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热点>>小故事集

生死线上的防化兵

2017年05月02日13:55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在空军部队中,防化兵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小兵种”极少会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然而,在战场上,却没有人能像他们这样“零距离”触碰战争恶魔的狰狞。他们一旦“出场”,面临将是“生化危机”。 记者来到西部战区空军某防化队采访,认识了这群伴毒而眠、降毒为乐的官兵。

过招“生死线”

骄阳似火,气温已超过38℃。

烈日下,一块石头和周围的石头并无二致,只是微微泛着一点异样的光泽。之前,队长在乱石堆中的一块石头上滴上了一滴毒剂,现在的任务就是找出这块石头,并测出毒剂类型。

上士杜军杰全副武装,如临大敌,丝毫的错误都会影响结果。他压低弓步,抽出V类侦毒管,抽取石头上方的空气。炎热的天气,加之紧张,密不透的防化服内捂出一身大汗,橡胶手套变得湿滑。他十指交叉,紧扣着侦毒管一步步操作。一分钟后,侦毒管中的测毒试剂与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玫瑰红色。

实毒!杜军杰退出侦毒区,得意地向队长成华示意:“VX毒剂!”

“实毒”意味着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然而,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侦毒训练。防化队每年消耗多种训练用毒剂,其中部分是实毒。这100克有多危险?负责配毒的化验员四级军士长王生军说:“0.02毫克的实毒就能致命。”

这100克随机使用的实毒,让防化队的每一次训练都如赴汤蹈火。 “稍有差池也就要死人,每次训练都是生死实战!”队长成华毕业于防化学院,和核生化打了15年交道,职业令他养成“如履薄冰”的严谨,对训练格外严苛。

一次5个样本,90秒内穿戴齐整,两分钟内跑完500米,16分钟内完成侦毒??底气源于日复一日与死神“掰手腕”。

防化队有一项专门的耐热训练,即便是三伏天也得穿着全套装备,训练4个小时以上。上等兵何兴术块头大、爱出汗,一到夏天,他脱下防护服就要倒出一缸水。

防化服是防化兵的“第二层皮肤”,官兵们又爱又恨。为此,他们过敏长疹子,捂出满身痱子,脱下来时叫嚷着“真想一把火烧了!”可是,他们一起床就去看翻晒的防化服,没事儿就拿着毛巾里里外外擦拭。

只有严格的实战训练,才能练出过硬的本事。那年10月,某地发现历史遗留化学毒剂,销毁分队赶到现场后才发现:不但毒剂数量远超预估,还有3种未知毒剂,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存放沙林的密封瓶已出现泄漏,存放箱一解封,浓密毒雾立刻腾起弥散……

关键时刻,防化队的官兵从容应对:疏散人员、检查核对、鉴定毒剂、转场暂存??第二天上午,经销毁组销毁、洗消组清理后,7类近2000克剧毒制剂被无害化处理,这颗危险的隐蔽炸弹解除了警报。

参与当时行动的化验员王生军说:“常年的实战化训练,让我们心定手稳,一击必胜!”

烟雾“魔术师”

那年夏天,西北大漠,一场体系对抗正激烈上演。

红军某导弹营阵地,如临大敌。几天前,“敌”战机曾低空突袭,敲掉了某发射单元。营长望着“敌”机胜利后的盘旋示威,狠狠地咬牙。

嘟、嘟、嘟??此刻,警报再次响起。这一次,一辆发烟车驰骋在阵地上,这是导弹营从防化队搬来的“救兵”。

“发烟!”随着一声急促的口令,发烟员下士谌文杰一掌按下发烟钮,车尾马达轰鸣,尾喷管倾泻乳白色的浓烟,贴着地面滚滚流动,四处弥散,瞬间连成一片大幕,顷刻间,钢铁阵地消失在烟幕之中。

两分钟后,一架“敌”歼击机在阵地上空超低空掠过,盘旋一周后再返再查,最后无功而返。

而“敌”方另一架侦察机,则被发烟组布置的假阵地所吸引,偏离原有航线,错过了就藏在眼皮下的导弹阵地。

这是烟幕保障组第一次在战场上发威。演习结束,参演的地面防空群指挥员特意打电话到防化队:“你们真是一支奇兵啊,想不到烟幕保障的效果这么好!”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烟幕保障让防化队从幕后走到台前,在作战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效能。

那年春,发烟车配发防化队,成华就敏锐地意识到:一种新的保障模式即将形成。他兴奋地对战士们说:“这是航空发动机做动力,跟发烟罐全靠自然风力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距演习已不到两个月,防化队抽调业务骨干钻研掌握发烟车的基础理论、实际操作和班组战术,并向友邻部队求教,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从此,防化队在地面防空群指挥所有了发言权,纳入历次演习演练作战指挥体系。而防化兵们,也在一次次实战任务中锤炼着自己的防化保障能力。

战场“急先锋”

战场在哪里,前进的脚步就在哪里。

防化队出动装备车辆10余台,跨区机动挺进高原驻训。

高海拔、低氧量、温差大??恶劣条件考验的不仅是车辆装备的战技性能,也是对防化兵们体能意志的极限挑战。

“从来没发现呼吸居然要那么用力!每吸一口气,面罩就紧紧地贴在脸上,耳朵里全是呼哧呼哧的喘息!”高原驻训归来,下士张扬扬每天都坚持练肺活量。

高原上氧气本来就吸不饱,更何况戴着防毒面具呢?经测算加装过滤系统后,防毒面具的进气量只有50%,而高原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的40%左右,这意味着全身防护的官兵们每吸一口气只能获得20%的氧气,呼吸,成了防化兵们要过的第一关。

“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一个字,练!”从坐着呼吸、站着呼吸,到走着呼吸、跑着呼吸,戴着面具训练的防化兵成了驻地的一道奇特风景。凭着一股顽强的毅力和反复苦练,官兵们完成了高原防化装备保障能力、防化单兵综合能力、分队防化保障能力等的实战验证任务。 “传统‘阶梯’式防化情报信息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体系作战的需要,必须纳入联合信息系统??”摆在记者面前的是厚厚一摞《防化兵在体系作战中的运用与思考》,每次参加体系对抗演习和演练,队长成华都会在长长的思索后留下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狼烟”守望者

西北戈壁,一场红蓝对抗鏖战正酣,红军某营地附近突然传来爆炸声,一阵烟幕顺风向阵地急速飘来。

“阵地西南遭敌袭击!怀疑为化学攻击!”化学观察哨哨兵立刻打出红色信号弹、按响警铃、发出警报。

导弹营官兵戴上防毒面具准备战斗,兼职防化班迅速分组搜索中毒人员,进行转移和急救,随后,防化保障组迅速到达,化学侦察、指导防护、救治伤员、开设人员车装洗消场……各项应对措施紧张有序,急而不乱。演习结束,该营因反应迅速、处置得当、无人员伤亡受到了考核组的表扬。

看着部队防化训练进步,指导组组长成华从心底里高兴。在防化教育和训练工作上,防化队既是“运动员”也是“教练员”。

然而,开始大伙儿有点抵触防化训练。对抗间隙,官兵们好不容易喘口气了,“砰”的一声催泪弹就打了过来,防化考核不打招呼,战士们打趣地说:“他们一来就搞得乌烟瘴气。”

这些现象也引起了成华的担忧,一些单位没有三防骨干、没有兼职防化班,甚至防具都不齐全。

三防训练必须从日常抓起,从点滴做起。防化队把战士指派到各参演部队中,当起了“小教员”。从毒气战缘起到近代著名实例,从核战防护到生化危害,一堂堂见缝插针的小授课改变了部队观念。

上士黄进被指定为“三防”教学授课教员。几年来,他收集整理了10余万字的资料,撰写教案100余篇,先后在各单位培训“三防”骨干近100名。这些年,黄进给部队授课的体会是:“授课越多,越感受到三防教育训练的迫切性,未来战争是全方位的对抗。”

从驻守到联动、从待命到参谋、从幕后到台前,这些年,防化队一步步壮大力量。队长成华告诉记者:“作为防化兵,我们有义务为人民撑起生化保护伞,也有义务点燃人们心中的那股‘狼烟’。”

(肖瑛、肖燕锦)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