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探秘奋战在地下岩层的导弹工程部队

2017年04月13日08:15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探秘奋战在地下岩层的导弹工程部队

“地下长城”里的荣光

——品读火箭军某旅传承弘扬“导弹工程兵精神”的岁月

图为该旅旅史馆中的工兵雕塑。 作者提供

关于文化,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你若问,文化是什么?我可能难以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每当我无意中遇到某种特殊情境、独特景观乃至一种表情、一个眼神等,我都可能告诉你,那里有我理解的文化。文化的独特魅力就是如此,它可能如大海般漫无边际、让人捉摸不透,又可能如沙滩上的珍珠般熠熠生辉、让人触手可及。在我军序列当中,导弹工程部队是一支极为特殊的部队。他们长期蛰伏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奋战在地下岩层,在大江南北构筑起一座座安放大国长剑的“地下长城”。触摸那镌刻在“地下长城”里的岁月印痕,回味一代代官兵留下的青春故事,我们知道,这里有我们熟悉的文化脉络和文化精神。“地下长城”深藏地下,“精神长城”在心间延伸。——编 者

(一)

什么是导弹工程兵精神

世间自有那么一种力量,在快速逝去的时间流沙中被铭刻,又像河流一样永远延续在心间。走进火箭军某旅旅史馆,展厅柔和的灯光下,一幅标有密集点位和路线的地图,勾勒出该旅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征程。

6次变迁驻防,8次变更隶属关系,13次改变番号代号,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市)……这支工程劲旅先后汗洒成渝铁路,鏖战在“两弹一星”等重点国防工程建设最前沿,还曾建功汶川抗震、陇南抢险救灾第一线。该旅旅长郭中定介绍,近10年来,该旅累计完成10余项阵地工程建设任务,先后取得近百项科研成果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地下工程建设奇迹……这些都是“导弹工程兵精神”的生动注脚。

多年来,导弹工程部队在保卫“长缨”“长剑”和构筑“地下长城”的艰辛实践中,凝练了如大山般永恒、如岩石般厚重的“南征北战忠诚使命、热血筑巢攻坚克难、蛰伏深山默默奉献、艰苦创业勤俭朴素、科学求实争创一流”导弹工程兵精神。作为导弹工程部队中的一支劲旅,该旅官兵深知,“导弹工程兵精神”是一代代官兵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精神沉淀,是基层营连开展施工会战的雄壮号角,是鼓舞官兵战胜艰难险阻的打赢利器,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底色。在与大山为伍、与岩石做伴的漫漫岁月中,一代代导弹工程部队官兵把生命的犁铧深扎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也让一种精神成为官兵军旅人生中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

(二)

在“地下长城”读懂“什么是使命,什么是担当”

初次走进坑道的人,面对龇牙咧嘴的怪石残岩、震耳欲聋的机械轰鸣、呛人肺腑的油烟粉尘,心里都有些发怵。不少官兵在入伍之前绝没想到,自己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别样军旅。

山的那边,是霓虹闪烁,车水马龙,欢歌笑语;山的这边,是潮湿阴暗,孤单寂寞,危险劳累。同一片蓝天下,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可是,2年、5年、8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了,更多的人还是在工地和营区“两点一线”的枯燥乏味、白班与夜班周而复始的繁重劳动中选择留下来,并且军龄越长的官兵越是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地下长城”。一些官兵甚至把灿若夏花的生命与“地下长城”融为一体,化作官兵心中一座座闪亮的丰碑。

战略导弹部队组建之初,有一位叫王文强的北京籍战士走进工程部队。他的父母都是在枪林弹雨中经历过生死磨难的老红军。作为开国将军的父亲毅然把最小的儿子送到施工一线。一个没有星光的夜晚,坑道掘进出现塌方,担任掘进班班长的王文强为掩护战友安全撤离,21岁的年轻生命被坚硬冰冷的险石瞬间击碎,成为上至将军、下至士兵心灵深处永远抹不去的悲痛。

青山埋忠骨,热血铸长剑,英雄的衣钵并未远去。2004年5月28日,时任该旅前身部队六连连长宋红杰带领班组装修作业时突发险情,5名战士相继晕倒在作业面上。宋红杰接连奋力背出5名战友,用尽全身力气爬出作业面向洞外战友发出最后的求救信息。5名战士得到及时救援,宋红杰却将年仅28岁的生命定格在了“地下长城”里。

也许那些逝去的先辈,第一次走进坑道,和大多数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吧?他们是怎样在岩层深处找到意义,甘愿把数载青春悄悄隐入深山?又是什么支撑着“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的他们,在如此艰辛危险的岗位上点亮“精神高地”?先辈鲜活的事迹,成为该旅官兵用热血和生命筑就“地下长城”的鲜活教材。该旅还广泛宣扬“全国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章雷、“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刘春雷、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张帆等先进典型,引导官兵用英雄模范的精神火炬照亮军旅人生。在那属于“地下长城”的时空里,总有一种血脉基因被唤醒,总有一种磅礴力量被激活,让一代代年轻官兵懂得了什么是军人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

(责编:王璐(实习生)、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