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以“第一动力”书写决胜未来的奇迹

佟欣雨
2019年01月24日09:17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完成水上首飞后驶向陆地。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实验中心科研团队在交流引力波探测装置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熊琦摄

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给中学生讲科学研究项目课程,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新华社发 周良摄

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

“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首台散裂中子源建成并投入运行……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一个个好消息令人振奋。

回首2018年,我国科技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深化创新开放合作,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情况。比如,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费品等产量在全球占比不小,但企业设备利用率仅为70%左右;在产能过剩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却大量依赖进口。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依靠创新。”业内人士认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截然不同。它要求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在每年经济增量中,必须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创新驱动,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看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在此形势下,我们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逐渐步入智能化发展阶段,而其他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完成信息化。”姚建铨说,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把握大势、抢占先机,不懈奋斗、勇于创新,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强国重任。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引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研发经费投入达17606亿元。随着研发队伍的壮大、研发经费的加大,如何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发挥经费最大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改革带来的蓬勃创新活力。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很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不足等。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他指出,一方面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激情和活力,另一方面要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因此,激发创新活力,还要不断改革完善科研平台开放制度,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才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行路有道,东风正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只要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改革为动力,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全力激发出来,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科技强国征程上书写决胜未来的奇迹。

优化生态,培育万众创新的土壤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信、北斗导航……今天,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很多专家表示,我国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得益于一系列利于高精尖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竞争的机制不断完善,这让创新的土壤更加肥沃。事实也证明,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更是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越来越多的创客、创新爱好者及普通民众参与到创业创新大潮中来。如今,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火炬熊熊燃烧,照亮神州大地。

“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创新气质和潜能,使得中国的科技创新奇迹书写在世界各地。”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赵新力说,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为此,必须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赵新力表示,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注重各个行业和岗位的基础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还应扭转重应用、轻基础的倾向,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

“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才发展软环境上用心、用力,搭建事业平台、人生舞台,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认为,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厚植人才发展的土壤,才能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佟欣雨)

(责编:芈金、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