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来信】之十六: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我刻骨铭心
作者宋燕军军旅照。
宋燕军近照。
我是一名已经退伍10余年的老兵。在12年的军旅生涯里,有一件事一直令我刻骨铭心。那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斗,这场战斗深深地见证了和平时期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所在的部队驻守在祖国北部边陲,是一支有着辉煌历史的英雄部队。1997年10月6日,一场大雪铺天盖地把白山黑水装扮得银装素裹。9日,我部接到上级急令,火速赴嫩江援建黑龙江省重点通讯工程嫩(江)-黑(河)光缆工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赶到现场,我们才发现我部的施工地段环境极为恶劣且地形复杂,有树大根深的密林、泥水污浊的沼泽、坚如磐石的山地和6处湍急的河流。
官兵们意识到,这将是一场硬仗,一场人与自然的恶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嫩江科洛段,有一段四公里的石头山,全是风化石,一镐下去,尽管虎口震得发麻,却只能在石头上刨出一个白点。
一营授命“啃”下这块“硬骨头”,全营官兵向指挥部递交了决心书。一连班长、学雷锋标兵杨家龙与党团员骨干自发组建了“青年突击队”。施工中,突击队员们渴了,就抓一把地上的积雪,累了,就在石头上靠一小会儿。尽管气温只有零下10度左右,他们却个个赤膊上阵,大汗淋漓。一机连战士杨宝峰创造出了日掘进25米的最高纪录,被誉为工地上的“掘石大王”!他总结出掘石要领:一清(清掉石头上的表土)、二刨(用镐专刨石头上的缝隙)、三撬(用钢钎撬出石头)。此法迅速在全营推广,掘进进度大增,全营在任务追加200米的情况下,仍提前完成了任务。
沼泽地被称为光缆工地上的“鬼门关”。沼泽地上层是被当地人称为“塔头”的由草根纠结在一起的块状物,坚韧无比,下面是淤泥、石头和水。施工时,镐、钢钎都派不上用场,战友们就用磨得刀一样锋利的铁锹铲除一个个可恶的“塔头”,切开表层,在阴冷刺骨的泥水里捞出一块块石头。凛冽的北风无情地吹在脸上,战友们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在咬牙奋战。
在二营工地上,石头大得像门板,重达几百公斤。由于巨石在泥水中不好砸,只能用钢钎撬,一个人撬不动,就几个人一起上。在冰冷没膝的泥水中,官兵们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手上打满了血泡,脚冻得红肿,有人便血、尿血也不肯下工地。
三营工地上的“拦路虎”是8公里的密林,林中大小树参差不齐,树根交错处厚达80厘米。战友们只好先用斧子开道,再用镐刨。在严峻考验面前,三营的战友们喊出了“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嘹亮口号。排长丁平由于水土不服患痢疾,军医给他连续打点滴,他每次都是刚输完液拔下针头就往工地上跑。
那时我在部队当新闻报道员,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感人事迹。如四连排长张全杰接到任务那天,同时接到了老母亲病危的电报。一边是国,一头是家,经过艰难抉择,他毅然把电报往兜里一揣就跟随部队上了工地,他知道一向深明大义的老母亲一定会支持他的决定。
在嫩-黑光缆工地上,一个英魂永远留在了这里,我的首长、我部政治处主任田会锋在光缆施工中因为劳累过度引发肝门动脉爆裂,以身殉职,年仅36岁。白山黑水永远铭记住了这个名字。
经过战友们16个日夜的浴血奋战,40多公里的光缆任务一次性全线验收合格,黑龙江省通讯建设工程局对工程的评价只有八个字:快速、优质、安全、圆满。这八个字饱含着对我部全体官兵的崇敬和褒奖。
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虽然过去已有20年,但是施工的情景和战友的面庞仍时时浮现在我面前,难以忘怀。(作者:宋燕军,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