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创新后勤与装备力量的战略运用

2018年02月22日08:56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创新后勤与装备力量的战略运用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要点提示

  创新后勤与装备力量的战略运用,应该着眼后勤与装备力量具有社会服务和建设特征积极发挥有效塑造态势的前出作用,着眼后勤与装备力量具有综合性和两用性特征积极发挥有效管控危机的稳定作用,着眼后勤与装备力量具有建设性和威慑性特征积极发挥有效遏制战争的慑止作用,着眼后勤与装备力量具有保障性和基础性特征积极发挥保障打赢战争的支撑作用,实现后勤与装备力量运用价值最大化效能最大化。

  战争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激烈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讲打仗就是打保障。后勤与装备力量是战争装备与物资的直接提供者,没有“粮草”就不能进行战争,而没有“先行”的“粮草”,也就无法构建胜战的舞台。同时,后勤与装备力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军事力量的某些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现出“非战争”属性,具有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经贸和文化等多重战略价值,这就决定了后勤与装备力量运用的范围与领域更广阔,其军事战略功能更具有多重性。

  积极发挥后勤与装备力量在有效塑造态势中的前出作用

  后勤与装备力量由于具有社会服务和建设属性,政治外交效果好,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避免政治和外交风险,获取重大的战略效益和深远政治回报的军事力量运用方式。不少国家都把后勤与装备力量运用作为一种国际军事合作的重要样式和独特形态,在政治外交的紧急时刻、国家利益的攸关区域,通过后勤与装备力量运用释放军事合作诚意,运筹国际关系,平抑各种战略力量,实现自身的战略意图。如美军专门组建了民事行动部队,参与科威特的基础设施、商业、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五大领域恢复重建;在伊拉克成立了省级重建小组,对伊拉克地方管理、商业发展和农业等领域给予技术援助;在阿富汗,美军通过援建道路、诊所、学校、小型商业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式,争取民心。为拓宽军事合作渠道,日本悄然通过后勤与装备力量运用加强其军事影响力,向印度出口“US-2”水上飞机,向印尼、越南、东帝汶、柬埔寨、蒙古以及汤加6个国家提供扫雷、医疗等“非战斗领域”保障支援,实现其战略目的。

  作为军事合作领域一种重要的力量运用模式,后勤与装备力量在国际战略博弈、实现国家对外战略和维护国家利益过程中,必然成为有效塑造态势的重要支点和前出力量。后勤与装备力量应更加灵活地参与到国家力量、国家形象和尊严的塑造之中,充分发挥后勤与装备力量保障队、战斗队、建设队的多重作用,把服务与建设、军事存在与维护和平的功能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国际救援、国际维和、国际护航等形式拓展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力争在道义制高点上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进而提升国家政治上的影响力。

  积极发挥后勤与装备力量在有效管控危机中的稳定作用

  安全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基础,是国家最基本的利益诉求。后勤与装备力量作为同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领域的军事力量,资源通用、行动共需,具有军民和平战两用特性,具备特有的快速反应和综合性、建设性、服务性、专业化等多维能力,必然成为国家管控危机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及社会重建的战略力量和拳头部队。历史经验证明,能否掌握维护国家安全和管控危机的战略主动权,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勤与装备力量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充足的物资储备、强大的投送能力、完好的装备器材能为有效控制危机扩展、阻断衍生性危机的产生、降低社会动荡奠定坚定的基础。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行动中,面对道路损坏、桥梁倒塌、交通受阻、通讯中断、余震和次生灾害频发的种种困难,我军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体系保障有力,防疫防护和医疗救治措施快捷有序,信息发布、舆论引导、舆情分析及时准确,发挥了稳定社会的战略作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抵御风险能力。

  能否掌握维护国家安全和管控危机的战略主动权,取决于国家战略能力的高低。后勤与装备力量要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出发,充分发挥领域的综合性、内容的多元化、范围的广泛性优势,积极担当有效管控危机的战略力量。通过后勤与装备力量的有效运用,科学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天灾”,管控恐怖主义、地区军事冲突等“人祸”,努力解决危机过程中出现的组织乱、响应慢、资源缺、能力弱的问题,自觉防范各种风险,应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复合性风险和挑战,全面提升控制危机的应对能力,为维护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国家战略利益提供有力的支撑。

  积极发挥后勤与装备力量在有效遏制战争中的慑止作用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地区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和分裂活动层出不穷,核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时期,遏制战争成为人类追求的首要选项。强大的常规武器毁伤和威慑能力以及战争准备的坚定性,更有助于在战略博弈中占据主动,遏制战争。2017年4月美国向阿富汗“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投下号称“炸弹之母”GBU-43大型空爆炸弹,9月俄罗斯就在叙利亚的代尔祖尔投下被称为“炸弹之父”的巨型非核炸弹。美国和俄罗斯相继投掷巨型炸弹,可以看作是信息化时代常规威慑手段的一次展示和较量。保持强有力的战略威慑,必须基于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综合运用核威慑、空中、太空和网络空间威慑和军事演习、海上巡航、战备建设等多种威慑手段。武器装备力量的价值不仅在于最终“决战”“胜战”,还在于慑战止战。诞生于冷战对抗中的导弹防御系统,已从冷战“武备库”中的单一的“战争工具”,转变为信息时代国际政治舞台上遏制战争的重要手段。

  有效运用后勤与装备力量,可以更加明确地体现出国家政治意志、经济能力、战争潜力、武器水平和群众基础等情况,具备直接军事行动难以实现的威慑功能。保障行动作为一种非直接的军事行动,可以更加灵活、更为坚定地表达国家意志,展示国家综合军事实力。美军认为“充足的后勤资源和能力传达着国家打持久战的意志”“后勤部队战备程度的提高和国防预备役后勤力量的启用,或数量减少了的作战资源战备程度的提高,都可以使紧张局势趋于缓和”,并指出“这些行动通常比战斗部队摆出作战姿态具有更少的挑衅性,故常被视为联合作战计划中的威慑手段”。因此,应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军事后勤与装备军民融合体系,把后勤与装备力量的应急准备和长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发展多维空间的后勤和装备力量,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实现以有慑无、以高慑低、以少制多、以快制慢,促进后勤与装备力量威慑能力的不断跃升。

  积极发挥后勤与装备力量在保障打赢战争中的支撑作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强度高、节奏快,单位时间内的物资消耗成倍增加,战争准备的时间越来越长,通常是由后勤与装备力量率先拉开序幕,先行的趋势更加明显。海湾战争只打了42天,但美军对后勤与装备力量的战略调整部署与作战准备持续了近半年之久,才刮起了“沙漠风暴”。伊拉克战争的主要作战行动虽然只进行了43天,但美军在海湾战争之后就着手准备,如果没有这些先行一步的保障力量,美军就很难及时形成陆海空天电五位一体的对伊攻击态势。美军目前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余个海外军事基地,预置了大量的装备、物资器材,形成了与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相结合的全球勤务力量运用体系,保证其全球战略的实现。俄军在叙利亚战场,对“伊斯兰国”和反政府武装的精确打击,得益于其早先建立的拉塔基亚军事基地,特别是先期预置的装备器材等战略物资。可以看出,不管未来战争突然性多大,战争样式如何发展,战争准备始终是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后勤与装备保障力量必须先行,及早筹划。

  保障打赢是后勤与装备力量的根本职能和建设目标。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与装备力量不仅要求行动要先行于作战行动,更要在战略筹划、战略部署上先行。要着眼现代战争陆海空天电多维、信息火力一体的特点,紧贴作战需求和保障任务,超前谋划、先行建设,紧前部署、靠前保障,以后勤与装备力量的体系化、常态化、实战化运用为抓手,形成战略战役战术相配套、陆上海上空中相衔接、基地与机动相协调、现役与后备相结合的新型作战能力和保障力量体系,推进由国土防御型作战保障向攻防兼备型作战保障转变,实现由立足陆上保障为主向海空等多维战略空间保障拓展,夯实战争准备的物质技术基础,掌握克敌制胜的主动权。

  (潘竞科 杨文哲 李学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