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与“战神”飞向远洋 轰-6K机翼下就是黄岩岛

2016年12月28日08:28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双机冲出积云,眼前豁然一亮。

“就是那座岛。”

刘锐举起相机,连续按快门。取景框里,战友那架涂有“八一”红星的“战神”——轰-6K被阳光照得发亮,其双翼下,正是中国海南省三沙市岛礁——黄岩岛。

这张照片,后来被中国空军印在首日封上、文化衫上、宣传册上——“标志着中国军队有能力对南海实现有效管控,标志着中国空军为维护国家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迈出实质性步伐。”

拍摄者、轰-6K机长刘锐,是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

同批学员中,他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成为机长,第一个获得带教资格,理论成绩、体能成绩都是第一。

但他觉得,此前所有的“第一”加在一起,“都不及现在的任务有意义”——

第一批改装新型中远程轰炸机。

第一批飞赴南海战巡。

第一批飞赴西太平洋执行远海训练。

“作为轰炸机飞行员,我们是赶上好时代了。”刘锐说。

一个时代终于到来了

刘锐从小是个“航空迷”,航空杂志攒了一人高,各型飞机数据倒背如流。

“开最好的飞机,做最棒的飞行员”,他昂着脑袋进了航校。

然而,毕业进入轰炸机部队,有相当长的时间,刘锐“比较迷茫”。

“不是因为飞机不帅。”他说,“是找不到我在未来战场上的位置。”

起初飞的是轰-6原型机,后来升级为轰-6H。有限的平台,在现代战场上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不敢想。”

训练理念也受到限制。“就是起飞,到靶场,投弹,结束了。”

放眼全军,跟三代歼击机部队相比,“人家那是什么训练状态?那是基于什么背景下的作战研究?”

再放眼世界呢?“都不敢想。”

也努力,但只能在小圈子里找存在感。没有平台依托,对未来战争的设想就没有支点。那些年,刘锐和战友们“伸长了脖子盼新机”。

终于,轰-6K飞机正式装备部队。刘锐所在团成为全空军首家接装单位。

刘锐则是首批“种子队员”中最年轻的一个。

这是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改装率达到90%,航电、火控系统全部换代,“除了杆和舵没变其他都变了”。机组人员减少一半,除了操纵飞机,飞行员还要担负远距离通信联络、空中态势判断、武器操纵……全是老机型上从未涉及的领域。

4大本教材,2000多页,刘锐只觉得兴奋,“新知识越多,说明飞机越先进”。

工厂设计人员授课,刘锐边听边记,回来“一脑子浆糊”,再交流、消化、整理。下节课一反馈,教员说:“你理解得不对。”又推翻重来……

这是整个思维观念的改变。“走了很多弯路,但收获很大。”他熟记1600多个性能数据,默画100多张座舱图,把各个系统的运作机理摸清吃透,最后提炼成300页的飞行手册,推广部队。

再到后来,他能根据驾驶体验,向设计人员提出改进意见,从仪表布局、开关位置到参数设置、细节安装,40多条,厂家全部采纳。

他还参与了飞机的最终定型,试飞验证了一系列本应由专业试飞员完成的重难点科目。

“不想当试飞员的工程师不是好飞行员。”厂家开刘锐的玩笑。

驾驶着新机飞回部队,双翼下“一片锦绣河山”,刘锐豪情万丈。

“一个时代终于到来了。”

冲出云层,就是碧海澄空

团里年轻飞行员说,我的梦想就是,等我飞到3000小时,能达到刘锐那种水平。

问起这个,刘锐有点不好意思,语气中却掩不住地自信:“驾驭飞机还是要靠一点天分的,但只占很少一点,关键还是练。”

轰-6又有个外号:“空中健身器”,铰链钢索操控,杆和舵又紧又沉,有时一天飞下来,两个膝盖都是紫的。轰炸机飞行员常戏称自己是“打铁的”,肌肉粗壮,手上全是老茧。

但单使蛮力又不行,得用巧劲,刘锐形容,“就像用一根橡皮筋牵动一块砖头一样。”

很难把握。刚改装那阵,刘锐把座舱图画在硬纸板上,没事就对着练注意力分配。有时扫着地,忽然就握着扫把杆当驾驶杆比划起来。

他还有个绝招,“思想飞行”——“有空就坐在那里‘思想’。”

其实是用大脑模拟飞行,不仅要模拟座舱状态,仪表偏差、修正动作、各种动作效果甚至座舱外景物的变化都要一一“思想”出来。“我可以说,全世界最先进的模拟器,也达不到大脑的模拟效果。”

这也是个痛苦的过程。最开始,一个几十秒的空中动作,把全部要素模拟一遍,他能“思想”1个小时,“头都快想炸了”,慢慢地越想越熟练,最后能基本接近实际的飞行时间。

真的非常有效。后来全团都爱跟刘锐搭档飞:“他能把轰炸机飞出歼击机的效果。”

飞赴远海时,海上天气多变,若遇到“极端天气”,就得改变飞行计划。

“那我是不甘心的。”刘锐说。

有时雷达气象画面上全是红色“高危云区”,中间夹杂极少的黄色、绿色细线,表示“相对危险”。这是检验打仗本领和战机性能的难得机会。

大块的云柱、云体之间会有细小缝隙,刘锐就操纵飞机极限坡度转弯、大角度上升俯冲,从一个个缝隙中穿过。遇到强气流,飞机会像野马一样颠簸。有时进入雨云,机头被静电照得通红通亮,风挡玻璃上一道道电火花“嗞嗞”地闪过。

冲出云层,就是碧海澄空。几十分钟的飞行,会有一种“游戏通关”的快感。

“不是蛮干。这种飞行值得我去冒险。”刘锐说,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我是在维护祖国领海领空的主权。”

越研究越兴奋

把飞机“飞”好,只是第一步。

轰-6K这种信息化平台、具备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杀手锏武器,如果还沿用旧的训练思想,那真是……刘锐脱口而出:“暴殄天物!”

新机交到你手上了,你必须“拿出东西来”。

未来战争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除自身飞机各个系统的性能外,还要掌握整个作战体系中各个单元的特点性能,包括对手的体系。

然后才能“指头攥成拳头”,真正发挥出轰-6K强大的作战威力。

这是庞大的知识量和训练量,每一个方向都需要无底洞般的投入。

“看我的头发。”刘锐一捋寸头——他才37岁,头顶已有密密一茬白头发。“越研究越兴奋,我对未来战争的所有畅想,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支撑。”

如今,带有战术背景、体系支撑的训练已经成为他们师的训练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越来越有意思。”

一次演练,他们对一个海上陌生目标实施轰炸。目标周围,对方地空导弹、歼击机和雷达组成严密防护网。

刘锐驾机超低空奔袭,下降到预定高度,不久就被对方雷达发现并锁定。

已经下降到极限了,红色告警灯还是闪个不停。再突进,必然被“击落”。

刘锐吸了一口气:“我再低点啊。”

大地迎面扑来,树丛、电线杆从窗外飞速闪过。庞大的战机几乎是“犁”着地面高速飞行……

成功摆脱雷达跟踪,成功摧毁目标。这一次,刘锐创造了轰-6K飞行高度最低、准备攻击时间最短两项纪录。

2015年3月,刘锐与战友们驾驶轰-6K,飞向西太平洋远海训练。

未知海域,未知态势,未知空情。刘锐他们克服种种干扰,到达指定空域。

海天一色,没有任何参照物。他把手持导航仪放到前窗玻璃上,拍了一张照片。“中国空军第一次在这个经纬度上存在。”

兴奋吗?

“别人家空军天天在这训练,我们才第一次来,有什么可兴奋的?”刘锐说,他们只感到“担子很重,责任很大”。

第一次仅仅是“突破”。此后,中国空军多型战机多次前出西太平洋,进一步锤炼远海体系作战能力。

打赢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依靠扎实稳健的摸索与渐近,靠实战化训练牵引战斗力提升,靠一支练打仗、敢打仗、谋打仗的军队。

“作为参与者,我真正看到了希望。”刘锐说,“而且信心百倍。”(张玉清、张汨汨、张力)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