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国防科大女教授安玮的“寂寞”精彩人生

2017年04月24日08:38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安玮在工作中。 何书远摄

历经20多年艰难攻关,自主设计研制某新型航天装备,填补我国航天领域空白,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安玮——

有梦想的人生不寂寞

【专家小传】

安玮,女,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卫星应用技术专家。山东淄博人,1992年入伍,主持和参与国防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担任我国某重点项目地面系统副总设计师兼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多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016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2月初,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某新型航天装备投入应用。

这则普通人并不了解的科技新闻,立即引来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喜讯传来,笑容绽放在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安玮消瘦的脸庞上。

终于成功了!作为该项目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这位40多岁的女专家、博士生导师,历经20多年艰难攻关,填补了我国航天领域空白,使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在读博士的安玮选择了空间目标信息处理研究这个方向。当时,这项研究发达国家刚刚起步,国内更是无人涉足。

可以说,这是个十足的冷门,许多人对此并不看好。“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写好后,竟找不到合适的专家评阅。”安玮说。

或许是性格中那种不服输劲头的驱使,或许是导师那份殷殷目光的召唤,安玮的胸腔里激起一股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创新激情。从此,逐梦空天,她开始了一场寂寞长跑。

这一“跑”,就是20多年。

2006年,历经多年探索与攻关,课题研究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安玮满心欢喜,但却因各种原因未能获得立项支持。这时,北京一家单位向安玮伸出橄榄枝,表示可以将她和爱人一起调到北京。接到商调函,安玮拒绝了。

“如果我走了,这支队伍就散了。我必须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国家会用得上。”安玮说。

尽管前行道路上困难重重,安玮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孤灯壁影,潜心钻研,率领课题组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和多项自主创新成果。

冷板凳坐热了,机会也就来了。2011年,我国航天领域某重点项目启动,有关部门经过考察发现,安玮的课题组是全国唯一全面掌握应用系统核心技术的团队。顺理成章,这个团队成为地面应用系统总体单位,并被赋予5个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刚过不惑之年的安玮,被任命为地面系统副总设计师兼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得知安玮被任命为总师,大家既为她高兴,又为她担忧。过去10多年间,安玮前后做过3次肠道肿瘤手术。安玮一次次战胜疾病,一次次回到科研一线。

面对新的任务和同事的关心,安玮坚定地说:“现在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挑起这副担子责无旁贷。”

当初的选择与梦想,如今化作如山使命。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安玮作为科技干部代表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习主席的殷切勉励,成为她在科研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

接下来,安玮和同事们进入冲刺阶段——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航天装备。这一步,不是亲历者很难想象其中的艰难。

2014年夏天,安玮和同事们研制的装备参加大系统联调时,数据处理出现较大误差。安玮带领技术人员日夜排查,熬了4个通宵,终于找到问题所在。

主管部门领导让安玮提出解决办法。安玮又带着5名技术骨干连续奋战20天,对系统的软件和算法做进一步优化,最终将问题完美解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6年5月,安玮率领团队圆满完成某新型航天装备研制。之后,安玮和同事们连续奋战8个月,高标准将系统安装调试完毕,经严格测试和检验,指标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荣誉和掌声接踵而至。安玮说:“我很幸运,得益于导师前瞻性的指导,赶上了国家和军队快速发展的好时代,让我有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有梦想的人生从不寂寞。如今,安玮和同事们又向着科研战场上新高地,发起了新的冲锋。

编者按 “决胜于未战,决胜于人才。”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现代战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加强人才建设是改革强军、科技兴军的当务之急。

习主席强调,要激发知识分子创新活力和潜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中国当年一穷二白,却能研制出“两弹一星”震撼世界,只因我们有一批像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那样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和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今天,我军正行进在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途上,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强军事业的骨干力量。

阅读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风采,我们看到的是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宣传强军思想 讲好强军故事 展现强军风貌·科技英才风采录”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一道走进他们的精彩人生。(王握文 葛林楠)

(责编:王璐(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