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热点>>小故事集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锻造尖刀团队历程 

2017年05月02日10:31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这样一幅航线图,令人过目难忘。

它,陈列在该部荣誉馆的入口处,静静地诉说着历史,见证着辉煌。这些航线密密麻麻,交错延伸。

这,是勇敢者的航迹,也是拓荒者的足迹。

如今,他们加装创新的引擎,目光投向深蓝的大海、广袤的太空……

(一)

留白,是无知者的有畏;盲区,是探索者的原点。

前几年,一场实战化演练在西北大漠打响,首次参加对抗的副参谋长徐幼兵铆足干劲,想大干一场。孰料,几个回合下来,徐幼兵有劲却使不上——对手利用装备优势,不断实施中距攻击,让人看不到摸不着打不上。

这就是盲区!平时一味加强自身优势项目的训练,却忽略了自己的盲区。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那段时间,徐幼兵像“疯”了一样,找来所有视频,“昏天黑地”地看、记、想、悟、写,一架次一架次复盘数据。随着盲区的减少,胜利逐渐露出端倪。

又一次战斗如期打响。九天之上,徐幼兵紧盯空中态势,与僚机默契协同,使用战术摆脱“敌”雷达,回转对向“敌”机并快速截获,成功发射两枚导弹,一雪前“耻”。

前些年,部队飞到某远海岛礁,创造了多个历史第一。就在少数官兵沾沾自喜的时候,时任政委陈义鹏的一句话振聋发聩:“兵力到达不等于冲得上、打得赢,我们离实战的标准还很远。”党委会上,一班人反躬自省,查找出“高空越飞越低,低空越飞越高”等16个问题。

盲区找到了,怎么办?练,按实战来练!按照大纲上限施训,低空飞到最低、实弹打到边界、远海飞到尽远,全年训练时间中,各种高“含战量”的训练比重增加到85%以上。

以往,对抗训练多在同型机之间进行,“知己”却不“知彼”。该部着眼破除任务与训练之间的“空窗期”,与海航某部展开异型机对抗,与多家单位建立联训机制,设置任务课题,登门请教、跟班见学。如今,异型机对抗越来越常态化,覆盖到每一名飞行员。

尽管该部多次在对抗空战中夺冠,但他们敏锐地注意到,赢得对抗远非结束,未来战争也远非人与人、飞机与飞机之间的简单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在当时,很多人对“体系”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其余一无所知。

雷区敢蹚,盲区敢闯!副部队长陈志德说:“信息时代,训练模式、技术手段、作战样式瞬息万变,不要讳言自己的无知,相信一点点突破飞行的‘盲区’,才能一点点窥见胜利的‘真容’。”

上至该部领导,下至普通飞行员,每个人都动起来,联系合训单位,与上级机关沟通协调,积极展开协同训练。

海军舰艇、地导部队、雷达部队……训练要素越来越齐,对抗越来越激烈,部队战斗力也在悄然升级。近年来,他们创新出单一机型战术对抗、不同机型“红蓝”对抗、多兵机种体系对抗等3种组训模式,作战训练空间得到大大拓展。

(二)

传统的破冰船,靠自身重量来压碎冰块,设计十分笨重,而且成本昂贵。有一位科学家打破固有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节约了大量成本。

可见,打破常规常有意外惊喜,突破束缚才有无限可能。从秦始皇北筑长城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二战中的机械化纵深作战到今天美军“快速主宰”理论的出笼,都是生动的例证。

凝视该部的航线图,一段硝烟弥漫的航迹发人深省。上个世纪50年代,该部率先打破常规,首次实行“一员挂帅,三员协同”的指挥制度,在5年时间内连续击落击伤敌各型飞机6架、迫毁1架,创造了同一时期空军部队防空作战战果的最高纪录。

胜利的航迹正是来源于不拘泥于固有思维,敢于冲破束缚。

对此,该部飞行员宋辉深有体会。2013年,空军对抗空战竞赛性考核,年仅30岁的宋辉杀入异型机终极对决。论装备,对手雷达探测距离远、电子干扰能力强;论经验,对手飞行时间长、任务经历丰富。

毫无胜算?未必!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战斗一打响,宋辉打破在中距“躲躲藏藏”的常规思维,抓住对手在中距防备松散时机,发挥装备极限性能,冷不防发射导弹,一举命中!

经过3轮较量,他以劣胜优,将两型异型机挑于马下,夺得“金头盔”。

“以劣胜优并不是靠运气。”副部队长陈志德介绍,宋辉在平时讨论战术战法时,并没有人云亦云,经常语出惊人,敢于打破固有思维。

推陈才能出新,打破而后能立。采访期间,记者正好赶上该部实施跨昼夜飞行。

“我至少打你个3∶1。”“谁胜谁负未可知。”迎面走来两个激烈“争吵”的飞行员郑世帅和曹登科。通过飞参判读,结果大跌眼镜。得分高的郑世帅却输给得分低的曹登科。原来,该部已把原来“得分制”改为“击落制”,曹登科率先发射并命中对手,郑世帅得分无效。

一旁观战的飞行三大队大队长王精奇点评说:“战场上,敌人不会给你重新再来的机会,要么命中要么被摧毁。”

从保持高度差到逐步取消高度差、从得分制改为击落制……

常规一次次被打破,航迹一点点拓展,胜利也在一步步接近。

(三)

思多远,方能行多远。善弈者,关键要比对手深谋一层、多想几步。

有一次,南方某陌生机场,郑晨光驾机顺利着陆,这是该部首次在该机场驻训。此次驻训不同于以往,空域环境陌生、实施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困难重重,但郑晨光和战友胸有成竹。

“自信源于前几年的‘自找麻烦’。”

那一次,他们接到上级命令,赴该机场执行机动转场任务。

一无资料、二无经验。还要一天时间内完成起落并返航。

问题一出,众说纷纭,很多人意见偏向于先摸摸底,完成任务,以后再深入探索。

一向稳重的部队长张家魁却提出不同意见,机会难得,不能简单满足于完成起落,一旦条件允许,加入其他作战课目,把架次效益最大化。

“还要自我加压?”

“不能只是为了任务而训练。过几年,我们可能会来驻训,再过几年,我们可能……” 张家魁勾画出的航迹,让大家心生向往。

于是,他们在原有任务基础上加入突防突击、联合防空等多个作战课目,并向兄弟单位搜集大量资料,形成一整套的驻训方案措施,为后来的驻训打牢了基础。

该部多年前列装的新型三代战机,如今已经成为三代机中的老机。随着中国空军武器装备的逐步更新换代和兄弟部队战斗力的成长,部队领导清醒认识到,他们已经不再是一枝独秀,面对“前有标兵林立、后有追兵无数”的局面,唯有思想“更上一层楼”,才能确立新的领跑优势。

为此,当很多人仅把“信息网”当作“办公网”来用时,他们就依靠通信基础网络和某信息系统,建成集成一体、高速交互的信息网络,自主开发战术对抗模拟训练系统,实现了异地分布式对抗、大机群模拟空战、多兵种虚拟集成。

当“大数据”只是“热词”时,该部早已建立“战法数据库”,对历年执行过的大项任务战法成果进行收集汇总,利用兄弟单位驻训期间,上门讨教,定期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持续扩充飞行员的“脑容量”。

那年,某新型通信设备完成改装后开发使用不够,该部飞行员主动请缨,组织设备验证试飞小组展开研究攻关,建成集成一体、高速交互的信息网络,较好解决远海作战“看不见、联不上、飞不远”的“瓶颈”。

思想上的“更上一层楼”,令他们视野开阔,看到了战斗力建设中“更动人的春色”。

瞩望明天,一道道航迹仍在延伸……

(董宾)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