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深情融雪域,友谊撒高原

——南疆军区红其拉甫边防连忠诚履行卫国戍边使命纪实(二)

闫嘉琪 冯博 王洪飞
2017年06月13日08:40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连队官兵在巡逻途中互相帮助翻越雪山达坂。

红其拉甫边防连,驻守帕米尔高原,驻地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这里山高谷深,冰峰林立,空气稀薄,狂风暴雪,条件艰苦。连队官兵与荒凉相伴,并肩戍边,患难与共,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战友深情。在长期的守护中,连队官兵与与驻地百姓鱼水情深,互帮互助,与邻国友好相处,友谊深厚,留下无数守边护边的佳话。

同心奋进,聚起强大戍边内力

中士杨永双到连队不久,母亲就被确诊为癌症不幸离世,家里债台高筑。母亲过世后,杨永双悄悄向战友借了1万块钱处理后世。连队得知小杨家里的情况下,组织捐款2万多元,帮助战友渡过难关。

“在雪山哨卡,爱兵就是爱边防。这是连队干部骨干形成的思想共识,早已内化为自觉行动。”指导员王立说,每次执勤归来,连队都要给战士备好辣姜汤、白糖水和热汤面,驱散身上寒气,呵护战士健康。

“一辆摩托车急速向国门方向驶去,行迹十分可疑!”连队官兵迅速领取武器,前出处置特情。“这下完了,要打仗了!”生性胆小的新兵杨建刚心里有些害怕。班长周林平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他拉到自己身后。指导员也鼓励他不要紧张。

当连队包抄截停可疑车辆后,一名身材魁梧的男子下车径直朝连队官兵走来,对官兵的警告置若罔闻。在距离十米左右时,男子把手伸向风衣内侧。情急之下,杨建刚突然从侧面冲了出去,摁住了那名嫌疑人,一只手狠掐住对方脖子,另一只手抓住对方伸向怀里的手。战友们也迅速冲上去,制服了嫌疑人,并从其身上搜出了一把20多厘米长的管制刀具。

“我自己都对自己定行为感到震惊,是班长、指导员和战友的鼓励和保护激起了我的能量,那一‘扑’,真的使我长大了。”杨建刚如是说。

在连队,战士的成长进步不光是他们个人的事,而是每名干部骨干共同的责任。

蒙古族战士巴特曹克图想考军校,但感到自己汉语基础差,曾一度放弃了考军校的念头。连队为此安排军医罗辉、排长高翔为他补习功课,其他战友还主动为他分担执勤站哨任务,帮他挤出学习时间。最终,巴特曹克图如愿实现了军校梦。离别时,他动情地说:“最苦最累是红其拉甫,最真最爱也是红其拉甫,毕业后,我还要回红其拉甫与大家并肩作战。”

“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干劲。”连队党支部“一班人”始终巡逻、战斗时冲在最前头,在他们的感召下,全连官兵见困难就上,见红旗就抗。

那年10月,巡逻分队前往47号点位巡逻。途中突遇暴风雪,当时临近傍晚,能见度不到2米,一道悬崖横在巡逻队员面前,厚厚的积雪将道路掩埋。紧要关头,时任指导员井海滨将背包拴在自己腰间,一头交给战友,沿着峭壁一点点摸索着往前走。突然脚下一滑,掉进了2米深的雪坑。大家将他救起后,争着要替下指导员当“路标”,井海滨死活不同意,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带着大家向前走。

连队风清气正,官兵团结一心。在连队,凡是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事,一律在阳光下运行。从选拔学兵、配备骨干,到士官晋选、干部体制,从入党、立功,到考学提干……连里从来都是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去年9月,连队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才子”李汶沛和“老黄牛”柴圣雄成为竞争对手。有人觉得,李汶沛是指导员老乡,胜出把握会更大一些。结果,支部严格按照程序走下来,柴圣雄综合素质更突出,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近3年来,连队选取士官32人,发展党员28人,立功受奖52人,从没有出过一匹“黑马”,上下服气,人人满意。

“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巴亚克为新战士讲述巡逻故事。

鱼水情深,互助缔结团结之花

“我们边民和边防连官兵是一家人,部队需要牦牛,老乡给提供,老乡遇到困难时,喜欢找部队,官兵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在接受采访时,巴亚克老人说起村民和部队官兵的友谊时特别兴奋。他还感慨说:“解放军的好太多了,说也说不完。”

巴亚克老人一家与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情谊堪称传奇。早在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时,巴亚克的父亲凯迪拜克就自告奋勇,为连队官兵当向导,为部队提供牦牛,解决了官兵们巡逻“死亡之谷”——吾甫浪沟的大难题。

1972年,巴亚克从年迈的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在之后的40多春秋里,他无数次为巡逻战士当向导,与官兵们一起攀雪山、涉冰河。为救战士性命,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头上、腿上、肩膀上都留下巡逻受伤的疤痕。

2011年5月,因巡逻落下病根的巴亚克老人又把接力棒传给了他的儿子拉齐尼。如今的拉齐尼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护边员,深受官兵喜爱。

记者了解到,巴亚克一家为给边防战士做向导,家里先后有十几头牦牛在巡逻途中坠崖或葬身雪谷,上百只羊因照管不力被狼叼走,他的父亲、母亲和妻子3位至亲在他巡逻途中离世。

巴亚克一家祖孙三代60年,义务为边防官兵当护边员,在当地传为佳话,为西北边疆安定团结作出很大贡献。国务院在2005年和2009年两次授予巴亚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而拉齐尼在2015年被国务院评为“爱国拥军模范”。

2008年2月,红其拉甫发生了近40年罕见的特大雪灾,当地牧民房屋倒塌,有的牲畜被冻死,数十户人家面临断粮的困境。连队官兵当即组织4个小分队,出动100多人次,挖雪开路20余公里,同牧民一起抢险救灾。在连队官兵的全力帮助下,这场特大雪灾没有造成一位牧民伤亡。

红其拉甫边防连驻地地处偏远,贫困落后,牧民居住分散,缺医少药,就医治病是当地百姓的巨大难题。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担起了责任。连队历任军医都有一个特殊职责,那就是当好防区牧民的健康“大使”。军医刘忠银,在驻地自学针灸技术,为给牧民看病跑遍了防区每一个毡房,为600余名群众送药施诊,挽救了2名病危人员的生命。

兵心换民心,连队官兵与驻地民众相依相靠,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连队官兵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广大牧民深受感动,以实际行动对边防事业给予鼎力支持。可以说,这里人人都是连队的编外“哨兵”,户户都是官兵的营外“兵站”。许多官兵一听说官兵要组织边防巡逻,便争先恐后给官兵当向导,提供自家牦牛供官兵使用。

中巴两国边防军警正在进行巡逻。

扶危助困,展现威武文明风采

雪山冰峰,国门古道,牦牛旱獭,对于首次到红其拉甫的人来说,这里的狂野、壮美令人惊叹。近年来,来红其拉甫旅游的人员、车辆持续增加。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然而,绝美之地又往往与危险并行。

2015年11月26日下午16时许,在红其拉甫达坂我侧距边境1公里处,一辆发往巴基斯坦苏斯特的国际大巴车发生侧翻,人员被困,情况危急。这一情况正好被巡逻的红其拉甫前哨班官兵发现。在没有任何救援工具的情况下,官兵们奋力营救,经过3个小时的苦战,32名外国乘客被全部救出。见部分年迈游客衣服单薄,连队官兵还脱下大衣,给老人披上。外国游客非常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

2014年3月,一辆商务车因车速过快,不慎落入路边壕沟。获知情况后,时任连长张国亮马上带着10余名官兵赶到现场,调来哨所铲车,将4名满脸血迹、无法动弹的游客一一救起。由于救助及时,受伤游客很快脱离危险。

边境直接关系国家安全,作为守卫边境国门的卫士,连队军人执纪如铁,绝不给不法之徒任何可乘之机。

一次,一名外国青年未持有效入境证件想进入我国境内。中士孟中伟将该青年截住,向其讲述边防政策,要求其迅速返回。对方看难以蒙混过关,便从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往孟中伟手中塞,希望他能放他过去,遭到孟中伟严词拒绝。外籍青年看无机可乘,只好悻悻而返。

这样的事情,红其拉甫边防连很多官兵都曾遇到过,但从未有人见利违纪。他们始终坚守一句诺言:“一身正气守国门,千金开道难通关。”

这些年来,连队先后营救遇险车辆10余台,救助国际友人60余人。在长期的守防中,他们先后为近千名往来客商游人扶危解困,拒收现金、谢绝礼品达200余次,始终以威武文明的形象展示着国门卫士的风采。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