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推进“师改旅”,成效如何?

一个国家的军队规模究竟多大才算合适?结构如何设置才比较合理?军队若干重大比例关系怎样才比较适宜?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文章《俄军:坚定推进“机动常备型”军队建设》,邀请军事专家李抒音、武斌和王继昌,为你找寻问题的答案。
数读|2016俄军建设情况
俄军:坚定推进“机动常备型”军队建设
■本报记者 罗朝文
编者按
一个国家的军队规模究竟多大才算合适,结构如何设置才比较合理,军队若干重大比例关系怎样才比较适宜,这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军队一直在探寻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冷战结束后,新军事革命持续发展,战争形态不断变化,以俄、美为代表的军事大国不断调整军队结构,优化军兵种力量,调整编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新年伊始,“天下军事”专版邀请军事专家,聚焦俄军、美军部队规模结构调整,解读其多次调整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实践成效,敬请关注。
访谈专家: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研究员 李抒音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武 斌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王继昌
记者:“新面貌”改革以来,俄军编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军队实现了由“大战动员型”向“机动常备型”的转变,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抒音:俄军建立常备部队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决战备程度不高的问题。调整前,俄军按战备等级划分:第一类是常备部队,这些部队人员满编率要达到战时编制的80%,武器装备率达到100%;第二类是简编和基干部队;第三类是战略预备队。上世纪90年代,俄军70%至80%的部队是简编或基干兵团和部队。“新面貌”改革后,通过改革兵役制度,裁减部队员额,进行部队结构调整,换装现代化武器,俄军逐步实现部队的常备化,即不经动员即可在任何战略方向行动。2009年,先是组建了85个常备旅。2013年,共组建了125个左右常备旅。目前,俄军仍在进一步推动部队常备化建设,计划2020年前在每个军区组建1至2个完全由合同制军人组成的摩步旅或坦克旅。
记者:除了提升战备程度,俄军力推建立常备型军队还有什么原因?
武斌:建立常备型军队是当前世界各国军队发展的一个潮流。另一方面,建设常备军队有利于俄罗斯解决国土幅员辽阔而兵力相对有限的问题。通过总结近年来爆发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俄军认为,其传统的“集团军-师-团”体制指挥层次太多,不利于机动和保障,无法有效应对多样化、低强度的武装冲突。因此,俄决定实行“军旅制”:组建模块化的旅级战斗群,根据任务灵活编组成军级作战单位,这样就可减少指挥层级,扩大部队的战斗使用范围。俄陆军前总司令波斯尼科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他赞同师是“城市街道上的恐龙”这一观点,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丛林、北方地区和城市地区使用师尤为困难。“新面貌”改革期间,俄时任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下令全面撤师改旅,陆军的体制编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确立“军旅制”主体地位。
记者:在“新面貌”改革中,俄军坚决推进了“师改旅”的工作,几乎将所有作战师改编为旅,可是近两年来,俄军又恢复了多个师,如何看待这一反复?
王继昌:“师改旅”是俄军“新面貌”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俄格战争结束后,俄军立即启动“新面貌”改革,陆军改革方案就包括全面撤师改旅,进而逐步确立“军旅制”的结构,建立更适合远程机动的常备部队“新面貌”旅。2012年11月绍伊古就任国防部长后,对部分过激改革举措进行了适度纠偏。一是考虑莫斯科地区的作战实际,加强首都地区陆上重装对抗力量,于2013年恢复改革前被裁撤的第2近卫摩步师、第4近卫坦克师原有师级建制。2015年上半年,国防部又以上述两个师为基础组建第1坦克集团军,并对第20近卫集团军进行了编制调整与员额补充。二是为强化西部地区的军事力量,俄军2016年1月决定在西部军区增加3个师,以应对北约军事威胁。
改革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俄军重新恢复建制的师级部队,均将按模块化原则统一编成,与改革前的编成模式有着实质性区别,其作战能力也将较原坦克师和摩步师有大幅提升。从另一方面看,这一过程也应对我们有所启示:军队体制编制改革不能盲目搞“一刀切”,而应当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标准,理性分析加试验论证,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俄“新面貌”旅的具体情况。
李抒音:“新面貌”改革过程中,俄军提出了以重、中、轻三种类型旅代替已组建的坦克旅、摩步旅和掩护旅的计划。从2010年起,俄军在坦克旅的基础上组建重型旅,装备坦克和履带式装甲车辆,使其作为重装兵团能够在开阔地域同潜在敌人实施重装对抗;在摩步旅、掩护旅基础上组建中型旅,装备轮式装甲车辆,可在荒漠、林地、城市、山地等复杂战场环境下遂行多样化作战任务,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通用型部队。俄军原计划在军区所属空降突击旅基础上组建轻型旅,因2013年陆军空降突击旅转隶空降兵而暂停实施。
此轮改革中,俄军高度重视营战术群的建设。2014年至2015年间俄陆军总司令部通过研究分析,最后确定了营战术群的最佳编成。目前,俄陆军以坦克营和摩步营为基础组建了营战术群。所谓营战术群是一支能够随时执行任务的自给自足的分队,未来它们将只由合同兵组成。可以说俄军的营是既能在主力编成内执行任务,也能在独立方向上完成任务的战术单元。
记者:近些年的调整中,俄空军编制体制也历经反复,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武斌:2008年,俄航空兵部队取消师团建制,全部改为基地。原计划建55个,后缩减至33个,最后决定建设7个一级基地、8个二级基地、8个陆航基地。防空部队也全部撤销军师建制,全部编为13个空天防御旅。2015年8月,俄军又利用组建合并空天军之机,再度恢复了空军的“师-团”编制。同时,又将原来的军事运输航空兵司令部、远程航空兵司令部、防空反导司令部等改为集团军编制。俄军建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和航空兵编制结构的反复过程表明,世界上没有一步到位的改革,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试错。只要方向正确,出现反复并不可怕。
记者:近年来,俄军在境外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改革影响?
王继昌:在2014年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行动中,从普京2月25日定下行动决心,到部队3月5日完成对交通枢纽、要塞、军营的封控,再到3月底基本完成对乌克兰在克里米亚驻军的接收工作,其决策果断迅速,兵力部署周密,指挥协同高效,展示了较强的战略投送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自2015年9月30日开始,俄空天军对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的空袭行动,堪称对“新面貌”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它首先表明,俄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运转高效。其次,展示了俄军的空天作战能力,表明俄组建空天军的决定是正确的。2016年10月7日,俄海军从位于里海的战舰上发射了26枚“口径-HK”巡航导弹,导弹在航路上完成了147次转弯,摧毁了1500公里之外的11处“伊斯兰国”目标,展示了俄军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制图:胡亚军 图片资料:武 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