还有的驾驶战鹰刚刚升空,便因综合显示屏突然蓝屏,速度、高度等资料全部丢失,被迫紧急降落……

频频“掉链子”的苦涩,警示着陆航官兵:新一代战鹰呼唤新一代飞行员!装备已经转型,与之相适应的高科技意识、合成意识、人才意识、信息意识,必须加速跟上。

该旅立刻亮出试飞武直—10的3条铁规矩:武装直升机飞行600小时以上,完成三提纲训练;100分的航空理论试卷,95分才算及格;抗眩晕训练要比《大纲》规定的多10圈,3公里体能测试要比及格提前1分钟。铁规一出,全大队官兵读懂了自己的处境:要么奋起赶上,要么淘汰出局。强烈的“生存危机”,“逼”着大家强素质。

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完成理论改装后,陆航官兵又小心翼翼地钻进新战鹰展开试飞。鲁志良介绍,新机型起落降是“后三点式”设计,大家开始驾驶直升机落地时总是不稳,反复练了多次仍是如此。于是,他们多次请教教员,并在研究直升机性能的基础上,又练习了数十次,才逐步掌握了安全着陆的动作要领。唐春峰告诉记者,座舱实习时,因为设备太多,容易产生错、忘、漏,他就手册不离手,方法不离口,一有空就上直升机体验学习、闭眼背诵。

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闯劲,不到3个月,飞行四大队就研究探索出全军第一套《直—10武装直升机飞行驾驶手册》,首批20名飞行员成功转型,武直—10飞行大队真正“飞”起来了。

紧接着,该旅马不停蹄地完成第一次成建制参加演训任务。如今回看演训记录,依旧能感受当时的陆航书写的传奇:俯冲、侧滑、点火、发射,3架武直—10组成的直升机编队,迅速散开,分别扑向各自不同的目标,1号机掠地飞行后,突然攀爬、俯冲攻击了“敌方”目标雷达站;2号机俯冲攻击“敌方”指挥所;3号机侧翼攻击“敌方”碉堡……

举世瞩目的国产新型武装直升机“霹雳火”,终于成建制形成战斗力,迈出了走向未来战场的第一步。

独创新战法——

远闯深蓝的“刀尖之舞”

作为陆军“飞起来”的前哨,该陆航旅不仅领飞了新装备,而且探索“飞得更远”——从陆地向大海跨越,探索将低空突防战法向海上作战运用拓展。

尽管已经拥有陆上对抗演习30场无一败绩的骄人战绩,该陆航旅选择远闯深蓝,既要从头开始训练,还需面临更多生死考验。旅长盛建忠毫不犹豫:“陆航既要引领陆军跃出地平线,也要带领冲出海岸线,夺取未来战场的入场券!”

王晋波永远难忘在2013年的盛夏飞行四大队进行的第一次掠海飞行。浓浓海雾间,他向飞行极限发起冲击。当飞行高度突破30米安全下线时,机舱内警报声骤然响起。王晋波咬紧牙关,继续向下。当降到15米时,旋翼卷起的水雾已经令他视线模糊。他仍不放弃,坚持将战鹰降到10米,直到海浪拍打到机身。在那次飞行中,该旅一举创造6项武直—10“海战”首次,飞出了近20项极限数据,还填补了多项陆空作战运用空白。

黄海之滨,波涛汹涌,陆航领飞的转型与突破依旧在继续。

直升机“超低空隐蔽接敌”战法,是指在离地极限的飞行距离,直升机以时速近200公里飞行。此种飞行状态下,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因此也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然而,这一高难度课目,却是该旅的“家常便饭”,每个飞行员都在陆上、海上历经近百次的极限挑战,在一次次飞越“生死线”中飞出战术空白,还将一系列宝贵的技术战术数据收入囊中。

作为全军陆航部队战法创新“试验田”,该旅大胆探索出超低空火力突击、大规模机降等百余项战法,研发的陆航数字化战法模型,作战计算速度比过去提升数倍,提高了陆航联合作战效能。近年来,他们先后探索总结机降作战、火力突击、战场侦察、勤务支援等20多种典型战法。近5年来,创造了33项陆航建设第一,15项战法创新成果填补陆航作战运用空白。

融入联合作战——

同台竞技不再“跑龙套”

树梢之上,一架武直—10轻盈掠过,锁定“猎物”。同一时刻,战机身后几十公里处的新型火炮群,“心有灵犀”般昂首待发……这一幕,是陆航的武装直升机与炮兵部队进行信息火力协同的场景,也是陆航旅突破制约转型发展的瓶颈、主动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的一个缩影。

“过去曾有外军将领这样评价我们的演习:地面行动很精彩,陆航行动没看明白,直升机高高地飞来,又高高地飞走……”旅政委陈智告诉记者。

官兵们困惑了,驾驭最先进战鹰,为什么就是在联合战场上使不上力?演习归来后的讨论会上,武直—10飞行员刘欣带头发言:“未来战场不联合就是死路一条。”陆航、特战、电抗等新型作战力量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陆军制胜未来战场的关键,必须强强联手,充分发挥他们的作战效能。

强烈的危机感,逼着官兵们探索新型作战力量的深度融合。

针对陆航人听不懂陆军“方言”,该陆航旅对症下药,兴起“兵种学合成、陆航学兵种”热潮,组织官兵主动了解装甲、炮兵、通信、电子对抗等各兵种装备和作战知识。飞行员与新型火炮炮长探讨直升机如何规避弹道轨迹,指挥员与特战分队指挥员对接训练计划,机长教员与雷达操作员交流如何避开多重搜索。如今,主动融合已成为官兵的工作习惯。

而面对其他兵种单位不懂陆航运用的事实,陆航旅专门成立陆航指挥所,从演习中的战役筹划到具体战术细节,陆航指挥员和飞行员都全程介入,与兄弟部队面对面商议交流。“前年集团军所属两个师搞实兵对抗,我们派出陆航指挥员,对红方制定的机降作战方案,先后提出增加武装直升机护航、派出佯动兵力调虎离山等建议,实战效果事半功倍。”旅参谋长毕韶辉说。

过去,一些陆航新战法很难“通用三军”。飞行四大队改变过去的闭门造车做法,先后与海军指挥学院、空军工程大学和友邻部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携手进行多兵种、多武器平台的联合战法创新,完成了与海军、空军、炮兵、装甲、电子对抗等多军兵种的数据联通,围绕多机型大机群远距离隐蔽突防、低空超低空火力突击等作战难题进行集智攻关,多项战法研究成果在全军陆航部队推广。

瞄准信息化转型的该旅,还首次实现与某步兵旅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协同;首次完成与海军、空军、炮兵、装甲、电子对抗等多军兵种数据联通;首部《陆航指挥信息系统组织运用标准》编撰出台……

如今,陆军第1集团军某陆航旅已成为联合战场上一张响亮名片,成为兄弟部队争相邀请的“香饽饽”。今年以来,该旅的飞行四大队分别奔赴5个不同方向,与装甲兵、炮兵、防空兵等多兵种协同参加不同的演练任务。“树梢杀手”正加快速度飞向未来战场。(卢晓琳)

(责编:邱越、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